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捍將

正文 第一百二十四章 :刀兵 文 / 烏鴉大嬸

    一戰敗退,石袛氣得跳腳,大罵張舉無能。

    也許是覺得心裡有愧,石琨在石袛氣消了一點之後,才跟他說是他自己的意思。張舉心裡說不出的憋屈,如果不是石袛將他的家人全部當做人質,打死他他也不會投降石袛這個蠢材。跟著冉閔,將來還有點出頭之日,跟著石袛,只是死得早晚的事情。

    冉閔冒險一擊破敵九萬,雖然勝利了,卻還是讓王猛等謀士數落了半天。最後,還是冉閔勉強答應以後不這麼衝動,這些謀士才作罷。

    好歹也是一國之君,卻還是改變不了他衝動的個性。

    350年6月,六月,石琨又率大軍10萬進據邯鄲,後趙鎮南將軍劉國自繁陽和石琨的部隊會合,這時候,李農基本上已經失去了對手中軍隊的控制,他的手下,除了八萬乞活軍和兩萬忠於他的漢人士兵,其他的人都在石袛稱帝后叛逃。

    冉閔將手下漢軍分兵五萬給李農,石琨來犯,李農率軍大破之,死者萬餘人,劉國戰敗返回繁陽;八月,後趙張賀度、段勤、劉國、靳豚集中約30萬主力於昌城,即將攻打冉閔,冉閔率軍反擊,孫立坤帶領部隊從後包抄,雙方戰於蒼亭,後趙軍全軍覆滅。

    收拾完戰場之後,孫立坤立馬帶人回轉,前去與冉閔匯合。

    君不見蒼亭山山上多白骨,血肉連綿成血海。道邊野狗不停撕扯著沒有來得及收斂的屍體,滿嘴血腥的野狗在這個時代顯得要凶悍不少。一旦有人過去,它們立馬就齜牙咧嘴,好像一旦靠近,它們就能把你撕碎一般。

    慘狀入目之後,孫立坤的諸將不忍直視,戰場殺人是一番滋味,然戰後再看,又是一番滋味。

    只有冉閔像什麼都沒看到一般,鎮定自若。他心裡倒是翻騰了不少,前世雖然見過不少殺豬宰羊的血腥,卻從來沒看到過這樣的場景。一個活生生的人還沒有斷氣,就被野狗分而食之。熱氣騰騰的內臟曝露在空氣中,野狗們猩紅的舌頭猶在眼前。

    這一世雖然在戰場上見過不少殺人流血的勾當,自己也親身經歷了不少,但是卻都沒有這等慘狀。他能忍住不是因為內心的強大,牙齦已經咬出了鮮血,牙齒在嘎吱作響,但他不能亂,一軍主將絕對不能亂。

    慈不掌兵慈不掌兵,冉閔現在算是明白,為什麼別人會說慈不掌兵。當年鄴城殺人的時候,他可以熟視無睹,因為那裡被殺的都是胡人,而且大部分都是殘暴的羯族人。那些人有著後世俄羅斯的血統,生得高大,目中無人,卻是戰鬥民族。

    那次手下的士兵也沒有留下絲毫情面,只要是曾經作惡多端的,一律都是殺無赦。不過那時候他也不知道,孫立坤等人心中升起的畏懼,他還道孫立坤等人跟他的想法是一樣的。

    忍住噁心,讓手下士兵給那些還沒有死去的士兵一個痛快。畢竟不少人都是漢家子弟,或許他們因為家庭的原因才不得已投靠胡人,或許他們有著諸多無奈。但戰場無情,無情的戰爭不會顧忌他們到底有沒有難言之隱。

    戰爭無情,人卻有情,冉閔就是這般。你對我好,我可以十倍百倍報答,你對我不好,我也會十倍百倍報答。不過這報答,卻不是一般人能夠承受得了的。

    李農率軍出走,給了燕代一個冉閔一個很大的打擊。李農帶走的,不僅是人,還有很多軍士的士氣。

    士氣一再低落的情況下,冉閔帶人打了這幾個大勝仗,算是稍微挽回了一些蠢蠢欲動的士兵之心,不過這還遠遠不夠。

    李農在晉國的日子也不好過,先不說來自朝堂上的攻訐,光是軍中一些人的眼神,就有點讓這個漢子受不了。年少氣盛之時,因為冉閔畫了一個大餅,他不惜加入沒什麼戰鬥力的乞活軍,和那些衣衫襤褸的漢子一起對胡人作戰。這些年胡人殺了不少,漢人也殺了不少,為虎作倀的人不是沒有,殺了也就殺了。但是有時候,為了一口吃食,他們不免會誤殺一些平民,這就成為了他身上的污點。

    擅殺同袍,朝堂之上幾位丞相政見不一,他這個降將卻成了朝堂上政治鬥爭的犧牲品。不時有消息傳到邊境,說他是詐降,說他不是好人,說他數典忘祖。反正不管什麼攻擊語言,只要能夠用得上的,那幫子書生意氣的腐儒都會強加上來。正所謂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後世岳飛岳鵬舉就是死在朝堂攻訐之上。李農感覺如果繼續待在軍中,就會成為政治鬥爭的犧牲品。

    不知道為什麼,桓溫總是會來跟他談心,這個將軍年歲算不上太大,卻比義弟冉閔要成熟很多。邊軍讓他經營得跟個鐵桶似的,底下的士兵也對這個大將軍讚不絕口,對桓溫表現出來的善意,李農不知該如何是好。

    頭一次有點後悔投降晉國,現在他也明白為什麼義弟冉閔寧可自立門戶也不願意歸降了。雖然在邊境之上,坐擁數十萬大軍,糧草無數,可是卻無法對戰事有絲毫助臂。桓溫著急,李農看得出來。

    每次軍中聚將的時候,桓溫說話總會有一個文人不陰不陽的反駁,就算如此,桓溫拿那個人也沒有半點辦法。不說那個人的外戚身份,就說那個人文人的身份,就足夠讓他這個不受看重的武將重視了。

    李農有了去意,桓溫卻沒有將他拿下,這也是李農不解的地方。

    晉國的情況一日不如一日,建康那邊的人就知道春花秋月,卻一點都不想著收復北方失地。桓溫內心非常著急,卻也無能為力。

    這天,桓溫突然帶人走了,走得很匆忙,也走得很著急,給了李農一個離開的機會。不料,卻有人盯住了他,這個人不是別人,正是一直以來都看不起他們這些武將的將軍。監軍大人早就注意到李農了,因為朝堂之上有人要他注意這個降將。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