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對方也有吧?畢竟在歷史上曹操曾經多次寫信誠懇邀請太史慈脫離東吳加入曹魏。
算了,天下萬事不如意者常居七八,豈能強求?畢竟今日彼此曾經真心交往過,也就不虛此生了。
太史慈放開懷抱,與曹操談笑風生起來。兩人並肩行至管仲墓前,站立凝望。
兩人的侍衛時自是散開,不打攪兩人說話。
周圍很多原本在此觀看的百姓見這夥人一個個體性彪悍,並非善與之輩,紛紛離開。
太史慈大感尷尬,以前在二十一世紀時,太史慈雖然經常執行保護重要人物的軍事活動,但最討厭的就是這種大人物一出場就擾亂別人正常生活的行為,不料自己今天卻充當了這樣的角色。
曹操卻已習以為常。
突然間太史慈發現自己與這時代還是有很大的不相容處。
正當太史慈在那裡體味這種奇異的感覺時,曹操輕聲道:「子義可知我最佩服的古人是誰。」
太史慈不置可否,一言不發。心說你領我到此出來,還用說嗎?
曹操見狀,先是一愣,搖頭失笑道:「是曹某糊塗了,……不錯,曹某生平最佩服的人就是輔佐桓公稱霸諸侯的管仲賢相。」
太史慈也分不出曹操此話的真假,因為在太史慈的心中想來,曹操的偶像應該是周公才對。
「周公吐脯,天下歸心」不就是這梟雄的詩句嗎?
不過周公與管仲還是有相似之處的,畢竟都是輔佐明主一匡霸業的賢相。
等等!
太史慈突然反應過來,這歷史上的曹操一直在強調自己為賢相的意願,而且終生沒有議論廢立皇帝之事,倒是曹操的兒子曹丕篡位。難道曹操就真的是天生奸雄嗎?
最關鍵處是太史慈知道人們對於曹操的印象都來自於羅貫中的《三國演義》,那可是把蜀漢當成正統的小說,而且人物的塑造都是臉譜化,基本上這人物出場時是什麼性格,一直到死都是這種性格,沒有變化,沒有發展,甚至連形成的原因都沒有。
以小說而論,由於人們對三國人物的固定認識,這種放在其他小說中極為失敗的人物描寫方法,在《三國演義》中反而非常成功。
可是在現實生活中,有哪一個人是憑空產生的神物?須知任何人做事都是有原因的,性格也是後天形成的,豈會天生就有好壞之分?
自經過昨晚與秦周的交談後,太史慈對這時代的人物的看法已經到了一個新的境界,逐漸的開始擺脫《三國演義》和史書的束縛。
就拿昨晚秦周論及宦官時來說,這老狐狸明顯區別一般的清流黨人,秦周以為宦官未必就一無是處。
「比如司馬遷公,一部《史記》足以傲視古今,那是任誰也否定不了的大才,再比如說本朝的蔡倫公,他發明的紙質量遠超前代的那種粗製的紙,使我大漢的文化精華得以更為廣泛的傳播,此二公為我深所佩服。就是那個弄權的張讓也非一無是處,聽說他去年發明了灌溉用的翻車,大大提高了糧食的出產,也是有功於社稷。」
至於說到曹操的祖父曹騰,秦周更是由衷的佩服。
「舉目滿朝文武,哪有一人可像曹騰一樣不計私利,一切以國事為重,舉賢不避恩仇?比如我那老朋友種嵩,居然誣蔑曹騰接受賄賂,先皇安帝要嚴厲懲處種嵩。反是曹騰替他求情,還推薦種嵩出任高官。曹騰去世後,種嵩升為司徒,便是曹騰死前有意安排的。這又是何等的心胸?可恨我秦周醒悟太晚,出獄後這曹騰已經去世,可惜、可惜。幸好孟德深得乃祖遺風,我心甚慰。」
秦周為曹騰黯然神傷的樣子此時仍然猶在眼前。
難怪他見到曹操那麼親熱!
如果說孔融的親近曹操乃是因為曹操的驚人文采,那麼秦周接近曹操則是認為曹操是朝廷不可多得的人才。
看看歷史,太史慈恍然發現曹操前半生所做之事根本就是以大漢臣子的身份捨生忘死的盡忠。
那梟雄的形象當是在不斷地政治和軍事鬥爭中逐漸形成的。
太史慈忽然想起了一個笑話:假如救了漢獻帝的人是劉備,那麼劉備會怎麼對待漢獻帝呢?會不會把自己的大權交出去?答案不言而喻吧!
哼!劉備被殺曹操就是輔佐漢室,曹操殺劉備就是大逆不道!哪有這樣的道理?說穿了不過是一場政治遊戲而已。
至少曹操是一位改革家,他看到了東漢的弊病所在,竭力打倒世家大族的封建割據,雖然最後失敗於自己扶植和依*的其他世家大族手中。
而且曹操似乎一直以自己並非名門望族為恥,畢竟自己的祖父是宦官,這種人其實最需要的就是社會對他的認同,所以才會有曹操日後不斷討好各個世家的種種行為,並且最終把自己變成了皇親國戚。表面上是勝利了,其實是一種變相的屈服。世家大族的接受曹操實則是曹操思想投降的結果。完全極端地只看門第出身的九品中正制的實行就是曹操心靈歷程的最好證明。
正如魯迅所說:奴隸一旦當了主子,比原來的主子更凶。
可以說後半生的曹操看似風光,內心卻有無窮的悲哀,哪裡還有年輕時藐視權貴和此時在濟南以鐵腕政策打壓世家大族的豪情?
不過曹操如能加入己方,那麼他的這種顧慮在西北六縣絕對不是問題,因為西北六縣是絕對不講出身的地方。人人身份平等,甚至只要有才能,反而更能得到尊敬。
要知曹操予人最大的印象是多疑,其實這是一種深深的自卑造成的,正如《紅樓夢》中的林黛玉,在賈府中寄人籬下,無依無*,不多疑敏感才怪呢!
曹操的悲哀在於出身的低下,他必須時時刻刻地防備別人對他的敵意和輕視並由此可能產生的陷害和傷害。
想到這裡,太史慈的一顆心霍霍跳動起來,那個一直埋藏在心中的收服曹操的膽大包天的念頭不可遏止的膨脹開來。
不試試怎麼知道不行?
曹操看太史慈不說話,自顧自地說下去:「尊賢尚功,任人為公,不拘一格,嚴管慎用,樹人育才,千金納賢,這是管仲用人的六術,更是齊國稱霸諸侯的保證。想我曹孟德生之也晚,恨不能在管仲他老人家門前為一小吏!」
太史慈道:「賢相已逝,孟德兄還需往前看,以孟德兄之才,日後定會有功於社稷。」
曹操搖頭苦笑,歎道:「哪有那麼容易?」轉過頭來懇切道:「子義,我與你一見如故,有種說不出的親切之感,或許這就是我前些日子看浮圖經文中所說的『緣分』吧?所以今日才約子義出來,心中有些自聞得子義大名以來就存在的疑惑希望子義能指點一二。」
太史慈這才明白曹操約自己出來的原因,看來眼前的這個在濟南銳意進取的改革者頗有心力交瘁之感,看來曹操這濟南相正如自己所料,當得步履維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