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重生三國之雄霸天下

《》正文 第七十九章 密謀! 文 / 曾經的約定

    張舉站起身來,伸了個懶腰道:「總之現在已經佈置的七七八八了,朝廷上那廢物皇帝只知道賣官,何進和十常侍鬥得不亦樂乎,再加上涼州韓遂起兵,朝廷已經抽空了軍隊,根本就是無軍隊可用,哪有能力約束地方?冀州刺史韓馥被州郡之間的矛盾燒得焦頭爛額,正好便宜我們,那新來的幽州刺史劉虞生性懦弱,治理地方倒有一定的才華,帶兵打仗一竅不通,哪敢來管我們?現在就剩下這個青州,一定不能讓孔義控制了青州六郡的權力,否則只會便宜了太史慈,將會對我們極為不利。()至於公孫瓚,哼,匹夫之勇,還不是手到擒來?再加上用計牽制太史慈,我看天底下誰能阻我成其大事!」

    王武見張舉已有睏意,忙站起身來,道:「如此,主上就歇息吧。」

    張舉點頭,想起一事,道:「剛才那兩個女婢就歸你了,就好好享用吧!」

    王武聞言大喜,淫笑道:「今晚我定要操得那兩個**生不如死!」

    太史慈和徐盛差一點要掩耳不聞。

    雖然還有許多疑問,不過今晚目地已經達到。太史慈與徐盛忙按照來時的原路出了張舉府,回到了住處。

    太史慈一覺醒來,精神煥發。

    昨夜的疲勞倦累一掃而空,還少了很多心事。因為他終於清晰無誤地知道了張舉此次來臨淄的圖謀,雖然他還沒有想到張舉有什麼辦法可挑動劉氏宗族全面對抗自己,但至少眼前,以孫邵的態度看來,顯然並不想與張舉合作,畢竟以孫邵智慧當然很容易就能看出張舉借刀殺人的居心。

    而且就算太史慈不把自己真正的實力暴露出來,從表面上看,太史慈的實力此時也已經超過劉氏家族不少,以劉氏家族家主劉方的老道豈會輕易相信張舉?

    如此一來,只要監視張舉的行動,當可偵察出張舉對付自己的手段。

    比較麻煩的是臧霸背後的黑手,張舉昨晚上並沒有說出出賣臧霸的人是誰,而且就算到泰山郡去找臧霸美不是容易的事情,不說即便是找到了臧霸能不能見到他,單就是說到泰山賊寇的派系就有很多,大的勢力就多達三股,除了孫觀和臧霸這一股外,還有叔孫無忌和勞丙兩股不弱於孫觀與臧霸的勢力存在,要不是朝廷連年派兵對其進行圍剿,只怕臧霸和孫觀這一股根本就不夠看,想想就讓人頭疼。

    看來只好寄希望於歷史的慣性,相信歷史變化不大,在這場戰亂中臧霸會毫髮無傷。

    至於說張舉的起兵造反太史慈到反是一點都不擔心,因為張舉太小看幽州太史劉虞了。

    劉虞,字伯安,東漢皇室成員,是漢光武帝劉秀的第九個兒子東海恭王劉強一支,乃東海恭王劉強的六世孫,在眾多東漢皇室旁支中,實在屬於出類拔萃的人物。

    他的祖父劉嘉,曾任光祿勳,父親劉舒,官任丹陽太守。但是,他並沒有*祖父的蔭蔽,年輕時只在郯縣任戶曹小官,官任郎中,之後由於討伐黃巾賊和烏丸有功,累升至幽州刺史、甘陵相。東漢末年,各路諸侯無不是*著鎮壓黃巾軍或是抵抗少數民族入侵而積攢起自己的勢力的,不過,劉虞討伐叛逆的手段卻與別人頗有不同。

    就拿對付張舉來說,劉虞身為幽州刺史卻並不馬上整飭軍馬,準備打仗,而是「罷省屯兵,務廣恩信。」這在其他人看起來,絕對的書獃子氣,但以太史慈這後來人看來卻非常佩服劉虞高超的政治眼光,因為張舉的作亂,打得旗號,就是利用昨晚上張舉自己說的襄楷散佈的謠言「洛陽人妻生子兩頭,此漢祚衰盡,天下有兩主之征也。」實則是利用無的重視說的愚民作用來挑動人們對於漢室威信的不信任。而劉虞所作的,就是要恢復朝廷在老百姓和少數民族之中的威望,這絕對是對叛軍的致命打擊。

    之後,劉虞又看清張舉作亂的最大助力是烏丸貴族,便「遣使告峭王等以朝恩寬弘,開許善路。」兵不血刃的把烏丸貴族給收買了。劉虞再來個「又設賞購舉、純。」,二張便只有落得個「舉、純走出塞,余皆降散。純為其客王政所殺,送首詣虞。」的下場。

    絕對符合兵法當中的「上兵伐謀,其次伐交」的「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精義!

    至於說任用貧寒的皇室宗親劉備抗擊張舉只不過是為防萬一的後備之舉。

    張舉怎可能鬥得過劉虞呢!

    現在只希望盧鄉的暗中派來的精兵隊員早一點來到臨淄,那就不怕張舉在臨淄搞出花樣來了。

    太史慈也想過現在就除掉張舉,不過對自己擴張在青州的勢力的意圖不利,只能作罷,想想自己變得越來越功利,太史慈暗自凜然,告誡自己不要變成不擇手段的梟雄才好。

    正在出神,房門卻被推開,小貂蟬不避男女嫌疑地跑進屋來,看著坐在床上發呆的太史慈,叉腰道:「大懶蟲,快起來。我們都在等你吃飯想要餓死大家呀!」

    太史慈看著逐漸開朗起來的小貂蟬,心中歡喜。連忙讓小貂蟬出去,自己起來換衣梳洗,卻沒有注意到小貂蟬有性格地嘟著小嘴邊出去邊喃喃道:「好心過來幫你梳理,卻趕人家出去,還說什麼當人家是妹妹,好稀罕嗎?哼!」

    但她那絕世難找的玉容卻一紅再紅,美過了天上的晚霞。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