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太史慈一行人路過城西北門的市集時,便目睹各種畜類產品的出售,例如肉、皮、大棗、蘋果、魚蝦及其他海鮮等等。另外又有陶、木、鐵器、紡織品等手工業製成品,其況之盛,就是黃縣這種新興城市也頗有不及。
這當是平民聚居的郡城區,可以看得出,臨淄的商業發達,旅運頻繁,所以肆上貨物,品種繁多。
雖然到處可見的鮮衣華服,但民風純樸,且行人多配備兵器,武風之盛,更非青州別地能及。
太史慈耳目一新,暗忖這才是大都市的規模。
自己一路行來,所見的城市大多民生凋敝,人口稀少,無法與西北六縣相比,如今見到臨淄這般風貌,自是大感興趣。
聽徐盛介紹這臨淄有戶10萬,人口不下50萬,臨淄城每天「市租千金」,人物眾盛而居民富足,「巨於長安」,自古以來就被稱為全國最富庶的地方。
最令太史慈倍感新奇的是,騎馬走了不久,居然看到大大小小十多個土地平整的場地,每一塊場地的兩邊都有土製的短牆,短牆上還有土洞,不少人在幾塊場地上你來我往的激烈爭搶一個類圓形的皮革質的東西。
這不是足球賽嗎!?
太史慈高興極了,來這時代這麼多年,終於看見了自己熟悉的的東西,往日彷彿象活過來一樣。
記得初見王豹時,自己詫異他身為文人卻腰佩長劍,且對自己斬馬刀的設計讚賞非常一付格鬥行家的模樣時,王豹對自己說青州自古以來就有俗語云:「臨淄重蹴鞠,曲成好擊刺」。
這民謠太史慈是知道的,因為後世吳均《邊城將》一詩中就引用了此句。
「蹴鞠」就是古代的足球,記得自己原來到長沙馬王堆執行任務保護文物時,最感興趣的就是聽那漂亮引導小姐講述馬王堆文物的歷史淵源。
記得那女孩曾說過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帛書《經法》記載:黃帝擒蚩尤「充其胃以為鞠,使人執之,多中者賞」。
如此看來,足球從一開始就是一種滿含戰爭硝煙味道的,當真是狹路相逢勇者勝。
徐盛此時則充分的顯示出了淵博的知識,轉頭對身後的護衛介紹起蹴鞠的來歷,聽得這一幫昔日的窮小子悠然神往。
太史慈亦從中知道,其實在西漢時,劉向的《別錄》裡就說:「蹴鞠,黃帝所造,或雲其於戰國」,並指出「所以練武士知有才也,皆因嬉戲而講練之。」
有「三寸不爛之舌」之稱的縱橫家張儀初到齊國時,就非常喜歡這種運動,而這齊國都城臨淄在那時就盛行「蹴鞠」,臨淄之民亦無不蹴鞠。
聽著徐盛在那裡吐沫橫飛的白話,太史慈卻發現這古代足球的特殊之處:參賽兩隊每隊只有10名隊員,且無專職的守門員,最令太史慈驚奇的是,雙方隊員在傳球時一直是高來高往,那個皮球很少落地,
一問徐盛才知,原來這時的球賽有其嚴謹的規則,在比賽時那個踢的「鞠」不能落地,如果落地那一方就算輸一個球。
這也太難了,太史慈心想。
徐盛卻奇怪地問道:「主上不知道這些規則嗎?」
見到太史慈搖頭,眾人紛紛露出奇怪的表情,彷彿都在說「您也有不知道的事?」弄得太史慈哭笑不得,他們是不是把自己當成無所不知的神仙了。
怪就怪自己的頭腦中只保留了真正太史慈一小部分記憶,現在又哪裡知道這些東西。
也無怪徐盛等人奇怪,畢竟在齊地雖非人人都有資格和能力玩蹴鞠,而且這項運動更多的是運用到軍隊中,給平日無事可做的士兵發洩旺盛的精力用的,但太史慈並非是那種幾乎無人身自由的平民百姓,又曾經在衙門辦事,怎可能不瞭解蹴鞠呢?
哪裡知道太史慈初到這時代,就趕上了公元183年的青州天災,又是冰雹又是海潮的,哪還有人踢什麼蹴鞠?第二年就是黃巾之亂,更無人理會什麼蹴鞠了。這幾年來自己又一直忙得腳打後腦勺,哪有時間去問什麼這時代的娛樂節目。
徐盛對太史慈介紹,其實關於蹴鞠本就有專門的書籍進行介紹,徐盛家就有這時代常見的《漢書》?;在其中的《藝文志》中,「兵家技巧類」有《蹴鞠二十五篇》。漢代李尤也曾作《鞠城銘》,記錄和描述了當時蹴鞠的形式方法、裁判規則和道德規範。
當年霍去病出征塞漠,「卒乏糧或不能自振,而去病尚穿域踢鞠」。
「其實各個州郡本來就是『士以弓馬為務,家以蹴鞠為學』的局面」。徐盛總結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