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君臨戰國

正文卷 第一百五十七章 古渡口 文 / 龍竹

    辰凌率領大軍出征,兩萬精銳武卒,分成一萬騎兵,一萬步兵,浩浩蕩蕩,從大梁城西郊一路向西進發,糧草的輜重隊則從大魏的糧倉基地敖倉供應,途中補給入隊。

    為了應對這次與秦軍硬戰,提高勝出的比率,辰凌設計了一些裝甲,找白家來秘密打造,關鍵時候武裝上去,一萬根梨花槍,馬匹上得護首裝甲,還有裝備兩千多親衛軍和五十名貼身鐵衛的鐵甲等,辰凌要打造一支辰家軍,作為自己駐紮魏國的王牌軍,日後方便自己兵變。

    雖然辰凌並不精通帶兵佈陣,對於如何紮營,如何行軍,如何盤算糧草軍餉,不甚熟悉,但在軍中,有范睢、龐淮、尚方俊、喬瑛等人做謀士和副手,輔助辰凌,出謀劃策,一路上倒是很省心。

    漸漸地,辰凌做起古代將軍越來越順手,帶兵順暢,一路西進,三日後穿過邙山,來到黃河南岸的孟津渡。

    孟津渡在孟津城的北面三十里,孟津是河洛化的發祥地,有「河圖之源、人之根」之說,龍馬負圖、伏羲畫卦、八百諸侯會盟、伯夷叔齊扣馬諫等許多重大歷史事件都發生在這裡。「孟津」一詞由來已久,因夏朝為孟塗氏封國,謂「孟地」,其地置津、故稱「孟津」。

    在此時戰國,孟津和邙山都壓屬於韓地邊疆,距離此地南面五十里有兩座城池,包裹與韓國之中,洛陽和成周,有兩個末代周王,被戰國人稱一個西周王、一個東周王。

    至於孟津渡,地理位置太過重要,對面又是魏國的河東境,因此孟津渡南北兩岸的河灘渡口都被魏軍把守,韓國無力佔據討回。

    當辰凌的先鋒軍來到孟津渡河灘外時,敖倉派來的糧隊也已經趕到了,在此等候歸隊。

    辰凌派人在河灘外的一處小丘陵的郊野,安營紮寨,準備食宿。

    「參見辰將軍,在下徐威,是負責這次給先鋒軍補給糧草的輜重隊都尉,負責帶領三千人馬,運送三十車糧草,十車酒肉與藥草和魏幣金條等,請辰將軍查收!」

    辰凌點頭問道:「很好,賬目清單在哪裡?」

    「辰將軍,這裡是賬目薄。」徐威從身旁校尉手中接過賬目遞過去。

    辰凌朝著身旁的主薄朱堯澤道:「朱先生,你帶人前去清點一下數目。」

    「喏,將軍!」

    「末將告退!」

    朱堯澤帶侍衛,跟隨都尉徐威等人前去清點軍餉糧草。

    辰凌帶著其他麾下偏將校尉,幕僚客卿,走入軍帳內,分主次座位坐好,六名侍衛搬進一張長桌案子,上面鋪了一張巨大的牛皮地圖,供諸將商討軍事,謀劃戰情。

    辰凌道:「范先生,將目前行軍位置與魏軍防線、以及秦軍佈置,大致解說給大家吧。」

    范睢起身,如今他已是軍務司馬,雖然沒有軍權官職在身,但是相當於將軍助理、秘書長的角色,走到長桌前,手持一根木條,指著黃河沿岸說道:「再往西,就是韓國的邊界,我們要進入河東戰場,就必須從孟津渡渡過黃河,由於秦魏之間的黃河地處中上游,水流湍急,渡口有限幾個,要渡河,特別是大軍渡河,只能從這些渡口,開闊平緩的河灘處登陸,其它沿岸都是高山峻嶺,而且多礁石和洪流,大軍無法橫渡。」

    「而秦國的河西大營,與魏國河東大營,隔河相望,渡口為最大的風陵渡,如今被秦軍掌控,河東方圓數百里被秦國的河西大軍駐紮,黃河兩岸投入兵力超過了十五萬,根據軍情匯報,司馬錯整合了原甘茂兵馬,十萬大軍駐守河東,八萬大軍駐守河西大營,扼守秦川的夏陽、上地一帶,北抗匈奴,東北面與趙國隔河相望,上郡的茅津渡口,是秦國與趙國渡河要塞,主動權同樣把守在秦國手裡,除此之外,秦國還有一個獨立封閉的渡口,那就是龍門鎮的大禹渡口,在渡口的東岸,原本都是魏國的土地,但被秦軍佔領河東三百里土地後,平陽城就成了秦國在河東的儲存基地,拿下平陽,才能徹底切斷河東一帶秦軍的補給,擊垮十萬秦軍,趕出河東地。」

    辰凌想不到還有這些細節,由於戰國時代,與他生活那個世紀,相隔了兩千三百多年,就連史書也記述不那麼清楚了,很可能好幾年甚至十幾年,都被史學家一筆帶過,哪會寫那麼詳細!

    「范先生,這幾個渡口,能不能細緻講解一番,我們好研究一下如何下手對秦軍造成威脅的打擊?」辰凌迫不及待問道。

    范睢胸有筆墨,韜出眾,客氣道:「請辰將軍,諸位大人過來仔細觀看地圖。」

    「好,都起身,圍圖論戰!」

    辰凌、劍客柳巖、副手喬瑛、都尉曹暉、校尉滕虎、沈錚、巢蓋、古驊、馮章、千夫長林噲、張昊、羅荊、景硯、張承影、許明圍攏在長桌地圖前,觀看山河走勢,縱橫兩米的大圖,繪製著山川河流,戰國七雄以及其它十幾個小國和番邦胡人的位置,都聚集了十二分精神。

    范睢解說道:「風陵渡正處於黃河東轉的拐角,是晉、陝、豫三郡的交通要塞,跨秦、魏、韓三大諸侯國的地區邊界,自古以來,就是黃河上最大的渡口,商周之後千百年來,風陵渡作為黃河的要津,不知有多少人是通過這裡,走入秦晉,它的作用,等同於函谷關要塞,因為一旦失守,從此進入河西丘陵,穿過華山峽谷,等於繞過了函谷關,直接來到秦國最後的一扇大門,潼關腳下,潼關作為最後的屏障,遠不如函谷關的地利優勢和懾人氣勢,並非難以攻破;如果北上則是河西的三川之地,一馬平川,無險可守,所以歷來秦國人都把風陵渡作為重中之重,絲毫不亞於函谷關。」

    辰凌微微點頭,輕歎道:「一水分南北,中原氣自全;雲山連晉壤,煙樹入秦川!」

    范睢動容,心中敬佩著辰凌的才華,繼續道:「茅津渡地形險要,歷史悠久,是溝通晉豫兩省的交通要津,也是萬里黃河上的一個極為重要的渡口,與風陵渡、大禹渡並稱為黃河三大古渡,有「鐵碼頭」之稱。歷來是三晉出入南方諸省的門戶,又是「三晉屏藩」之地,如今是秦國與趙國兵戎對峙,必爭之地,雙方都在對岸設下重兵,無論哪一方疏忽大意,都有可能遭受對方突然襲擊,導致大軍長驅直入進入自己的國度。」

    「距今三百五十年前,晉獻公假道於虞,伐滅虢國,即由茅津渡河;三百二十年前,秦穆公伐鄭,晉出奇兵從茅津渡河,以逸待勞,敗秦軍於崤山,這兩場春秋時期的大戰,都發生在那裡!」

    「大禹渡,相傳大禹治水時,曾在此歇息,所以得名,在黃河北岸為主渡口,曾是魏國的軍事要地,進入秦川的便捷之途,商鞅變法之後,秦軍東進,奪取河東三百里疆土,把大禹渡也落入秦軍之手,這樣一來,秦軍掌控了三大古渡口,又有函谷關做天險,無論陸地礙口山關還是黃河流域渡口,都阻擋住了東方六國的大軍,只能秦國進攻東方六國,而東方六國難以合縱抗秦,這也是秦國處於不敗之地的重要原因!」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