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知識二字時,卡拉蒂眼中燃起了明顯的渴望,必經知識一個七八歲的男孩,他充滿期盼地望著白袍老者,喃喃地追問:「我會出人頭地嗎?我能憑借知識和歌喉獲得麵包嗎?」
老者見固執的少年終於被他說得心動,不由得露出會心的笑容,肯定地點點頭:「不是麵包,而是無數塗滿紅寶石一樣的果醬的新鮮蛋糕。」
卡拉蒂望著老者,目光卻穿過老者,露出神往而激切的神情。
宋宜知道,他並不是為了麵包而心動,而是為了能讓他那個生死不明的妹妹朱蒂絲吃飽飯而心動。
正如初見時,卡拉蒂和朱蒂絲坐在山丘的花草間,分食著一塊小得可憐的黑麵包。
可是——
優伶。
也就是閹伶。
最早出現在16世紀,由於女性地位地下,無法參加唱詩班也不被允許登上舞台,梵蒂岡的西斯廷教堂首先引入了閹伶,他們挑選出嗓音洪亮而清澈的男童,在進入青春期之前,通過閹割手術來改變他們發育後的聲音。
在17、18世紀的意大利那不勒斯王國中,密探被派遣到意大利各處帶回有潛力的孩子,在基地中訓練他們,接受以聲樂練習為主的其他情況下難以企及的完善教育。
而17、18世紀,正是由於閹伶的盛行,歌唱技巧高度發展,聲樂史上稱其為「美聲歌唱的黃金時期」,而那個時代的貴族和皇室,豢養閹伶也是一種非常流行的風氣。
但是,一切風光的背後,是成千上萬的八到十二歲的男童被閹割的慘痛經歷。不過,成為優伶,對普通人家的孩子來說,又是最好不過的出路。
卡拉蒂望了望他腦袋旁那木桌上正燃燒著的酒精燈,在他的眼中,如同是一展希望的明燈。
最終,他鄭重地朝老者點了點頭。
老者從木箱的下層的小抽屜中取出一塊塊狀的油棕色有些黏膩的東西讓卡拉蒂含著,「這是阿片,可以減少手術時的痛苦,過會兒你就會渾身放鬆。」
阿片,即為鴉片,在19世紀,大量用於英法對清朝的經濟剝削中,而且極端瓦解了滿清八旗子弟戰鬥力的絕世武器,但在18世紀的歐洲,還只是用於醫療事業,為患者減輕傷痛,甚至還用於腹瀉、失眠、咳喘的治療。
卡拉蒂將製成半熟品的鴉片含在嘴裡,過了半刻,卡拉蒂的神情開始變得迷離起來,似睡非睡的模樣,好像在夢遊天外。
而在這一期間,老者揭開蓋在卡拉蒂身上的棉袍往他的腿間看了看,然後在桌上的木匣中選取了一把大約七英吋長的剪刀,放在酒精燈上炙燒刀刃和連接在刀刃的圓環。
直到刀刃被炙烤得通紅,老者蓋滅了酒精燈,然後拿開了卡拉蒂身上的白棉袍。
看到這裡,宋宜連忙轉身,不忍再看下去。
她背對這二人,等了許久,名沒有聽到預想中的慘叫聲。
又等了兩分鐘,宋宜轉過頭,瞳孔驀然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