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雙鷹旗下

正文 五十、目標,地中海 文 / 準噶爾刀王

    李海頓終於有時間來關心一下他的海軍了,李海頓所捐獻建造的三艘「伊斯特裡亞大公」級戰列艦還是刺激到了帝國議會,在費迪南大公和他的推動下,海軍方面本應在1914年1月才通過的四艘新戰列艦建造預算被提前到了1913年的7月。

    由於李海頓提出將以帝國內各國名來命名新的戰列艦,這激起了渴望自治權力的波希米亞王國和克羅地亞王國地方議會的極大支持,雖然這兩個地方空有王國之名,但卻掩蓋不了他們渴望自治的熱情。

    波希米亞和克羅地亞議會甚至提出由地方財政各承擔八分之一的造艦預算,這一次匈牙利人並沒有表示反對,畢竟那是一億多克朗,馬扎爾人從來不和錢過不去。得益於之前的造艦經驗,四艘「奧地利」級戰列艦隻是比「伊斯特裡亞大公」級稍稍放大了艦體,都是裝備了10門380毫米45倍口徑的主炮,可以看作是「伊斯特裡亞大公」級的改進型,所以在1913年11月,四艘戰列艦就完成了設計,並於1913年10月陸續開始開工建造。

    由於伊斯特裡亞造船廠當時已經承擔了三艘戰列艦的建造工程,四艘「奧地利」級戰列艦分別由的裡斯特皇家造船廠、波拉海軍造船廠和阜姆多瑙造船廠承建,其中皇家造船廠承擔了兩艘新式戰列艦的建造工程。

    按照正常的歷史,由於歐戰的爆發,這四艘剛開工不久的戰列艦馬上就停工了,但這一次不太一樣。由於四艘戰列艦主體建造已經完成了大半,而且由於在奧特朗托海海戰中取得的勝利,使得帝國上下對於海軍還是寄予了厚望,並且由於李海頓的全力支持,這些戰列艦依然繼續著建造工程。

    目前這四艘戰列艦已經下水,開始了舾裝工程,當然,要想它們正式服役,還需要用差不多一年之久。卡爾森的斯柯達兵工廠為「伊斯特裡亞大公」級戰列艦研製的380毫米主炮和炮塔早已經完成了測試,在匈牙利的火炮測試場,1號主炮竟然將重達860公斤的炮彈推出了46公里遠。當然,裝進炮塔裡的軍艦主炮是不可能達到最大射角的,即便如此,sk-15型380毫米艦炮在最達仰角為27度時的射程依然能達到41公里,完全凌駕於同一時期各**艦的主炮射程之上。

    在加利西亞戰役進行期間,涅戈萬海軍上將曾兩次率領戰列艦隊試圖衝破英法艦隊對奧特朗托海峽的封鎖,但都無功而返,加強了的英法地中海艦隊目前擁有12艘無畏艦,強大的實力迫使涅戈萬上將只與對手進行了短暫的交火後立刻悻悻而返。

    與敵人硬拚是不可能的,當然,李海頓現在也不會幹這種拿雞蛋碰石頭的蠢事。

    德意志帝國和奧匈帝國的海軍都被無奈地壓制在各自的軍港內無所事事,唯有潛艇部隊的表現還讓人眼前一亮。

    在開戰前,雖然有李海頓的強力支持,但是潛艇部隊在海軍內部還是不受重視,不過由於與日爾曼尼亞造船廠的密切合作,在技術上,一直與德國人水平相當。開戰之後,只有27艘潛艇的奧匈帝國海軍潛艇部隊在短短的數月之內就取得了擊沉敵人一艘裝甲巡洋艦、兩艘巡洋艦和四艘驅逐艦,同時擊沉13萬噸敵國商船的優良戰績。

    與德國海軍內部日益高漲的潛艇制勝論不同,李海頓始終不認為它能對海戰結果取得決定性的作用。潛艇畢竟只是一種破壞性的武器,不可能代替水面艦船來取得海上優勢。而奪取制海權才是海上戰爭的主要目的。

    一支強大的海軍必定是一支均衡的海軍,海戰的結果從來都不是靠一兩種尖端技術所能決定的。

    限於地理位置,奧匈海軍自然無法與大多數擁有漫長海岸線的大陸國家或是島國的海洋國家相比。在相當長的時期裡,它只能是一支近海海軍,地中海,是它唯一能夠發揮作用的地方。

    這並不是說它的意義不大,相反,地中海的控制權對於同盟國而言是至關重要的,反而對英法兩國的影響要小一些。如果取得了地中海上的制海權,同盟國內的物資供應就不會存在任何困難,甚至有可能派出艦隊和陸戰隊進入到黑海從而直接威脅到俄國人的腹地。

    根據李海頓的計劃,在1915年底以前,帝國海軍將會有7艘裝備380毫米主炮的超級戰列艦開始服役。到那時,他就能夠與英法兩國海軍在地中海展開一場激烈的海上爭奪戰。這還要取決於德國人的決心,看他們能否牽制住大部分英國海軍主力。

    另外,所謂的蝴蝶效應已經顯現,逐漸壯大的奧匈海軍也刺激得英國和法國不得不追加了他們的主力艦建造計劃。在「伊斯萊亞大公」號下水不久,英國方面就追加了四艘「伊麗莎白女王」級戰列艦的造艦計劃,而法國方面也迅速開工建造了三艘裝備381毫米主炮的「紅衣主教」級戰列艦,如此快速地完成了設計,肯定得到了英國人的大力幫助,甚至這三艘戰列艦就是以英國人的戰列艦為藍本仿製的。

    反而是德國,在開戰之後造艦速度突然慢了下來,預計在1914年下水的五艘「巴伐利亞」級戰列艦至今還沒有完成船體建造。如果按目前的速度,估計到戰爭結束時他們都無法完成這五艘主力艦的建造。

    年產二千七百萬噸鋼鐵的德意志帝國居然在四年內無法完成五艘戰列艦的建造,是不是很可笑的事。現在是1914年,而不是1941年,可沒有那麼多坦克與戰艦在爭奪有限的裝甲鋼產量。

    李海頓覺得有必要跑一趟德國與威廉二世和第二帝國的海軍同僚們好好聊一下。

    與德國海軍造艦部門進行了細緻的溝通之後,李海頓這才明白問題出在哪了。

    第一、德國人根本沒有想到這場戰爭會形成一種持久的消耗戰,在戰前,他們根本沒有想到要建立足夠的戰略儲備,雖然李海頓曾提醒過他們,但根本沒用。現在問題出來了,德意志第二帝國徒有每年2700萬噸的鋼鐵產量,卻缺少製造優質合金鋼的稀有金屬原料,克虜伯鋼鐵廠原來的一點儲

    備也已經幾乎快用完了。現在產量不多的優質合金早已優先供應軍工部門用來製造大炮,根本沒有富裕的優質鋼來生產裝甲板。

    其次,在開戰後,大批的船廠熟練技工被徵召入伍,現在整個德國的造船業都缺少優秀的技術工人。

    我的天哪,這絕對是豬一樣的隊友,他們竟然把寶貴的技術工人送到前線去當炮灰?

    李海頓發出無奈的感歎,他嚴肅地和德國皇帝和主管軍需生產和供應的科貝爾博士一起探討著這個嚴重的問題,科貝爾博士強烈贊同他的觀點。德國皇帝也意識到了自己所犯的錯誤,很快第二帝國總參謀部下令,抽調回在前線的10萬正在服役而涉及軍工生產的技術工人,分配回到國內的各工廠中繼續服役。

    李海頓只能在自己戰前儲備的戰略物資中擠出了15萬噸各種稀缺的金屬物資勻給了德國人,當然不能白送,而是要求德國人按照目前的市場價格用黃金交換。他不敢收馬克,萬一這玩意大幅貶值咋辦?不是萬一,這些紙幣而是一定會貶值的。

    第二帝國海軍的造艦工程終於大概又恢復了起來,雖然不如戰前,但已經比之前快停工的狀況要好的多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