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武俠修真 > 大千之王

正文 第一百十七章 蒼月(下) 文 / 憶莫斜陽

    回到這片大陸的歷史,傳說創世祖在宇宙中漂流,望星雲之變而後得晉大道。在他得道之後,便萌生了建造一個新宇宙的想法,也這就是後世傳說的造物。

    在創世祖創世之前,天地萬物一般都是自然泯滅,沒有誰敢說去造一方星宇。創世祖是一個特例,可以說創世祖當初也是一個狠人。

    既然創世,那就要造物,當然一切不能憑空想像,畢竟這不是講故事那麼簡單。一切而要遵循原始天道法則。對於一般人來說,不說掌握天道法則,就是去認知都是有難度的事情。但是創世祖卻將之當做終生的事業。

    想當初,傳世祖花了億萬年時光,遊歷無數星宇,學習造物之法。之後發明了造物奇術天衍術,顧名思義,就是天道法則演化之法。

    據說《天衍術》乃是是一部神篇巨著,囊括了這方宇宙天道的機密,誰要是得到它修煉成功的話,那他就等於掌握了這方天宇的鑰匙,必將成為這方宇宙的主宰!不過傳說此書已經失傳。其實螣蛇他們幾位多年之前也是因為這本書而陷入敵人的牢籠,最終落得失去神格。

    正因為這個原因,創世祖被後世奉為仙道太始。也就是太始仙尊。

    起初,太始仙尊認為萬物之變源發於陰陽。陰陽是萬物的兩大屬性,他們對立而生,也是天地源生之力。所以他認為,只要掌握了陰陽之力,就有了造化天地之能,新的宇宙就能夠順利的造出來。

    可是,當他開始真正動手建造的時候,卻發現錯了!光有陰陽之力,新的世界根本不足以完成。

    太始仙尊沒有氣餒,又花費億萬年的時光,重新回去研究。

    後來,太始仙尊發現,即便是元荒之地,天道之變也非簡單,所謂大道三千,道道不同。要想弄懂所以然,當需要有大宏願和大力毅力才行。太始仙尊將這件事和自己的大道結合起來,對宇宙洪荒發出宏願,不達此願,願永世**。之後他走遍天宇,一一體悟天道,無數的實踐,最終他發現了天人合一和那四象神力的秘密。

    記得螣蛇仙師講述《太始仙經》提到,太始仙尊的經中曾有這樣的描述:

    「天一地二為乾坤,乾金坤土化水母。陰陽生而太始起,陰陽明為太極生。乾在西北坤在南,四偶成而天地綱…」

    由此,童飛知道,當初太始仙尊的確是最先發明了陰陽之道,而後又發明了四隅之法。

    據螣蛇所言,《太始仙經》經字十分深奧,非一般修士能夠體悟。億萬年中唯獨青帝和玄黃二帝得到真傳。後世所傳也基本出於二聖轉述。

    經中講述的情形大概是這樣的:

    據說太始仙尊先得到了陰陽之道,可是當他想要拿來建造新世界的時候,發現這種理論實在太過於荒謬。

    原先的理論認為,陰陽對立而生,彼此不可相與,不可共存。陰陽兩面只可擇其一。陽就是陽,陰就是陰。但是在實際應用中,太始仙尊卻現在其實陰陽並非隔絕的**,老死不相往來。實際上他們之間是互相衍化的關係。所謂孤陽不生,孤陰不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但如此,任何一方達到極點之後,還會相互轉化,也就是陽極而陰生,陰極則陽變。

    這就是變化之道。太始仙尊最後將之名為太極。

    在太極理論出現之前,天道之變實在太過於撲朔迷離!尋常仙家根本無法簡單認知。跟別說掌控天道。

    現在太極理論出現,這就是等於一個劃時代的開始。

    最初的陰陽之理是如此解釋的,創世祖認為天為陽,地為陰,天為乾,地為土,要想創立乾坤,需要引動乾金入坤土。

    太始仙尊一度認為,之所以出現新世界,那是因為有來自宇宙深處的天石墜落,打破了原本死寂的星球,這是變化的前提,也是天道衍生的前奏。所以要想建造新世界,必須要從宇宙元荒之地尋找創世天金。

    創世天金如何得到,除非引爆域外天星,或者引動外域天星與源生星球碰撞,前者自然具有極大的偶然性,非人力所為。後者引動天星相撞,就算是能以大神力完成,但相撞之後,必然是滅世之災。很可能新世界沒有生成,反倒毀了源生星球。甚至土崩瓦解,同歸於盡。

    這麼一來,陰陽之變就非人力能掌握。一切全在上天,天道不可捉摸。天道之威不可侵犯。這樣的理論背景下,改變天道都不可能,更別說創世了。

    自從太極理論完成之後,在此基礎上,太始仙尊再次深入發掘,他走遍了山川大地,最後又得到了四隅理論。四隅就是之後八卦中的乾坤艮巽四個要素。所謂的乾為天,坤為地,艮為山,巽化風,從這裡,可以明確了天地脈絡。也就是新世界的重要框架。至此,太始仙尊邁開了通向成功的第一步。

    四隅的理論一旦成立,新宇宙就有了依據,此後陸續發現了坎離和震兌四大元素,坎離就是水火,震兌就是木澤。太始仙尊認為天地萬物離不開金木水火土風雷澤八大元素。這八大元素分別代表不同的力量構成,同時間也代表不同的宇宙定位。組合起來既是新宇宙的力量之源,也是新宇宙的經緯。

    八卦理論和奇門數論。讓天道擺脫了神道,變得都有章可循,天道法則漸漸變得不再那麼神秘,而化作了如同法術機巧一般的招數。

    最終使得奇門之法浮出水面。

    雖然說奇門術是一本數算之法,沒有《天衍》那般的強大神秘,但是卻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仙家秘典,歷代的仙皇無不將之奉為最高的經典,用來教化嫡傳子弟。奇門數算法在天衍的基礎上,將陰陽八卦之變用於實際。省略了仙家秘法,化作了世界觀。其本意是為了啟發教化子民,說明人可勝天的道理。雖然是寫給凡人看的,可是其中包含的仙道至理,對於修仙者乃是極好的啟發。所以深得修仙界尊崇。

    《奇門之法》為歷代的仙皇掌握。一直被仙道供奉為神術。

    螣蛇早年因為對仙皇有恩,得以觀閱一次,此後一生受用不盡。這還只是一部分。若是全部還不知會有何種神跡。

    《奇門之法》所言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陰陽八卦通理,一部分是奇門陣法和星位概述。據說此法可通鬼神,高級的仙修甚至借此領悟到移山填海,呼風喚雨之類的仙術。但是上一次的修羅戰爭中,仙皇不幸被俘,此書也就此失蹤了。

    按照螣蛇的記憶,奇門之法源於天人合一和八卦,合陰陽五行,行鬼神之變。

    所謂天一地六,相合生水,地二天七相合生火,天三地八相合生木,地四天九相合生金…八大元素不是簡單的**,而是相互組合,相生相剋,變化無窮。

    當年,就是有了這八卦理論,太始仙尊才得以成功開闢了這片新宇宙。

    傳說,太始仙尊參悟了八卦之理後,並沒有馬上著手建造新世界,而是回到了宇宙之巔,最初萌生宏願之地,將自己一生修煉重頭梳理。並以己法身入道,這由此創立三天劫教、地聖教和太乙教。三教之後成為三界的雛形。

    這三教就是天地人三才。傚法天道自然,以天人合一為最高理想,建造天道大綱。

    按照太始仙尊所說,天地始於混沌,自乾坤而始,變化萬千,經陽變,陰變,順逆生死,最後重歸混沌。萬物皆有始終,變化乃是天地之根本。這是天衍之法的依據。

    天衍之法立足天道自然的法則,以奇門、八卦,四象,陰陽為依托,道盡萬物變化值理……其大可含日月星辰,其小可包容五行。陰中有陽,陽中有陰,或順或逆,寒暑交替,源遠流長。

    太始仙尊修書《天衍》完成最後一筆的那一刻,據說引得整個天宇與之共鳴。一時間百相合鳴,萬象更新!

    而仙尊自己,則耗盡了最後法力,以神入道,化作了成混沌之胎。後歷經一元之數,即十二萬九千八百年後,瓜熟蒂落,神化天斧,破開了黑暗,終造一個全新宇宙。

    此天宇包含三十六天,七十二地,十二元辰,八方結界,三千大千,無數生靈得其感召,開慧得道。

    此後百年,在他坐想之地,有神獸衍生。先是混沌,後是陽極,陰極,再後來是天元、地元、太乙獸,最後是四象神獸、二十八星獸等等。一切都是自然生成,奇形怪狀不一而足。這些生物被後世奉為元祖。也就是如今的元祖大陸。

    此外,還聽說當初元祖神獸之中,最先萌生的生物為兩大源生神獸,一名為蒼,二名為月。

    蒼之形為金鱗之獸,其頭如牛,其角如鹿,其身如蛇,其尾如魚,有爪如鷹。並有五色鱗片覆蓋其背。一對羽翅狀若烈焰。據說這造形貌似太始仙尊曾經鍾愛的座駕,早年救主而死於洪荒。所以仙尊還他形讓其重生,而為瑞獸。

    月之形為靈毛之獸,其目如月,其型似犬,皮毛如雪,太始仙尊的曾經的守家之獸。因斗邪神而亡。故而賜其復活,覆美麗之形。

    穿梭太始仙尊將腳下大陸賜給了他們,蒼月二祖就此成為元祖大陸的主宰。所以元祖大陸又叫蒼月大陸。

    再其後,蒼月血脈各分二系,其中一系佔據天宇,成為宇宙皇者,那就是後世的主宰媧祖,也叫媧皇。媧皇繼承蒼之形,只是無鱗有翅。狀若神蛟。

    另一系則號神龍,無翅有鱗。尤以東方青龍為代表,身披鱗片如翡翠,目如電光照徹環宇。被世人奉為青帝,自稱青龍老祖。也就是後世四象神位的首位天神獸,螣蛇玄武他們的老大,如今卻不知其所蹤。

    不管是媧祖龍族,皆有洞徹大千之能,或跨越千山,或追日逐光,飛遁九天,風馳電掣,尤其在元祖大陸之上,更是來去自如,速度上沒人能超越。童飛之所以能夠在這片大陸上急速遁走,就是龍魂之功。

    另外,月之血脈,也分為二系,其中一系繼承通靈天賦,名為魑兒。另外一系則繼承月獸之魅,艷壓群獸,名為魅兒。

    魑狐以煉心為主,多避世精修,難見其蹤。魅狐則以魅世吞靈見長,素有惡名。而魅狐一族,天賦媚惑,三界之內,即便神明也難有抗拒其魅。

    媧皇之後,魅狐之中出了一位天賦佼佼者者,名為妲己,在媧皇授意下,推行再造萬祖政策,專奪神獸血脈,以此孕育所謂的新神種,由此更是惡名昭彰,萬族皆痛恨不已。

    其實細說起來,童飛和螣蛇他們,此行的目的和這位魅狐先祖頗有干係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