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三國之劉備復漢

正文 第79章 救劉續叔侄相認,聞師蹤兵進廣宗 文 / 一杯清茶苦咖啡

    第79章救劉續叔侄相認,聞師蹤兵進廣宗

    且說程達已死,裴安裴元紹也投降了,黃巾賊寇一些不安分的人趁著城中混亂早逃出了安平城。

    劉備使拓跋雲野等人安撫投降的黃巾賊寇,便帶著關羽、張飛二人在裴安的帶領下來到安平城的大牢中,解救被關押的安平王劉續。

    程達一直沒有殺死安平王劉續,是想從劉續口中問出安平王府內的寶藏的位置。

    別看這老爺子平時風流無羈,可是這個檔口老王爺劉續卻是硬氣的很,儘管被折磨的死去活來,硬是不鬆口。

    他雖然昏庸,卻也知道一旦鬆口便會立刻喪命。

    他一直慶幸自己沒有把寶庫的鑰匙交給那個小妾,不然怎麼死的都不知道。

    想到那個賤人,他恨不得生食她的肉,喝她的血。

    被關入大獄之中,他把一切的希望都放在了樂隱身上。

    可惡的樂隱怎麼還沒有請到救兵呢?

    老王爺靠在獄中牆壁上,口打唉聲,歎了口氣:「哎!樂隱呀樂隱,你何時還會來救本王呀?」

    「王上,樂隱來遲,還望恕罪!」

    忽然一個聲音傳來,安平王還以為自己恍惚之間的幻覺,喃喃的說道:「來了?!真的來了!」

    「王上,王上!國相大人來了。」一旁獄中的人忽然歡呼起來。

    安平王顫巍巍的站了起來,走到牢邊,扶著鐵門向外看。

    只見一隊兵將從外面走了進來,前面幾人中正有樂隱在內。

    「王上,臣樂隱救駕來遲,還望王上恕罪!」樂隱小跑著來到安平王面前,不顧戰甲累身,噗通一聲跪倒在地。

    「來了就好,來了就好!」見到樂隱,安平王頓時泣不成聲,好好的宣洩著這幾日裡受到的委屈。

    得到劉備的許可,關羽揮刀斬開牢門。

    劉備與樂隱跨步走進牢內。

    「涿州劉備拜見王上。」劉備提甲撩袍,跪拜在地。

    「啊?劉備,你是涿州劉備?!廣陽太守劉衛劉弘闊麾下的那個劉備?」安平王連著問了三句,一臉驚訝的表情。

    「正是末將。」

    安平王這樣問,似乎是對劉備特別留意。

    別說劉備感到詫異,就連安平王身邊的樂隱也十分驚訝。

    可是,不管怎麼說這大牢中也不是說話的地方。劉備和樂隱將安平王攙扶出去,回到王府。

    安平王身上大小傷口幾十處,可真是受老罪了。

    樂隱找來郎中,為老王爺療傷治病。

    安平王一直拉著劉備的手不鬆,雙眼含淚,就那麼看著劉備。

    劉備自幼喪父,心中頗感親切,一直勸慰他。

    直到郎中給他上完藥,安平王才讓樂隱等人退去,僅留下劉備一人。

    「玄德,你父劉弘早年曾在安平國任職。你們一脈本是中山靖王陸城亭侯之後,算在你這一輩乃為十三世。算輩分,你當稱我一聲叔父。」這次破城,劉續子孫盡殘,所以他很看重劉備。

    「備見過叔父。」聽得劉續如此說,劉備當即倒身便拜。

    「切莫多禮。待我跟你講完。」劉續喘著氣說道,「你父在我這裡之時,我們兄弟相處十分融洽,不想時隔數年竟然天人相去。叔父年邁,卻又遭此一難,後繼無人呀!」

    「叔父切莫傷心,備願傾己之力照顧叔父。」劉備本是厚道人,見他這樣說,趕緊寬慰他說道。

    劉續緊握著劉備的雙手,十分誠懇的問道:「為叔有句話不知當說不當說?」

    「叔父請講!」

    「玄德呀!你父親已走多年,為叔如今又是孤苦一人,故,想收下你做我義子,你可願意?」

    望著劉續滿眼期望的目光,劉備猶豫片刻,彎膝跪倒:「孩兒拜見義父。」

    「好!好!我這後繼有人了!孩子,快快起來。」見到劉備答應,劉續被感動的老淚橫流,哽咽不已。

    劉備見劉續體弱,便安頓他休息,退了出去。

    來到屋外,他吩咐拓跋雲野帶人守衛在劉續房前。

    當晚,劉備便在劉續房中過夜。

    看到劉備真的過來守護自己,劉續滿意的合上眼睛,安然入睡。

    兩日後,劉續傷勢稍好,立刻升堂議事。

    經歷了這樣一場磨難,他就像變了一個人一樣,一改以往那種渾渾噩噩的樣子,那種上位者的威壓、不怒自威的氣場不經意間外露出來。

    他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宣佈要收劉備為義子。

    次日,在樂隱的操辦下,他舉行了收子大典。

    之後,他採納了劉備的建議,立刻整頓了外面那些散落的黃巾賊,開倉賑濟流離失所的百姓,劃出區域安頓那些百姓。

    半個月之後,安平城已經穩定下來。

    這期間,劉續還背著劉備做了一件他認為非做不可的事情。

    &n

    bsp;那就是處死了城破之時背叛他的那些妾室。

    劉備得知後,無奈的一笑。

    看來這位族叔還是放不下那些事情,這也是人之常情。

    後來,劉續派人把劉備的母親和劉元起接到了安平城,了斷了劉備征伐黃巾的後顧之憂,這是後話。

    且說這一日,劉備派出去的探馬回來稟報:盧植正在廣宗與黃巾賊的大賢良師張角作戰。

    劉備立刻決定引兵前往廣宗,協助老師。

    他帶著關羽、張飛來見劉續。

    得知劉備要走,劉續臉上露出不捨的神情。

    劉備寬慰他說道:「義父,現在國家有難,備堂堂八尺男兒,豈能不身先士卒,為國立功?待剿滅黃巾,孩兒定然回來孝敬義父。」

    劉續知道無法阻攔他,便叮囑他一切小心。

    走之前,劉備向劉續推薦了假司馬張繼,又留下一部步兵守衛安平國。

    有道是有意插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

    劉續因子孫盡皆折損在這場浩劫之中,又十分賞識劉備,所以想著收下劉備。一來,都是高祖子孫;二來,劉備驍勇善戰,在這場平叛之戰中屢立戰功,足以抵消自己被黃巾賊人俘虜的罪責。

    只是,他沒有想到的是劉備也因為這場機緣,從此走上了一條不一樣的道路。

    不過,這都是後話。

    且說劉備辭別義父安平王劉續,帶著五千兵馬,直奔廣宗。

    一路上,殘骸遍地,難民成群,百里之內,人煙盡去,村落之中難見炊煙,荒落之內豺狼並生。

    真所謂人間地獄。

    途徑真定,有黃巾一方,渠帥卜巳。

    他本欲前往廣宗,忽然聽說有一支朝廷軍隊正在朝著廣宗趕來。他立刻吩咐大小頭目,所有黃巾賊兵取下頭巾,混入難民群中。

    參加叛軍之前,卜巳在真定的一個豪紳家中教私塾,讀過一些書。

    所以,在打仗的時候,他比其他黃巾賊的渠帥更喜歡計謀。

    得知前面有難民,劉備也感到有些奇怪。

    以往碰到的難民都是遠遠的躲開,這次的難民竟然還朝著自己這方湧來。

    這是為何呢?

    「大哥,那些難民真的朝著我們這裡來了!怎麼辦?」關羽瞇著眼睛問道。

    「不好!」劉備忽然發現難民中竟然有人開始帶上黃巾了,趕緊大聲吩咐道,「準備戰鬥,難民中有黃巾賊!」

    「主公,難民怎麼辦?」拓跋雲野知道劉備一向愛民,趕緊問道。

    「難民不會動手的,放他們過去就是。那些黃巾賊儘管斬殺!」劉備吩咐道。

    可是,難民中混雜著黃巾賊,士兵們哪裡分得清楚?

    前面的步兵很快就被難民包圍了。

    近千名士兵頃刻間便被難民們吞噬了。

    是的,就是吞噬!

    他們幾乎沒有來得及動手!

    「怎麼辦?」劉備大腦急速運轉,思索對策。

    成大事者,且不得有婦人之仁人。損失什麼都行,切記不得損失自己辛苦培養起來的士兵!

    忽然,老師劉度的話在他心中響起。

    「不能猶豫了!」他忽然大聲喝道:「弓箭手放箭,目標衝過來的難民群。」

    得到命令,希傑所部弓箭手引弓搭箭,動作一致,聲音歸一,「唰、嗖」的一聲,一片箭雨鋪天蓋地般的朝著剛剛吞噬了近千士兵的難民群撲去。

    「哇!不好了!他們連難民也殺呀!快跑吧!」難民們本以為會沒事,哪裡會意料到忽然傾軋過來的箭雨。

    跑得快的僥倖逃了性命,跑的慢的被箭射中,要麼受傷、要麼喪命。

    後面的難民一看有危險,紛紛逃命,哪怕是被黃巾賊逼迫,也不管不顧的朝著遠處跑去。

    不少黃巾賊一著急開始殺難民,卻發現那些難民寧願被他們殺死,也不願意替他們當擋箭牌。

    卜巳看到如此情況,立刻聚攏隊伍,列開陣勢,攔住劉備等人的去路。

    劉備整頓了剩餘的士兵,查點了一下損失。

    沒想到,竟然損失九百餘人。

    可惡!

    他心中暗罵,盯著那前面擋住去路的黃巾賊,真是怒火中燒,火冒三丈。

    他將大戟一揮,一馬當先衝向敵陣,伴隨著一聲大喝:「殺!」

    他身後三千兵馬,也大吼著衝向前去。

    震耳欲聾的喊殺聲充斥了整個戰場。

    卜巳引兵相迎。

    劉備挺大戟直取卜巳。

    卜巳倒也不含糊,晃動大砍刀相迎。

    交手不過兩三個照面,他便感覺劉備的畫戟太快了,快得讓他眼花繚亂。

    慌亂之中,他一個不注意,被劉備一戟刺中了左肩。

    &

    nbsp;「哎呀!」劇烈的疼痛使他大聲叫了出來。

    他伏在馬上,轉身便逃。

    劉備豈能容他逃跑,摘弓搭箭,朝著他後背射了過去。

    卜巳心中只顧著逃跑,哪裡想到劉備會用箭射他?

    一面跑,他還回頭看呢!這一看可不要緊,他就看到一個黑點流星般朝著自己面門飛來,越來越大,想躲也躲不開了,只好把眼睛一閉……

    「彭」的一聲,這一箭射了一個正著。

    箭矢帶著慣性,把卜巳的屍身從馬上推落到了地上。

    黃巾賊一方渠帥卜巳就這樣殉落了。

    擊敗卜巳,劉備沒有收留任何俘虜,而是將那些俘虜交給了真定城的守衛。在真定城中,他們稍作休整,將受傷的士兵安置在了城中。

    次日,劉備引兵而去。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