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以甘州、肅州得名,「地當隴山之西,或稱隴右。喬峰四阻,繞以大河,捍衛秦雍,聯絡西域,襟帶萬里,控制強敵。北接沙漠,西控戎羌,為四方根本要樞之地」,自古歷代王朝皆所重視。北洋時期,中央沿襲清代總兵官制,在地方改置鎮守使,甘肅設隴東、隴南、河州、甘州、涼州、肅州、甘邊寧海、寧夏八大鎮守使,數量居全國之冠,通稱「甘肅八鎮」。八鎮之中,回漢各半,政治上分裂,經濟上獨立,他們的統治帶有濃厚的封建色彩,壟斷經濟,控制金融,壓迫人民,給甘肅社會帶來了極大的危害。
鎮守使是北洋時期地方軍事職官,沿襲於清代的總兵官。當時甘肅包含甘寧青三省,地域遼闊,位置險要,設隴東、隴南、河州、甘州、涼州、肅州、甘邊寧海、寧夏八大鎮守使,數量居全國之冠,通稱「甘肅八鎮」。北洋時期,軍閥混戰,社會動盪,甘肅地域環境特殊,加上清末重組軍隊的影響,八大鎮守使手握重兵,各自為政,省督無力統治,逐漸形成割據之勢。八鎮之中,回漢各半,政治上分裂,經濟上獨立。國民軍入甘後,挾軍事之威,並採取正確的策略,八鎮割據的局面迅速瓦解,鎮守使一職也逐漸裁撤。縱觀「甘肅八鎮」,他們的統治帶有濃厚的封建色彩,壟斷經濟,控制金融,壓迫人民,給甘肅社會帶來了極大的危害,但為了鞏固其統治,擴充實力,八鎮在經營地方上,一些措施客觀上也促進了甘肅近代化的發展。
北洋政府時期的甘軍
民國初年的甘肅
甘軍起源於清末新軍。清末的甘肅轄境相當於現在的甘肅、青海、寧夏三省,因此在清末的三十六鎮新軍編練計劃中,甘肅擬成立兩個鎮,但是甘肅地處西北,財力羸弱,因此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仍只編成了一個混成協,該協轄步隊三標及馬、炮隊。辛亥革命爆發後,駐蘭州的清陝甘總督長庚對甘肅駐軍進行了大規模的改組,將混成協第一標陸洪濤部編為振武軍,第二標馬福祥部編為昭武軍,第三標周務學部編為忠武軍,固原提督張行志部編為壯凱軍,天水吳炳鑫部編為建威軍,崔正午部編為驍銳軍,河州馬安良部為精銳軍。各部改編完成後,由從西安逃到蘭州的原陝西巡撫升允掛帥進攻陝西民軍,以陸洪濤之振武軍為前鋒,陸軍進入陝西後,在長武與民軍張雲山部展開激戰,民軍頗有不敵之勢,但後來清帝退位消息傳來,陸洪濤等人遂罷兵回甘。
陸洪濤及其所部振武軍,便是之後民國甘軍的起源。陸洪濤(1866-1927),江蘇銅山(今徐州)人,畢業於天津北洋武備學堂炮科,為人謹小慎微,早年隨陝甘總督陶模來甘,由軍功漸升為標統。
民國建立後,原署理甘肅布政史的趙維熙擔任甘肅都督。1913年夏,趙維熙因於精銳軍統領馬安良爭權失敗,遂任命張炳華護理甘肅軍民兩長,自己請假離甘。次年3月,袁世凱任命親信張廣建置理甘肅都督兼民政長。張廣建字勳伯,安徽合肥人。早年投淮軍聶士成部,分發山東後,受到巡撫袁世凱的賞識,逐漸成為袁世凱的心腹。張廣建入甘,帶來一個混成旅的北洋軍,憑借實力順利接管了省政。張廣建任甘督後,為鞏固自己的統治,將帶來的一個混成旅擴編為左、右兩軍,分別任命吳攀桂和吳桐仁為統領,駐紮在省城和狄道城,又從家鄉安徽募精壯千餘編為三營衛隊,由親信孔繁錦為統領。同時,大量裁撤甘肅原有的巡防部隊,並把原駐省城的回漢軍隊相繼調出蘭州,只保留了投靠他的陸洪濤掌握的振武軍。1915年,陸洪濤被張廣建任命為隴東鎮守使,出鎮平涼17縣,擁兵48哨,成為甘肅的實力派。
袁世凱死後,皖系控制北京政權,張廣建以鄉誼靠攏段祺瑞得以留任。1920年皖繫在直皖戰爭中失敗,張廣建失去靠山,馬福祥趁機打出甘人治甘的旗號,於當年12月聯絡甘州鎮守使馬璘、寧海鎮守使馬麒、涼州鎮守使馬廷勷、河州鎮守使裴建准等通電北京政府,揭露張廣建在甘貪污殃民、任用私人等種種罪行,反對張繼續督甘,甘肅回軍將領還準備以武力擁戴馬福祥督甘,隴東鎮守使的陸洪濤、隴南鎮守使孔繁錦和肅州鎮守使吳桐仁等漢族軍閥,堅決反對馬福祥督甘,也準備以武力擁護陸洪濤甘督。陸洪濤還唆使其部屬,外號「張狼」的隴東巡防幫統張兆鉀通電全國,宣稱「甘省漢回世仇,馬福祥不能當督軍」,並願「身率六十營健兒相與周旋到底」。在京甘紳,國會議員秦望瀾、宋梓等人深恐釀成戰亂,便向北京政府力薦陸洪濤。
北京政府經過一番權衡,任命馬福祥為綏遠都統,所遺寧夏鎮守使一職由其侄馬鴻賓繼任。另任命原綏遠督統蔡成勳為甘肅督軍,張兆鉀為隴東鎮守使,陸洪濤在蔡成勳到任前護理甘肅都軍與省長。因蔡成勳兼任第一師師長,蔡來甘必帶兵同來,貧困的甘肅實在無力負擔。因此蔡的任命受到甘肅各界的反對,陸洪濤趁機組織蘭州各界舉行示威油行,通過全國反對「蔡老虎」都甘。由於陸濤洪在隴東鎮守使任上,治軍嚴明,維護治安,不願多事,口碑尚佳,故得到甘肅各界的支持,加上張廣建的密保,北京政府於是改任蔡成勳為江西都軍,由陸洪濤繼續護理甘肅都軍(後實任)。
陸洪濤雖然擔任了甘肅督軍,但其所能控制的僅有蘭州、定西一帶。甘肅其他各地分別由八個鎮守使割據,即隴東鎮守使張兆鉀、隴南鎮守使孔繁錦、寧夏鎮守使馬鴻賓、河州鎮守使裴建准、甘力寧海鎮守使馬麒、涼州鎮守使馬廷勷、甘州鎮守使馬璘、肅州鎮守使吳桐仁。八鎮中回漢各佔四鎮。其中吳桐仁和孔繁錦都是安徽人,系張廣建的舊部;馬麒即馬步芳之父,坐鎮西寧,即日後的青海馬;馬鴻賓繫馬福祥之侄、馬鴻逵堂兄,屬寧馬;馬廷勷繫馬安良之子;馬璘是原西軍舊部;裴建準是甘肅渭源人,曾任過忠武軍教官,後以署理河州總兵被任為河州鎮守使。八鎮中以寧海、寧夏、隴東、隴南和涼州五鎮實力較強,其它三鎮較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