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都市小說 > 梧桐引鳳

正文 第四十章 回家商議 文 / 有心相約

    更新時間:2013-11-11

    洛氏如同小女兒撒嬌一般的摟著馮大媽的一個衣袖道:「娘,妙妙沒準真知道呢,不信你問問看。」

    林妙妙在炕上見姥娘與大舅母相處的這般好,也有些羨慕,羨慕姥娘家關係的和睦,當然除了大姨這個奇葩。正好這會三丫和二丫一塊進了屋,林妙妙瞅著三丫,道:「三姨,根子叔叔挺好的。」

    三丫一愣,洛氏和滿屋子的人都笑了起來,二丫還不明所以呢,看著林妙妙沒好氣的道:「你個小丫頭,在那瞎說什麼呢?」

    林妙妙嘟著嘴道:「娘,我沒瞎說,大舅母問我,根子叔叔啥樣,我就說挺好的,我看三姨進來送茶的時候,根子叔叔的眼睛緊盯著三姨,我就跟三姨說了唄。」

    洛氏笑得差點沒趴在馮大媽的懷裡,緩了口氣才道:「你們瞧瞧,我沒說錯吧,妙妙這孩子就是個懂事的。」

    馮大媽更在稀罕的要把林妙妙抱過來,摟在懷裡狠狠的親了一口道:「好,就聽咱們妙妙的,等著於家人來提親,姥娘就把你三姨嫁了。」

    三丫一聽自家人的合計,一跺腳,轉身就跑了出去。

    二丫和林文對視一眼,也都含了笑意,二丫開口道:「娘,我和文哥帶著孩子們明天就回去了。」

    馮大媽還未開口,馮老爹就道:「回家也沒什麼事,再住些日子吧。讓孩子們也親近親近。」

    林文開口道:「不了,家裡的屋子還是鄰居給燒的,總不好總麻煩人家。」

    洛氏知道林文說的鄰居就是他們那個義姐,到覺得兩家處得好,看幾天屋子沒什麼,笑著留道:「這三丫的親事還沒定妥,你們再住幾天,我瞧著根子兄弟這熱乎勁,於家這兩天就能讓人來提親,到時候定了日子,省得還得讓人給你們捎信。」

    一提這事二丫就有些猶豫,最後一個妹妹成親,她總要準備準備的,抬頭就看了林文一眼,馮大媽一瞅道:「行了,就聽你爹的,再住兩天,等三丫的親事定妥了,我和你嫂子也該忙了,到時候就是你們想留也沒空留你們了。」

    二丫哭笑不得的看著自己的娘道:「那就再住兩天吧。」

    林文也笑著道:「成,再住兩天,等等三丫的信。」

    根子這邊興高采烈的從馮家回去,根子娘在家卻急得直轉圈,待看到兒子的身影,根子娘直接從屋裡迎了出來,道:「馮家可說了是啥意思?」

    根子一怔,問道:「啥啥意思?」

    於大娘一聽笑著拍了根子一巴掌道:「行了,在自己的娘面前你還裝像,這大年初幾的,馮家小子巴巴的找你過去,難道就只說地的事,娘原本還擔心著馮家想留三丫兩年,如今看來倒是能成了。」

    根子一聽自己娘提三丫,平時的硬漢也有些臉約,嘴裡嘟嚷道:「娘說啥呢,大冷的天,有啥話進屋說去。」

    根子說完轉身進了屋,後頭的於大娘一瞅,低笑道:「臭小子,跟自己娘還擺上譜了,別以為我不知道你那點小心思,巴巴的等著人家,如今瞧這歲數相當的就緊著攛掇,快攛掇到手了,你還不好意思了,挺大的老爺們,男婚女嫁,有啥不好意思的。」

    根子對自己的娘實在無語了,大正月的,道上來來往往的都是人,就算前邊有園子,也不能站在外頭這般嚷嚷啊,帶著祈求,帶著不情願的忙叫了聲:「娘!」

    於大娘自然知道這小子不好意思,拍了拍身上的灰,隨後進了屋來,道:「行了,這回在自家屋,沒外人了,有啥話你小子快說。」

    根子嘴角一豁,咧著嘴笑開道:「娘,你去求俺嬸子去提親唄,成親的日子越快越好,最好是農忙前。」

    於大娘一愣,隨後爽朗的笑聲就傳了出去,根子無奈的看著自己怕娘,實在是不知道娘這大嗓門是好還是不好,過了半晌,於大娘歇了笑,緩了口氣,才道:「你小子,不成親是不成親,這一成親就想讓你娘忙斷腿啊,你知道這成親得有多少事操辦,三書六禮,走完這些也不是一兩個月的事,哪裡就能這麼快的把媳婦娶進來,等著吧,反正你也這麼大了,娘也不著急了,等這一應程序按規矩走下來,上秋吧,等秋收過了再給你們成親。」於大娘有意逗逗自己的兒子,雖說看兒子著急娶媳婦,自己心理不大痛快,畢竟是自己一手養大的兒子,平日瞧著在自己跟前都沒這般急過,如今要娶媳婦了,真是恨不得明天新媳婦就進門,於大娘一時心理還有些不是滋味。

    正好根子爹從外頭回來,聽以於大娘的笑聲,進屋問道:「這是咋了,有啥好事,瞧把你張狂的,滿大道都能聽到你的動靜。」

    根子起身叫了聲:「爹,你回來了。」

    這邊動靜剛落,那邊於大娘不滿的聲音就傳來道:「老頭子,我樂咋了,大過年的,誰家不興樂呵樂呵,再說了,我樂的是我兒子終於要成親了,誰還能攔著去。」

    根子爹一聽也立起了耳朵,道:「咋,馮家同意了,那新媳婦進門也得年後吧,眼瞅著就農忙了,過了農忙再走禮就得年後能成上親就不錯了。」

    根子一聽頓時垮了一張臉,剛才自己可是向三丫保證了的,農忙前就把人娶進門,再說三丫現在越長越好看,要是別人也去提親咋辦。

    於大哥指著根子撫掌笑道:「瞧瞧你兒子那一張苦臉,只怕等到年後這小子都得抓狂,你兒子可是說了,趕農忙前要把人娶回來呢。」

    根子爹一聽,唬了一跳,道:「哪能那般急,就是馮家怕是也不能同意吧,頭兩個閨女嫁的急那是有原因的,二丫當初是趕在公公去之前嫁過去的,那嫁過去沒兩月公公就去了,大丫得趕到妹妹之前出門子,才急議了親,雖說走在二丫後頭,可也沒耽誤幾個月,婆家那邊也是知道的,三丫這可是最小的丫頭,又沒啥火急火燎的事,馮家還不得一步步來。」

    於大娘似乎更是誠心逗兒子一般,兩手一攤,道:「瞅瞅,不光是我這麼說吧,你爹也不同意,咱們只能一步步來了。」

    根子坐在炕邊,幾尺的漢子竟是直搓搓手沒了主意,於大娘一瞅樂了,上前拍了根子一巴掌道:「行了,臭小子,多大點的事,平時瞧你挺有主意的,咋,到了媳婦跟前就軟了。」

    根子不傻,這話分明帶著醋味,雖說是自己的娘與媳婦吃醋真是分說不著,可剛剛在馮家,大舅哥點他那話,他自然知道啥意思,這會聽了自己娘的話,忙分辯道:「那哪能,兒子這不是想著早點給您和爹抱孫子嗎,娘,你沒瞧見,我剛剛去馮家,見二丫帶著三孩子回來了,還有鐵柱哥家的兩小子,可精神了,那二丫家的小丫頭更是古靈精怪的,才三歲不到的年紀,說話愣是一套一套的,大眼睛黑的跟那黑葡萄似的,咕嚕嚕的轉著,瞧著可喜人了。」

    這話還真說到了於大娘和根子爹的心理,他們家就兩個兒子,老人去世,守孝一年議親也是平常,可是大兒子非要耗個三年,於大娘不是那沒心思的婦人,兒子這麼一說,心理就有些猜測,知道大兒子不像小兒子有啥心理話都跟她這個當娘的說,大兒子一天認干,小兒子嘴甜,不過於大娘也不是那偏頗的人,家裡就兩個兒子,一碗水端平,因為大兒子從小懂事,從來不為了要什麼東西而在當娘的面前耍乖,於大娘反而更心疼大兒子一些,見大兒子起了這心思,根子爹開始還嘀咕嘀咕,後來就讓於大娘用話頂回去了,於大娘當時就對根子爹說:「咱兒子孝順,你別成天用那些話咯應他,他爺活著的時候就對根子好,咱兒子從小跟他爺爺一個被窩摟大的,這點事都是應該做的,就是耽誤兩年,也沒啥,到時候好姑娘還得給咱兒子留著,那有姑娘的人家還得說咱們兒子是好樣的。」

    於大娘這話也不算是唬人,根子如今在村裡的名聲就很好,不只因為小伙子能幹,更是因為小伙子孝順,連帶著整個於家的名聲都比以前好了不少,試問:別人家去了老人也就守個一年頂天了,可這家小伙子愣是挺過了成親的年紀,於家又不是那家丁多興旺的人家。

    原本有那看不過於家這番作為的,因著自己家老人去逝,只守了大半年就給兒子該娶親娶親,姑娘該出門子就出門子的人家,就挑那酸話說什麼於家想在村子裡起高調,不按常理走,這話被於大娘聽到了,也不知道於大娘在哪聽到這麼一番話,站到村口理直氣壯的就沖那家媳婦罵過去道:「這守孝的事,原本就憑的各家心思,再說也不是我們一家這麼做,更何況守孝三年原也是古人傳下來的祖訓,連孔子都說過:「孩子生下來三年之久,才離開父母的懷抱,能夠自己走自己吃,讓父母稍稍鬆一口氣,當子女的,在父母長輩去逝後,為什麼就不能在三年的喪期中時時刻刻想念父母、長輩,愛念父母長輩呢?」

    那媳婦從小在村子裡長大的,哪見過什麼大世面,被於大娘這般一忽悠,也就歇了氣,還沒少讓人看笑話,回家連她婆婆都沒少挑她毛病,經常拿著個大條帚衝著她喊:「你個不孝順的,等趕明我老了你是不是連一天的孝都不想守,我告訴你,你要是存了那種心思,我就讓我兒子現在把你休了,你看看人家於家,孫子都能守三年,我也不要求多了,我孫子給我守一年半,我也不能比於家差多了。」

    其實於大娘也不算是忽悠她,古時候重孝道,就連孩童從小的啟蒙教育學的《弟子規》首章就是講的孝道: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冬則溫、夏則凊、晨則省、昏則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業無變、事雖小、勿擅為、苟擅為、子道虧、物雖小、勿私藏、苟私藏、親心傷、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飴親羞、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諫不入、悅復諫、號泣隨、撻無怨、親有疾、藥先嘗、晝夜侍、不離床、喪三年、常悲咽、居處變、酒肉絕、喪盡禮、祭盡誠、事死者、如事生。

    更何況中華傳承的文化孝悌是基礎,正因為有這種條條框框的約束,才會有:「百善孝為先」。的話,任何的事,任何的人都為先為孝道開路,有的人家娶媳婦或是嫁姑娘首先看的就是這個人是不是孝順,一個人能夠孝順,他就有一顆善良仁慈的心,有了這份仁心,就可以利益許許多多的人。這也是古代擇偶的首要標準。

    因為無論是岳家還是婆家,都會想著這孩子在家中的品性是不是好,以後對自己能不能也做到像對父母那樣。

    在家中,父母叫喚時,不會藉故拖延,或者懶得去做。犯錯了,父母責備時,應當順從並且承擔過失,不會忤逆讓父母傷心。

    為人子女,雖然農家不會像大戶人家要求的那般嚴格,早晚問安,時時關心留意著父母的穿著是否保暖,是否涼爽,可是也不能隨意的不在乎,要出門必須先跟家裡的父母商量好才能出去,詩裡也有提到過的:父母在,不遠遊。

    而有做子女的父母親所喜愛的東西,當子女的都應盡力準備齊全,父母所厭惡的,都該小心排除。萬一因為不聽父母親的話,給父母親帶來憂愁,那就是品格有了缺失,會讓父母親感到羞辱、沒有面子。

    父母親有了過失,子女就算是要勸諫的也絕對不可以板著面孔,聲色俱厲,那就示為不孝。

    而且當父母親有了疾病,熬好的湯藥,做子女的一定要先嘗嘗,是否太涼或太熱。不分白天或夜晚,都有應該侍奉在父母身邊,不可隨意離開父母太遠,

    有了這些條條框框教養出來的子女,不論是婆家還是岳家,都能放心。所以馮家對根子滿意那是於大娘胸有成足的事,只不過沒想到自家小子會這般急,這樣一想,於大娘就跟根子爹商量道:「老頭子,我看這事也別求人了,咱們兩口子就提了東西直接上門吧,咱們兩家一個村子住著,有啥話當面說的好,省的中間人再把意思傳差了,顯得咱們不重視人家姑娘似的,到時候反倒把好事變壞事了。」

    古時候,父母親自上門提親,那就是對這家孩子最大的重視,也能保證以後三丫過門不會受到刁難,別人不提,根子卻是一張臉笑開了花,瞅著他娘連話都不會說了,就坐在那傻樂。

    於大娘沒好氣的瞟了自己兒子一眼,心理也歎了口氣,怪道人家常說:男大當婚,女大當嫁,瞧瞧自己兒子,盼媳婦盼的眼睛都綠了。

    根子爹也看出自己兒子一臉期盼的看著他呢,恨聲道:「臭小子,就這麼點出息。」

    根子一見爹也同意了,當時的苦瓜臉就變了回來,撓著自己的頭,理走氣壯的道:「難道你不急著抱孫子。」說完就一個箭步竄了出去回了自己屋裡偷著樂去了。

    根子爹被自己兒子一噎,搖著頭失笑道:「這臭小了,長能耐了,敢他爹嗆嗆。」

    於大娘一副看好戲的表情道:「那還不是你這當爹的慣的。」

    說歸說,笑歸笑,去馮家的東西還得先選好,於大娘就跟根子爹商量道:「老頭子,倉房裡還放著些年前備的年貨,還有這兩天親戚們來走禮拿的東西,你看我把這些歸攏歸攏,挑幾樣好的拿去行不?」

    根子爹點了點頭道:「行,這些事你們娘們家家的看著安排就行,別忘了准各罈好酒,馮家老哥可是個好喝的。」

    於大娘撇了一眼道:「這我還不知道,才說讓我安排,這會就不放心了。」一邊說著一邊就出了屋子去挑禮物。

    剩下根子爹自己在屋裡一邊樂著一邊嘀咕道:「哼,讓這幫老傢伙看我笑話,成天抱著個大孫子在我面前顯擺,這回我兒子也要成親了,等來年我也能抱著大孫子顯擺了。」

    隔日一早,於大娘連著根子爹兩人就提了四盒禮,兩罈酒去了老馮家,還沒到院,就喊道:「馮家嫂子,可是在家?」

    馮大媽聽得動靜,便知是根子娘和根子爹過來了,洛氏和二丫、三丫還有林文、馮鐵柱也都從屋裡迎了出來,馮大媽起先開口道:「呀,這不是於家妹子,大正月的,咋沒去走親戚。」

    後頭跟過來的小輩一溜的叫了人,洛氏一見這於家老兩口手裡提的東西,忙給二丫使了個眼色,二丫轉身回屋就去請了馮老爹出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