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穿越重生 > 霸清

正文 第四十五章 千古一帝 文 / 絕谷刀客

    乾隆七十華誕之後,天氣一天天轉涼了。這時候,避暑山莊就不再適合乾隆居住了,他要返回京城,入秋後準備過冬。

    秋天的原野芳草萋萋,一片金黃,美不勝收。乾隆邊走邊停,人老了,對秋天的一草一木也就越來越感同身受了。

    夕陽的景致也許正契合了他這個時期的心境吧!同為造化,零落為泥。

    人無論多麼偉大,也難逃一死。秦始皇是,拿破侖是,乾隆也是。

    望著路旁紛飛的落葉,他想起了自己的身後事。

    一生為帝,所為何為?!

    要做就要做到最好。

    他要做到一個皇帝的極致,成為古今第一帝,以巔峰的姿態受到後人的膜拜。

    千古留名,永垂不朽。

    這從他死後的謚號上就可以看得出來: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聖純皇帝。

    25個字,夠霸氣。

    當然,他還不敢超過的他的祖宗。

    歷史上謚號最長的皇帝是他的爺爺的爺爺的爸爸,努er哈赤,謚號:承天廣運聖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睿武端毅欽安弘文定業高皇帝。

    27個字,瘋了。

    六天之後,乾隆一行人等達到通州。剛到通州,就遇到了大雨。

    兩天之後,雨過天晴,天地間一片蕭瑟。

    「『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如今身處原野,方知這詩中韻味!」乾隆爺感歎了一句。

    「好詩啊,好詩!每個字都入情入景,其中留露出一種平和之意。」和大人隨即附和道:「古來文人皆傷春悲秋,可如今奴才見了這秋景卻是非常歡喜。眼前的池塘是藍的,天空也是藍的,當真是『秋水共長天一色』啊…….」

    乾隆爺笑了:你丫真會說話!

    和大人也笑了:這馬屁拍得有角度吧?!

    君臣二人大笑。

    一行人回到京城已是九月底,十月末了。和大人一回家,他那些『朋友』們就將門檻踏破了。來的第一個人我們很熟悉,鼻煙壺-孫士毅。

    「孫大人,好久不見啊,近來可好啊?!」

    現如今孫大人已經是《四庫全書》的編輯了,為了感謝和大人對他的提拔,這丫隔三差五就往和府跑,這感情聯絡得非常有效率。和大人都誤以為兩人是忘年之交了。

    「好,有和大人您罩著,不好說不過去啊!」

    「哈哈,孫大人客氣了!」

    「哪裡,哪裡!對了,和大人,我這裡有包從雲南帶回來的好茶,今兒特意帶來給您嘗嘗,您剛回京,旅途勞頓,正好清清精神…….」

    「還是孫大人想得周到啊,劉全,把我那套上好的茶具拿來…….」

    二人挽著手走進了書房,邊喝邊聊。

    「工作還順利嗎?!」和大人喝了口茶,的確是雲南的極品普洱。

    「還行吧,就是有些資料不好找,進度不是很大。」

    「皇上不是下令全國各地進獻圖書了嗎?!我記得那時候圓明園裡裡外外都是書,那些還不夠嗎?!」

    「不夠,遠遠不夠。就說那《永樂大典》,到現在還沒影兒呢!」

    「怎麼?!沒有《永樂大典》?!」

    《永樂大典》編撰於明永樂年間,初名《文獻大成》,是中國百科全書式的文獻集,全書22,937卷(目錄占60卷),11095冊,約3.7億字,彙集了古今圖書七八千種。《大英百科全書》稱之為「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

    可惜的是,《永樂大典》命運多舛,幾經浩劫,大多亡於戰火,今存不到800卷。

    「紀曉嵐正在找,不過一直都沒有找到,我們也幫不上什麼忙。」

    「去翰林院查過了沒有。」

    「找過一次,但翰林院沒太重視,沒有找到。」

    「好,這事兒你就別管了,趕明兒我跟皇上說一聲。」

    《四庫全書》於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開編,對於乾隆爺來說,意義重大。乾隆爺自稱十全老人,而這『全』,主要還是指他的武功:兩次平定準噶爾之役,平定大小和卓之亂,兩次金川之役(見大小金川之役),鎮壓台灣林爽文起義,緬甸之役,安南之役及兩次抗擊廓爾喀之役。剛好十個,因作《十全記》以紀其事。

    前面說過,乾隆爺的抱負很大,他的目標是千古第一帝。帝王的巔峰,光有武功還不行,還要有文治。文治的終極追求:著書!他要早一本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書。既要超過康熙、雍正時期編著的《古今圖書集成》,又要超過明代的《永樂大典》。為此,他從伊犁調回了紀曉嵐,特旨安排了待罪的孫士毅,可謂是傾盡心力,全心打造。

    說道紀曉嵐,這裡還得再插一句,這貨是托了和大人的光才回到北京的。要不是和大人的『議罪銀』制度,這位童鞋老早就死在伊犁了。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他還欠著和大人一份恩情。電視上演的《鐵齒銅牙紀曉嵐》純屬戲說,也就是編劇們胡編亂造的。現實中的紀曉嵐對和大人那是一萬個小心:和大人太紅了,他惹不起,更傷不起。

    寫書的人都知道,一本原創書的出爐有多難。更別說要寫一本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書了。紀曉嵐即便再聰明,就算再給他十個腦袋,他一個人也完成不了這麼大的工作量,整個翰林院也不行。唯一可行的辦法就是:抄!

    抄誰的?!永樂大典。

    只要找到《永樂大典》,然後一一審核,將不符合時代潮流的東西一一刪去,《四庫全書》在乾隆爺倒下之前問世,極有可能。

    這也是紀曉嵐的期限,亦或者說是死期。

    紀曉嵐很著急。

    和大人也很著急。這麼大一份功德,他自然也上攙和上一筆。能夠青史留名,這機會可不是天天都有的。

    第二天,和大人找到了乾隆爺。

    「怎麼?!紀曉嵐拜託你要我細查翰林院搜尋《永樂大典》?!」

    「不是的,萬歲爺。奴才是無意中得知的此事,編修《四庫全書》離不開《永樂大典》,所以奴才懇請皇上細查翰林院。」

    「不是已經找過一回了嗎?!」

    「皇上息怒。奴才只是推斷《永樂大典》可能還在翰林院,不敢保證一定能在翰林院找到《永樂大典》。奴才是查書心切,希望能為《四庫全書》盡一份力,所以才疾病亂投醫……」

    「哦?!那你是怎麼推斷的?!」乾隆爺有些不悅了:擦,你丫是猜的。

    「奴才曾仔細研究過《永樂大典》的藏書地點。《永樂大典》自編成以來就一直珍藏在南京的文淵閣。永樂遷都又將此書帶到了北京城,一直存放在皇宮內。明嘉靖三十六年,宮裡曾發生過一場大火,火災過後,嘉靖曾命令將《永樂大典》抄一部副本另外保存,正本依舊存放至南京的文淵閣。後來,《永樂大典》的正本遺失,重錄的副本一直保存在明朝的檔案庫內,再後來又移至翰林院。所以奴才推斷這《永樂大典》的副本一定保存在翰林院的某處。」

    「真麼想到,你居然還把《四庫全書》的事情放在心上,朕念在你一片忠心,就不怪罪你了,起來吧!」

    乾隆爺是很嚴肅的,一代帝王不容的絲毫褻瀆。歷史上對他是這樣評價的:中國歷史上最大的**者。

    他積六十餘年努力,完成了中國歷史上最縝密、最完善、最牢固的**統治,把皇權推到了頂點。他的乾綱獨斷,嚴重壓抑了民眾甚至官僚階層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強化了同時也僵化了**體制,給以後的發展製造了巨大障礙.他蠻不講理地利用**權力,對社會進行了前所未有的嚴密控制,使所有人都不敢亂說亂動,消滅了任何不穩定的萌芽。

    他推行「臣奉君,子遵父,妻從夫,不可倒置也」的機構制度,強調不得「越級上訪」,對於群眾的聚眾抗議,維護自己的權利,他總是視如大敵,一再強調要「嚴加處置」,甚至「不分首從,即行正法」;因此,普通民眾無論被貪官污吏如何壓搾剝削,走投無路,也只能聽天由命,不得「越級上訪」。而對受百姓反對的官員,加以保護,「於官員應得處分,不即汲汲究治。獨慮匪徒因此長奸,不可不防其漸也」。

    不知道你想到了什麼,反正我是想到了什麼。

    三個字:說不得。哈哈…….

    「謝皇上!」和大人磕頭致謝。

    「都查過一遍了,再查一遍,不免有些荒唐…….」和大人的推斷雖然很歷史,但乾隆爺卻並不相信,他更相信自己的威信:擦,老子讓你們查了,居然沒查到,你們還想不想幹了?!「咳咳咳…….」

    「皇上!」和大人見狀,忙趕了過去,輕輕地為他捶背,又將痰盂端了過來,讓他吐痰,之後遞過茶水,讓他漱口。一陣忙亂之後,乾隆爺終於緩過神來,坐在那裡重重地喘著氣。

    其實乾隆是個運氣非常好的帝王,用度娘的話說,他是世界上運氣最好的君王之一。原因有三:其一,他一生身體健康,沒有遇到大災大病。

    其二,他在25歲的盛年繼位,獲得最高權力的過程非常順利,毫無波折。

    其三,他在一個恰到好處的歷史節點登上帝位。在此之前,三位皇帝—順治、康熙和雍正91年(1644年至1735年)的統治,已經給他打下了良好的統治基礎。

    乾隆爺老了,身體再好,也禁不住時間的折騰。他這一咳嗽,給了和大人機會。

    「皇上,您不礙事吧?!要不給您傳太醫過來瞧瞧?!」

    乾隆無力地搖了搖頭。

    「皇上,都是奴才不好,剛才惹您生氣了,還請皇上降罪!」

    「起來吧,你也是一片忠心,為《四庫全書》著想,朕又豈能怪罪於你?傳旨吧,讓翰林院好生查找。你也去幫著他們找找,倘若真的找到了《永樂大典》,朕不吝賞賜!」

    「聖上英明!」和大人笑了,「《永樂大典》定然還在翰林院,這功我領定了!」

    然而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很快,和大人意識到了一件事:紀曉嵐找不到的東西,他找起來同樣費勁。

    手機用戶可訪問wap.觀看同步更新.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