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漢末蒼天

正文 第一百二十九章 暗戰與治理 文 / 何處是酒家

    初平元年,九月,雒陽。

    半年前姬平橫截雒河,雒水漫雒陽西城和南城,將董卓的數萬鐵騎阻隔在雒陽以西,董卓派士兵繞道北邙山,進入皇宮高地,花了半個月時間才將河道疏通,使雒水重歸河道。

    但無論西城還是南城,都是一片汪洋泥濘,直到兩個月後,水乾泥硬,董卓數萬騎兵才得以馳騁,正要去攻打雒陽東部成皋虎牢時,卻收到了河東郡失守的消息,令董卓將精力全部放到了河東郡。

    但對於攻打河東郡,有黃河天險阻攔,董卓的鐵騎根本無法發揮出戰鬥力,幾次從三大渡口渡河猛攻,都被打了回來。

    如今便是董卓軍中的將士對三個渡口也有了認識。

    茅津渡守兵善射,根本無法上岸。

    風陵渡守兵狡詐,各種戰術防不勝防。

    蒲津渡卻有個萬人敵,帶著一群親衛射手專殺大小將領,致使董卓在蒲津渡的損失最大,中層將領的大批陣亡,讓他的軍隊戰鬥力大減。

    董卓無奈之下,便想要從河內郡打開口子。

    八月初,他令中郎將胡軫率一萬人在小平津故作聲勢,自己親率呂布和五千精兵從孟津渡河,卻不防姬平早交代過劉備了。

    此戰雖有呂布勇猛衝殺在前,但萬人敵張飛卻埋伏在一側,帶著八百人直衝董卓中軍,一矛將董卓挑翻下馬,被親衛救回,恐怕這老傢伙就直接命喪河內了。

    姬平後來聽到這個消息。也只能歎董卓命大,而張飛此戰有功。姬平也不吝賞賜,任命張飛為中郎將。與關羽同列。

    而在董卓兵出孟津進攻河內郡的同時,胡軫也從小平津嘗試進攻,卻被段煨和士孫萌擊敗。

    董卓在親衛的護持下,倉皇逃回孟津後,被張飛氣勢所懾,心驚膽顫,再也不敢進擊河內,只派中郎將牛輔帶手下將士鎮守陝津、孟津和小平津三個關口,自己又趕回了函谷關。

    於是在董卓眼裡。整個河東郡就像只刺蝟,讓他無從下口,但他還勢在必打,只因為河東郡的地勢對於關中太重要了,河東郡在敵人之手,尤其是在神武王手中,董卓便寢食難安。

    九月中,董卓再次大舉興兵,同時聯合上郡的羌族。兵進茅津渡、風陵渡、蒲津渡和大禹口,四路齊發,進攻河東。

    河東郡的姬平已經準備一場大戰。

    就在這時,雒陽南線傳來消息。一直屯兵在魯陽的豫州刺史兼破虜將軍孫堅,揮師北進,擊破輕敵的閻忠兵馬。取梁縣,據陽人。直逼伊闕關。

    董卓不由大驚,他曾與孫堅共事過。並與孫堅有過節,自然更是知道孫堅的勇猛,一旦讓孫堅進入雒陽,隨後的袁術等諸侯策應,必然又是一場曠日大戰。

    此時董卓雖然仍是掌控十萬雄兵,但先前被神武王多番算計,雒陽一戰損失超過兩萬兵馬,後來攻打河東和河內,更是連戰不下,損兵折將,如今手下正是人心浮動。

    尤其是他廢除五銖錢、大量鑄造小錢後,導致錢賤物貴,物價猛漲,每石谷價格由原本的兩三百錢,漲到了數萬錢,令關中百姓怨聲載道,長安朝堂也是暗流湧動。

    如今董卓已經著實難以承受多線作戰了。

    因此他聽到孫堅進擊雒陽後,不敢怠慢,立時命中郎將胡軫領本部三千人馬,節制呂布的兩千并州軍,共五千人馬南下支援閻忠。

    與此同時,董卓又派了中郎將徐榮,進攻雒陽東面的成皋和虎牢關。

    在賈詡的建議下,董卓將進攻河東郡的時機延後,放到了寒冬,只因為一點,冬季黃河會結冰上凍,到時候大軍渡河如履平地。

    ……

    冀州,渤海郡,太守府。

    上首的袁紹歎道:「扶立幽州牧劉虞為天子一事,韓馥已經應下,奈何吾弟公路回信,以君臣大義回絕了。」

    說到這裡袁紹面上露出譏諷之色:「公路,公路,吾豈不知汝乎,如今佔據南陽大郡,東謀豫州,南望荊州,恐大有私心也。」

    他譏諷之中,也不無焦急和艷羨,畢竟袁術在諸侯中如今情況算是最好的,一個南陽郡,人口和富庶程度幾乎抵得上別處一個州了,而他袁紹卻還是一事無成。

    袁紹看向下首低頭的許攸:「子遠,吾等欲扶立幽州牧劉虞為天子,吾先前命你派人告知劉虞,已有兩月,卻不知劉虞其意如何?」

    許攸搖頭歎道:「劉虞人雖忠厚,卻不肯做天子,吾實不料世間竟有如此迂腐之人,萬乘之尊便在眼前,卻棄之如履!著實可悲可歎!」

    袁紹皺起眉頭,徘徊起來。

    一旁的逢紀急忙道:「主公,劉虞既不肯應,為今之計,莫不如暗中將扶立劉虞之事嫁禍於韓馥,而後主公以大義之名擊之,正好奪取冀州。」

    袁紹眼神閃爍起來,頗有些心動。

    許攸開口道:「此事韓馥知,劉虞知,袁術知,若主公以此為由,一旦傳出,恐自壞名聲,如此成事更難矣。」

    許攸的話,尤其是那句「袁術知」令袁紹身軀一震,隨即斷然道:「此計不可行,還是以扶立劉虞為好。」

    他沉吟了一下,吩咐道:「許攸,你親往幽州遊說劉虞,只說董卓挾持偽帝,漢室難存,讓劉虞以漢室為重,登基稱帝。」

    又看向淳於瓊:「淳於瓊,你前往南陽面見吾弟公路,便說

    董卓扶立偽帝,關西世家諂媚依附,若待些時日,恐我關東世家難以復起,況且有家叔之仇待報,若我等擁立劉虞為天子,必可成就大事,豈可遲疑不決!」

    袁紹又向逢紀吩咐:「逢紀。你前往陳留去見孟德,若是能拉攏了張邈諸人更好。劉虞不願為帝,不願為大漢盡忠。我等便迫他為帝!」

    ……

    九月,河東郡鹽池。

    清晨的陽光照射著大地,南風徐徐吹來。

    姬平、唐婉、陰沐月、崔鈞、各大世家和近萬名鹽工聚集在這裡,一起看著鹽池之外,一道淙淙清水順著水渠經過。

    水渠南邊不遠處就是一處鹽畦。

    各處或在打仗,或在明爭暗鬥,而姬平依舊是搞民生。

    這條水渠裡流淌的是從安邑引來的一條小溪,來驗證姬平對於「雨水鹽」奧秘的猜測。

    鹽畦裡是第四畦滷水,滷水已經開始泛出鹽花。正處在結晶生鹽的關頭。

    水渠和鹽畦之間以三條小渠相連,正好對應鹽畦三個入水口,開闢三條小渠和三個入水口是為了淡水和滷水的均勻交匯。

    因為下雨時,雨水與滷水屬於最均勻的交匯,如今他們只能極力模仿這種形式了,姬平周密的思慮在這個時候就體現出來了。

    而相連的小渠中有乾淨的石子和布團,也是姬平的想法,是為了過濾溪水中的雜質,保證淡水的潔淨。

    「引水!」

    隨著姬平一聲令下。水渠南側三個出水口同時打開,渠中溪水順著三道小渠淙淙流向鹽畦。

    那個經驗豐富的老鹽工帶著四五個鹽工,站在鹽畦三個入水口和鹽畦正中的滷水裡,他們的手都在水中摩挲著。緊張又期待的看著溪水緩緩流來。

    這也是姬平的吩咐,他認為滷水和淡水的混合制鹽,必定有一個最適合的比例。多了或少了都達不到效果,正如老鹽工所說的。歷來的「雨水鹽」也要正好適量的雨水才能生出,暴雨和小雨都不行。

    姬平沒有什麼儀表。無法檢測具體交匯之水的比例,他只能用一個笨辦法,便是利用滷水和淡水質感的不同,讓老鹽工帶著幾個經驗豐富的鹽工,在小水池中和水缸中鋪上硝板反覆嘗試,最終幾人都找到了同一種最適合的手感,才到這裡嘗試。

    隨著溪水的流入,鹽池中滷水本來結出的鹽花又慢慢消失了,畦底本來結晶出的粗鹽也再次溶解了。

    在無數人的注目下,時間慢慢過去,隨著幾個鹽工一聲呼喊「停水」,鹽畦口上幾個鹽工急忙將入口堵上。

    姬平忙令老鹽工測了此時的畦水深度,如果雨花鹽成功,這水深度與先前滷水深度一對比,便能大約計算出最佳混合比例,以後各處鹽畦只要按照這個比例混合,便極為方便了。

    姬平這個以前做實驗歷練出的方法,又讓眾人不由讚歎他的思慮和智慧,一旁的崔鈞眼睛發亮的在細細的記錄著一切。

    老鹽工上了岸,看了看頭頂的太陽,向姬平禮道:「將軍,且回去休息吧,午時日光暴烈,不宜多留,今日午後,便能開始生鹽。」

    經過與姬平一個多月的相處,如今老鹽工對姬平的信心比姬平自己還足,對姬平更是極為尊敬。

    姬平搖了搖頭,笑道:「恐怕諸位都沒心情休息,我們便在這裡用餐等候,崔鈞,著人給大家一人發兩個燒餅,今天就在這裡渡過了。」

    饅頭製作出來後,姬平又讓何後和唐婉眾女嘗試製作燒餅,加上蔥花、孜然等作料,經火烤制,更加美味,深受百姓喜歡。

    燒餅發下後,眾人齊齊拜過姬平,便各自吃了起來。

    河東郡是個低窪的盆地,尤其是夏季和初秋,天氣極熱,但姬平等人還真沒心思回去休息,他讓唐婉和陰沐月去休息,二女也堅持不離開,只是拉著他躲在了樹下。

    雨花鹽的試驗,對姬平很重要,對這些世家很重要,對河東鹽池和這些鹽工也至關重要。

    要知道,在三皇五帝之時,百姓便從這河東鹽池撈鹽,加上焚水煮鹽,這兩種古老的方式持續了數千年,直到戰國末期,才開始使用鹽畦曬鹽。

    但鹽畦曬鹽的發展,也是從小而大,經歷了數百年,才達到如今的情況,仍是雜亂不一。

    這期間,已經是經歷了數千年時間和無數人的探索,若是在姬平的思索下,雨花鹽一朝製作出來,鹽池諸多鹽工便是奉姬平為鹽神也不是不可能。

    齊魯之地有海水煮鹽,但過程極為複雜,成本極高,關涼之地有井鹽,但產量低,成本高。

    而雨花鹽如能大量製作,就標誌著河東鹽真正成為天下第一鹽,無論產量還是質地,還是成本。

    在眾人的期待中,時間慢慢到了午後,鹽畦中水位慢慢下降,水面開始生出鹽花。

    又過了近一個時辰,水底也有越來越多的鹽粒結出。

    姬平還沒有發話,一旁的老鹽工就忍不住跳進了鹽畦,從水底撈出一把鹽粒,在眾人矚目中,放進嘴裡一嘗。

    老鹽工的眼淚頓時流了下來。

    「莫非不成?」眾人見此情況,正自失望,卻見老鹽工在畦水中朝姬平跪下,嘶聲大叫:「成了!成了!雨花鹽成了!真蒼天有眼,賜賢人於我等哪。」

    嗚哇!鹽池四周近萬人齊聲歡呼。

    姬平也長舒了口氣,壓抑著心中喜悅,正要讓人將水中老鹽工扶上來。

    卻不防已經被身邊一群鹽工拋了起來,大喊:「賢人!賢人!」

    一旁護衛的耿忠和典韋本要和一眾親衛上去阻攔,卻被陰沐月攔住,崔鈞看的有趣,大笑著也加了進去。

    而唐婉則笑吟吟的看著這一幕,眼裡泛起了淚花。

    總算成功了呢,百姓都道他賢人,卻只有她們幾個親近的人才知道,姬平為了治理河東,付出了多少。(未完待續……)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