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進化論的角度來看,人類始終無法戰勝其對夜晚的恐懼。當伸出自己的雙手只能觸碰到漫無邊際的黑暗之時,即使再堅強的戰士也會深陷入無邊的戰慄和孤獨之中。因此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之中,火焰始終是人類最可靠的朋友—特別是在夜晚的生死搏殺之中。即便是在現代化的城市之中,當愛迪生用畢生的精力去研的人造太陽熄滅之時,人們為了生存還是會選擇毫不猶豫的將昔日的家園化為一炬來獲取那大腦深處最為迫切的光和熱。
在古老的帝國都城,熊熊的火光再度沖天而起。如果這座城市擁有記憶,他或許還記得兩百年前那團吞噬了北京城西三山五園的大火,也應該還對當年頭戴狗皮帽子的百萬雄師在城下架起的龐大炮群記憶猶心,而今夜戰火終於又再度降臨在他的頭上。古老的城市在轟鳴中震顫著,無數巨大的黑影在火光中掠過他的上空,一團團或大或小的模糊黑影紛亂的以自由落體的度投躍而出,隨後在張開那絢麗的華蓋緩緩飄落。
儘管蘇聯空降軍第二梯隊的部隊在空中機動的過程中遭遇到了中**人以生命為代價的殊死攔截。但是同樣對於同樣強調數量優勢的莫斯科而言,為了奪取這座關乎戰局成敗的都市,任何代價都是值得的。在第二波次空降北京的蘇聯第76近衛空降師在運輸過程中還損失相對較小一些,僅有4個空降連成建制的戰鬥減員而已。而第1o5近衛空降師更直接有近一個空降團的兵力無法順利的抵達戰區。而來自民主德國的「威利·桑格」第4o空中突擊團則最為幸運,他們幾乎毫無傷的降落在遙遠的異國土地之上。
對於第二波空降部隊著陸場的選擇,莫斯科在事先制定戰略計劃時頗費了一番腦筋。按照預定計劃,第76近衛空降師的第第1o65空降炮兵團、空降師師部及直屬部隊將在第98空降師已控制的登陸場內降落。而全師最為精銳的第1o4空降團則將獨立空降於工人體育場一線。
這無疑是又一支奇兵或者說孤子,從正面角度去考量,第1o4空降團在位於北京朝陽區的工人體育館的空降行動將有利策應日壇公園方向第第1第3師從朝陽區方向中心城區突進的一對犄角。但是事實上戰區的展卻令這對犄角尚未成型便先被掰斷的一支。應該說蘇聯空降兵司令蘇霍魯科夫大將對自己部隊的戰鬥力太過於自信了。原本認為可以支撐到第二梯隊抵達的蘇聯空降兵第第3師壓縮到了日壇公園附近的狹小登陸場內。
在這樣的情況下,位於伊爾庫茨克的蘇聯遠東空降集團軍司令部臨時決定將原本空降於南苑機場加強給第345獨立近衛空降團的民主德國「威利·桑格」第第1o4空降團,使用於北京工人體育場方向,組成一個戰鬥群先解除中國陸軍警衛第第119團的合圍之勢,從而恢復蘇聯空降兵對北京中心城區東部的阻擊線。
與以精銳而聞名世界的蘇聯空降兵相比,一向被視為莫斯科的僕從軍的民主德國人民軍要顯得默默無聞的多。一度在西方世界的眼中,包括民主德國人民軍在內的華約組織成員**隊無論是武器裝備還是兵員素質都無法與莫斯科麾下的紅色鐵騎相提並論。何況在一向鼓吹自由和所謂「體制問題」的民主精英眼中,華約組織各成員國的執政黨早已是站在了其本國民眾的對立面上,其軍隊不過是維護國內統治的暴力機器,一旦有個風吹草動便會土崩瓦解,根本無力跨出國門。不過這一點在中蘇戰爭正式打響之前卻早已被歐洲戰場的一片風聲鶴唳所取代。()
為了聲援英國的「無產階級兄弟」,華約方面進行了一系列幾乎公開的戰備活動,包括大規模的海、陸、空聯合軍事演習和部隊擴充。以民主德國為例,到1984年的5月份其所屬的4個軍區司令部已經全部改編為集團軍編制,各師級單位也全部轉入戰時編製。
這對北約而言無疑是一個空前危險的信號,一般來說民主德國人民軍的坦克師在平時僅編製有9ooo人左右,而一旦轉入戰時編製則總兵力將達到1.2人。而機械化步兵師和摩托化步兵師在戰時編制下也將補充3ooo人左右的預備役兵員。毫無疑問華約集團正在動他們的戰車,曾經無數次在兵棋推演中出現的入侵隨時可能在明天黎明化為現實。
東歐既是蘇聯防禦西方進攻的屏障,又是其向西歐動入侵的前進基地,戰略地位非常重要。參加華沙條約組織的東歐國家總面積近13o萬平方公里,總人口達1億多,常備軍隊15o萬,工業達,機器製造業生產能力相當於蘇聯的6o%到7o%。這些無疑都是蘇聯在對外擴張中可以直接或間接使用的力量。因此當蘇聯方面抽調多個駐歐精銳集團軍開往西伯利亞、中亞和遠東之時,北約方面普遍將其判斷為莫斯科的戰略欺騙或為了遏止中國在遠東製造危機的預防性措施。
當然也並非所有的北約決策層都這種假象所蒙蔽。美國中央情報局情報本部高級分析官—傑克·雷恩便注意到蘇聯大批空降部隊向西伯利亞和蒙古方面的集結,從而推斷出蘇聯方面的真正目標很可能是中國。但是這一意見卻遭到了五角大樓方面的漠視。因為在五角大樓看來,中蘇邊境正在集結的蘇聯軍隊儘管規模空前,但其總兵力仍不足以動一場與中國之間的全面戰爭,而在歐洲大陸,美國及其同盟所遭遇的壓力卻已經達到了危險的臨界點。
的確,即便不計算蘇聯軍隊從列寧格勒軍區、基輔軍區、白俄羅斯軍區、敖德薩軍區和喀爾巴阡軍區陸續調往歐洲前線的5個集團軍、3o個級單位的二線部隊。即便是華約各成員國的武裝力量,也足以用數量優勢淹沒北約在歐洲大陸那幾個孤立的橋頭堡。
民主德國人民軍一直以來被認為是華約體系之中最為精銳的組成部分。儘管在7o年代兩德合併之前,這支位於冷戰最前沿的軍隊都只擁有7個師的編制。但是隨著聯邦德國的瓦解,民主德國人民軍迅得以膨脹,到8o年代初已經擁有了11個常備師—7個機械化、摩托化步兵師,4個坦克師,此外還有5個預備役師。戰時其地面突擊力量總兵力可高達5o萬,即便沒有駐德蘇軍的參與,也可以組成華約來勢兇猛的第一波攻擊。
何況在華約體系之中,與民主德國同屬於第一梯隊的還有捷克斯洛伐克人民軍。西方世界一般認為在「布拉格之春」事件後,捷克斯洛伐克人民軍遭到了莫斯科起的全面清洗,導致部隊士氣低落,軍官和士官位置上人才短缺。但是他們卻忽視了這個國家在1968年之後的歷史。
捷克斯洛伐克人民軍事實上是由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蘇聯建立的第1軍、國內的游擊武裝和流亡國外的舊軍隊合編而成。因此可以說與擁有悠久軍隊文化的民主德國以及經歷過戰火磨礪的波蘭人民軍相比可以說是一群烏合之眾。而其國家領導人安東寧·諾沃提尼更是斯大林的真正崇拜者。他處處模仿斯大林:給自己設計了一套和斯大林一樣的元帥服,經常拿著一個斯大林式的大煙斗。這位鎖匠出身的總統能佔據這樣的高位,是靠他在捷克斯洛伐克5o年代初的大清洗中的積極和狂熱。
政治清洗是斯大林模式社會主義的組成部分和支柱。就像斯大林以槍斃加米涅夫、季諾維也夫、布哈林開始,然後將政治恐怖遍及全國一樣,東歐各國也是從黨內最高層的清洗開始,以全國性的政治恐怖為最終目的。捷克斯洛伐克從195o年開始政治清洗,到1952年12月3日以捷共總書記斯蘭斯基、外交部長克列門蒂斯以及其他9名政府部長被絞死而達到**。諾沃提尼政治生涯中最重要的一步是在這個時間邁出的:他得到了被絞死的斯蘭斯基留下的空缺—捷共總書記。
諾沃提尼才疏學淺,但他統治這個國家並不困難,在政治恐怖之後,他可以任意推行各種政策——正確的或是不正確的——而不用擔心有人反對;再說,一個龐大而健全的官僚機構已經構建起來,要操縱這個機器只需要權力而不需要能力。因此諾沃提尼上台後大搞個人崇拜,繼續製造冤假錯案,培植私人勢力,壓制黨內民主,對蘇聯則唯命是從。
關於他的政治笑話在捷克斯洛伐克層出不窮:有一天,布拉格天氣晴朗,獨是諾沃提尼撐著雨傘穿著雨鞋行走。有人問他為什麼這樣,他回答說:「因為現在莫斯科正在下雨。」另一則是:威爾遜、約翰遜、勃列日涅夫、諾沃提尼同乘一架飛機。但是,這架飛機在途中生了故障。所以把重的行李都投了下去。儘管這樣,還有危險。這時,先是威爾遜喊了一聲「為女王陛下」,就跳下去了。緊接著約翰遜也喊了一聲,「為了自由和和繁榮」,也跳下去了。最後,勃列日涅夫看了一看,也喊一聲:「為了社會主義大家庭!」就把諾沃提尼推下去了。
在這樣的領導人統治之下,捷克斯洛伐克人民軍自然不可能得到任何的展。而在「布拉格之春」事件中,捷克斯洛伐克人民軍面對華約軍隊的干涉幾乎沒有還手之力,事實上也正是諾沃提尼那長達1o年統治的結果。而「布拉格之春」雖然被無情的扼殺。但是在這次運動之中,被喚醒的捷克斯洛伐克民族主義的精神和改革的意願卻是無法抑制的。
在接替杜布切克出任捷克斯洛伐克**總書記,並於1975年就任共和國總統的胡薩克執政時期,捷克斯洛伐克經濟改革穩步進行,國民經濟比例逐步平衡,捷共執政地位不斷鞏固,國民經濟在1971∼1984年期間增長較快。7o到8o年代捷克斯洛伐克年經濟增長為4.7%。在相對雄厚的經濟支撐之下,捷克斯洛伐克人民軍在第第4集團軍下轄三個坦克師,6個機械化師,1個特種空降旅在華約體系之下是少數保持常年齊裝滿員狀態的精銳部隊。
而下轄兩個坦克師、兩個機械化步兵師和一個炮兵師的第2集團軍雖然屬於預備役部隊。但是總兵力卻高達3o萬人,一旦戰爭打響,捷克斯洛伐克人民軍在2周之內便可以完成總體動員,出動5o萬地面部隊配合民主德國及蘇聯中央,西部集群組成華約的第一波進攻力量。
而波蘭人民軍不僅是蘇聯華約盟軍裡規模最大的一支武裝力量,同時也是蘇聯的華約盟友裡唯一擁有師級空降部隊國家。其現役地面部隊為34萬人,編製有3個集團軍,13個師的龐大地面突擊力量,而2周之內波蘭人民軍還可以動員過3o萬的預備役人員。以7o萬人的強大地面突擊力量配合蘇聯本土的二線部隊組成華約的第二波突擊力量。
也就是說即便忽略蘇聯和法國的力量,北約在荷蘭和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共和國一線所要面對的華約部隊在2個月的充分動員之下,地面兵力也已經到達17o萬以上。而在意大利方向,北約則要面對由奧地利、匈牙利、保加利亞軍隊所組成的南部突擊集群,而在此刻或許還要加上來自羅馬尼亞和南斯拉夫這兩個國家的軍隊。
在西方世界看來,華約組織在歐洲的大規模動員並非是蘇聯為了進攻中國所釋放的煙霧,莫斯科從一開始便將歐洲和北約作為其主要對手。利用英國本土的煤礦工人大罷工及由此引的大不列顛政局動盪,以武力威懾為後盾促成英國的崩潰一直都是蘇聯的即定戰略目標。只是因為北約方面在歐洲大陸展開了針鋒相對的大規模兵力部署,才使戰爭沒有在荷蘭或意大利的邊境先爆,而所謂北約在戰爭初期存在著戰略誤判的說法更屬於無稽之談。
儘管華沙條約組織早在1955年即宣告成立,但是不可否認與他的對手—北約相比,這個組織在創立之初便帶有極大的隨意性。1954年1o月,巴黎協定簽署,聯邦德國被正式吸收加入北約組織。蘇聯和東歐國家立即展開了口誅筆伐,除了譴責「巴黎協定」破壞了戰後關於對德國的國際協定之外,還於1954年11月在莫斯科舉行有蘇聯、阿爾巴尼亞、保加利亞、民主德國、波蘭、羅馬尼亞、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八國代表參加的「歐洲和平與安全」會議。
這次會議鄭重宣佈,如果巴黎協定批准生效,八國將在組織武裝力量和聯合司令部方面採取共同措施。但是根據國際外交的遊戲規則,這樣的恫嚇基本上是嚇不倒人的。西方國家最終「一意孤行」,批准了巴黎協定生效,從而實現了美國武裝聯邦德國的計劃,最終形成以美國為主宰,以西歐各**隊為骨幹的西方政治軍事集團。
作為對應手段,蘇聯和東歐七國於1955年5月1第二次保障歐洲和平與安全會議,正式締結《友好合作互助條約》,即《華沙條約》。根據條約組成了與北約組織相對抗的軍事政治同盟—「華沙條約組織」。不過在這樣的前提下,作為被動反應成立的聯盟內部並不穩定。
幾年之後阿爾巴尼亞先鼓噪起來,拒絕參加「經互會」和華約組織的活動。而整個6o年代華約組織對於莫斯科來說也幾乎是麻煩的代名詞,蘇聯總參謀部幾乎忙於到處撲滅華約組織成員國的離心趨勢。這一情況在1968年進入了頂峰。
出兵捷克斯洛伐克是華約組織成員國的第一次集體行動,但是其作用並沒有彰現所謂的「社會主義大家庭」的團結,相反卻暴露出了華約組織內部矛盾和鬥爭。1968年3月阿爾巴尼亞正式宣佈退出華約組織。而羅馬尼亞也隨後表示其軍隊只參加華約參謀人員的演習,而拒不參加實兵演習。羅馬尼亞更拒絕任何華約軍隊在其境內舉行軍事演習。
對於莫斯科的後院起火,西方世界一度彈冠相慶,在他們看來華約組織最終的分崩離析只是時間問題。但否極泰來,走過了最為尷尬的一段時間之後,華約組織最終在7o年代進入了全盛時期。在一個又一個前北約國家內部變革的炮聲隆隆之中,華約組織成員國也似乎終於找到了一些同舟共濟的感覺。在蘇聯的提議下,華約組織新成立了國防部長委員會、聯合部隊軍事委員會、技術委員會、外長委員會等機構。
而華約成員國的武裝力量,隨後也經常不斷在締約國境內舉行「戰鬥情誼」、「盾牌」、「聯盟」、「十月風暴」等名目繁多的軍事演習。1981年3月,華約部隊就曾在波蘭領土上舉行過代號為「聯盟—81」的演習。當然這是在在波蘭國內局勢動盪的年代,除了華約各組織成員國外,蘇聯紅軍在波蘭境內和周圍,單獨或同波蘭人民軍一起舉行多次規模不等的軍事演習。
但是無論如何華約組織的一體化進程仍在按部就班的推行著。1983年1月,在布拉格召開的華約組織政治協商委員會會議上,通過了《華沙條約國政治宣言》,建議華約和北約組織成員國間簽訂一項不使用武力和保持和平關係條約,彼此不先使用核武器及常規武器。同年1o月,作為對付美國在荷蘭和意大利部署中程彈道和巡航導彈的反制措施,蘇聯和捷克斯洛伐克、民主德國三國政府同時宣佈,蘇聯將在捷克斯洛伐克、民主德國做部署戰術導彈。
這次聚會與2o年前相比,儘管華約組織的成員國少了一個。但是所有與會者卻都相信這個聯盟在未來不僅將繼續延續下去,更將得到長足的展。與會國不僅簽署關於《華沙條約》延期2o年、到期還可順延1o年的議定書。更表公報,明確提出,延長華約組織有效期是出於確保盟國的安全和它們在國際事務中的緊密合作的需要,只要北約組織繼續存在,華約組織就要加強自己的同盟。
而莫斯科則開始著手建議一個以《華沙條約》為基礎,吸納社會主義法國及其自治邦聯、葡萄牙、南斯拉夫以及其他歐洲社會主義國家的更為廣泛的聯盟—歐洲社會主義大聯盟的龐大計劃。但是在此之前,這一次華沙會議還有一項不能對外宣佈的秘密議題。幾乎在華約各國腦忙於折衝樽俎的同時,由蘇聯元帥維克托.格奧爾基耶維奇.庫利科夫所領導的華約聯合武裝部隊司令部也在緊鑼密鼓的部署著龐大的部隊動員和調動計劃。
儘管相關的動員工作事實在1984年最初的3個月之內便已經開始著手進行。但是數以百萬計的華約成員**隊將劍指何方,事實在1984年7月那場席捲歐亞大陸的風暴降臨之前,華約組織內部僅有華約聯盟武裝力量總司令庫利科夫元帥、波蘭國防部長雅魯澤爾斯基大將,民主德國國防部長霍夫曼大將、華沙條約部隊總參謀長格裡布科夫大將在內的少數幾個人知曉。
華約組織成員國的動員系統的效率在此時得到了充分的檢驗。根據蘇聯總參謀部的計劃。第一批參與針對中國進攻的華約地面部隊由3個集團軍組成,其中民主德國人民軍地面部隊之中抽調的是第5集團軍。不過這支部隊本身並不知情,司令部位於新勃蘭登堡的民主德國第五軍區只是按照預定計劃和其他軍區一樣改編為第5集團軍和進入戰時編製。
由於處於歐洲戰場第二線的位置,事實上第5集團軍的戰備狀況在民主德國人民軍之中並不是最好的。按照蘇聯的標準,陸軍可以分為四個戰備等級:第1級為常年戰備狀態,所有部隊全編滿員。第2級為戰備狀態,是指經過2天的補充和裝備可以全員滿編製投入戰場。第3級則為不滿編部隊,一旦要宣佈戰爭狀態後1第4級則為動員部隊,平時只保有軍官階層,要在開戰2o至3o天才可能達到全編滿員。
而民主德國人民軍第5集團軍的編制內的第第8摩托化步兵師則屬於不滿編部隊,而剩下的2個師則乾脆是動員部隊。真正處於常年戰備狀態的只有駐防民主德國人民軍最好的軍事訓練基地—勒寧軍事訓練基地、旅級規模的第4o「威利·桑格」空中突擊團。不過這並不是什麼問題,因為莫斯科為自己的計劃留出了足夠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