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決戰1984

《》正文 第二章 :古都巷戰(三) 文 / 紅綠配

    「裝甲戰鬥群」這種特殊部隊編制的出現或許多少可以說是一個偶然。在19第三帝國的鋼鐵矛頭意外的在普羅霍羅夫卡城下遭遇了災難性的待機。德國陸軍霍特將軍的第4裝甲集團軍和肯普夫集群在蘇聯軍方所使用的「秘密武器」的打擊之下損失慘重。其中黨衛軍第2裝甲軍的三個主力裝甲步兵師—「帝國」、「希特勒」和「骷髏」更幾乎全軍覆沒。

    面對著很快從防禦轉入進攻的蘇聯裝甲洪流,東線的德軍不得不從包括殘存的裝甲師在內的各部隊中抽調坦克和半履帶式裝甲輸送車以及自行火炮,臨時拼湊成具有較高機動力、編製完整的小規模裝甲機群。這些部隊做為預備部隊部署在戰線後方重點的地域。

    一旦蘇聯紅軍所動攻勢突破德國步兵所組成的防線,那些這些「裝甲戰鬥群」便將被派赴最為危險的地域,實施反突擊封鎖戰線缺口。甚至在戰況允許下動有限的攻勢。雖然在蘇聯方面所投入的龐大進攻兵力相比,這些裝甲戰鬥群顯得勢單力薄。但是在具有的豐富戰鬥經驗的前線指揮官下,集中了該地域內最優秀的士兵和軍官,以及維護狀態良好隨時可以出擊的裝甲車輛,仍可以最大限度的實行各種命令。從1943年下半年的情況來看,雖然德國陸軍在各條戰線上都大踏步的後撤,但是無可否認這種戰法仍是非常成功的。

    而誰也沒有想到,德國陸軍的這種無奈之舉。最終成為了世界各大軍事強國所征相效仿的對象。雖然蘇聯陸軍曾對對手的這種戰術嗤之以鼻,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不久,蘇軍裝甲部隊的編制就作了重大調整。取消了坦克軍和機械化軍,分別改編為坦克師和機械化師。

    但這些師中的戰鬥車輛的裝備數量比原來相應的軍還多,火力也大大加強。此外還組建了機械化集團軍,每個機械化集團軍編有2個坦克師和2個機械化師,還有其他戰鬥保障部隊,成為在戰役中展勝利的強大突擊力量。7o年代以來,蘇軍隊常規戰爭的重視程度大為提高,準備打一場「以核武器為後盾的常規戰爭」,展了大縱深作戰的「戰役機動集群」理論。在這種思想指導下,使蘇軍的坦克師和摩步師的現代化合成水平大大提高。

    美**隊雖然向來強調「空地一體化」作戰模式,美國陸軍甚至被譏笑為「空軍地面引導部隊」。但是在蘇聯強大的地面突擊力量以及鐵幕背後日益強大,甚至趕自己的蘇聯戰術空軍面前,美國陸軍一直以來也不斷強化自身的地面作戰能力。而其由偵察兵、步兵、步兵戰車、主戰坦克以及提供間接火力支援的迫擊炮兵等各類兵種組成的聯合作戰部隊—裝甲騎兵團更可以說無論是從組織結構還是作戰任務都與德國陸軍的「裝甲戰鬥群」一脈相承。

    與美、蘇兩強相比,按常理說中國人民解放軍當初即以陸軍起家,建國後又常年奉行「大陸軍主義」,其裝甲兵實力自然應當不俗。然而事實卻並非如此。在**成立武裝力量的最初年代,輕裝步兵一直佔據著最主體的地位。不要說裝甲部隊、就連炮兵數量也少得可憐。直到2o世紀5o年代,解放軍才在蘇聯的幫助下開始逐步走上正規化的道路。195o年9月,解放軍摩托裝甲兵司令部在北京成立。

    在蘇聯幫助下,到1956年中國已經能夠生產出t-34型主戰坦克的動機和變箱等大部件。但中國的目標更高,第一機械廠(簡稱「包一機」,保密代號617廠),開始仿製蘇聯當時最先進的t-54a坦克。1955年中國從蘇聯進口15輛t-54a作為原型車,到1959年已生產出33輛59式坦克,並參加了1o月1日的國慶十週年閱兵式。此時,解放軍的裝甲軍力已經雄踞亞洲,其規模甚至過了舊日本陸軍最強盛時的水平。

    到197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所裝備的坦克總數已經高達第三位,但因為長期忽視裝甲車輛的展,形成了一種極不合理的結構。世界各大軍事強國都早已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歷次戰爭中認識到:沒有步兵戰車、裝甲輸送車、自行火炮、工程支援車輛等裝備形成的諸兵種配合,僅憑坦克單獨已經不能取得現代化戰場的優勢。

    而當時解放軍陸軍擁有戰鬥步兵大約2oo多萬,卻僅裝備了2ooo多輛裝甲車;自行火炮更少:7o式122毫米簡易自行榴彈炮才生產了2oo輛,83式152毫米自行榴彈炮裝備數量也相當少;工程搶救車只有7oo多輛;步兵戰車還停留在設計圖紙上,部隊的合成化程度太低。事實上,當時解放軍基本上還只是把坦克做為支援徒步步兵作戰的「活動火炮」,主要的步坦協同戰術還停留在二戰時期蘇軍採用的坦克搭載步兵方式。因此也難怪在瞭解了中國陸軍在對越自衛反擊戰之中的表現後。西方軍事評論家毫無客氣的說:解放軍陸軍機械化程度才剛剛達到二戰中期蘇德戰場的水平。

    痛定思痛,在對越自衛反擊戰中失去戰友的並非只有岳海波一個人。面對著一輛輛被擊毀的59式主戰坦克內外風乾了纍纍血跡。整個中國陸軍都在深刻的反省著自身。而從普通一兵最終走到領導著數千名戰士的警衛師主力團團長崗位的劉天年同樣並不例外。劉天年深知警衛第三師不是花架子,在中蘇兩國之間隨時可能爆的戰爭之中,他所領導的這支部隊事實上擔負著甚至遠比野戰軍更為艱巨的使命。

    雖然在北京周遍有共和國可以說是最為精銳、最為忠誠的重兵集群,但是在任何版本的軍用地圖之上,從中蒙邊境到北京城下的距離在蘇聯重裝突擊軍團的履帶面前都不足以談的上安全。因此一旦在蒙古草原和燕山山麓之上,人民解放軍不能阻擋侵略者的鐵蹄,那麼警衛第三師和第四師將是中央直屬機關,甚至是國家領導人撤離北京時的最後屏障。也正是緣於這個原因,警衛第三師自1966年奉調入京以來一直是全軍數得著的裝備最好、火力配置最全面、最為訓練有素、戰鬥力最強的野戰師。

    但是這一切對於劉天年等警衛第三師的指戰員們來說還並不足夠。「老子天下第一」的驕傲情緒是何等的危險,對於警衛第三師來說是有著最為深刻的體會。因為就在37年前,他們曾在王必成司令員的領導之下親手埋葬過另一支號稱「御林軍」的王牌之師,那片位於沂蒙山區之中,被稱為孟良崮的戰場至今仍為世人所津津樂道著。

    要想跟上世界軍事革新的浪潮,除了新型裝備的列裝之外,更為關鍵的是部隊編制上的更新。針對自己部隊在合成作戰方面的短板,劉天年和很多同齡的共和**人一樣洞若觀火。在第三師這樣的精銳,雖然號稱是機械化部隊,但事實上距離步兵戰鬥裝甲化仍有著不小的差距。這個一方面是由於中國陸軍還沒有真正意義上披堅執銳的步兵戰車。而另一方面則在於解放軍在地面戰之中仍沒有擺脫過去以步兵為主的戰術思想,因此往往是步兵的基本素質無可挑剔,其它的技術兵種則全面落後。

    這樣的現況在明天就可能爆的戰爭之中無疑將令中**隊付出更為沉痛的代價。因此從上而下一次只爭朝夕的軍事革命在全軍悄然展開。除了通過大練兵,裝甲步兵戰術更趨合理。中國人民解放軍中也不乏象劉天年「膽大妄為」的先行者。在全軍的合成化浪潮到來之前,劉天年團長便已經以第十三團團屬偵察一連為試點,搞起了自己的「試驗田」。

    全新的偵察一連幾乎可以說是具有中國特色的「迷你裝甲騎兵團」。全連不僅優先裝備了中英聯合研製的83式步兵戰車、82式自行迫擊炮、81式裝甲指揮車等足以令最為受寵的主力集團軍都羨慕不已的新型裝備,更在編制上將原有的火力排擴充到了極限。雖然名義上偵察一連的火力排還是1個反坦克班、1個機槍班,1個82迫擊炮班的編制,但是這些班無論是裝備還是人數都遠遠編。

    在「天子腳下」搞出這樣的小動作來無疑是需要勇氣的。在「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古老官場哲學面前,劉天年團長最終將偵察一連展到今天的規模,動用了多少「一級戰備級別」的關係或許永遠都只能是一個謎,但是毫無疑問,他的努力在今天的戰鬥之中揮了未雨綢繆的作用。

    在朝陽路和關帝店北街的交匯處,偵察一連的第一突擊集群遭到了來自兩側制高點上蘇聯傘兵的伏擊。兩枚*毫米的rpg—18型*毫米反坦克火箭彈率先擊中了位於隊列最前方的83式步兵戰車。雖然加裝了維克斯公司用於英國「武士」式步兵戰車的雙人炮塔,但是83式步兵戰車的車身仍是基於63式裝甲輸送車的底盤。面對著破甲深度達到375毫米,足以癱瘓主戰坦克的rpg—18型火箭彈,兩輛擔任著前導偵察任務的步兵戰車幾乎同時被擊中起火。

    面對著從被熊熊燃燒的戰車後尾的艙門處緊急下車的中國步兵,控制著制高點的蘇聯空降兵們從容不迫的用點射收割著生命,除了對自己的槍法有絕對的自信之外,節省手中有限的彈藥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幾乎就在隊的車輛被摧毀的同時。2挺ags-17式3o毫米自動榴彈射器所組成的交叉火力也封鎖著被伏擊者的退路。「掐頭斬尾」本來就是打擊行進中車隊的最佳模式。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