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惠宗(孛兒只斤·妥懽貼睦爾)至正十一年(即公元1351年),春天的腳步似乎過得很快,片刻間到了清明節。這年的清明節春雨紛飛,真應了那句「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了。張珩族長一大早就起床,忙著準備祭祖上墳的東西。其實這些東西,張遠山和張遠貴早就準備好了,但這位百歲老人嚴謹認真慣了,非要自己再整理一遍。
這年,天下開始不太平,人們的日子已過不下去了,開始鬧春荒。沒有吃的,到處都是饑民。興元路的饑民達幾十萬。沒有辦法,饑民們開始拖家帶口,到處去乞討。大多湧向蜀地成都、江南一帶。張家在外地散落的一部分後人,也跟隨乞討大軍,四處流浪。桃花店地處秦嶺深山,靠山吃山,水、柴、野菜、野物等不缺,日子還勉強能支持。但不能負擔過多的人口,所以一部分青壯年也離開家鄉外出求生存,把活著的機會讓給老人、兒童和女人。張遠山和弟弟張遠貴發動家人打野物、采野菜,保證在家的人好好活著。在這種情況下,回桃花店桃花村張氏老宅祭祖上墳的人並不多,比任何一年都要少。
張珩族長看著這回來上墳的幾個人,有些失望,有些不快,也有些理解。人都沒啥吃,沒路費,何談回來上墳祭祖?這位百歲老人堅持要到祖墳墓地去掃墳。孫兒、重孫們都不同意,但誰能執拗過老人。冒著如絲的春雨,大家默默來到祖宗墳地,培土、拔草、壓紙、上香、燃蠟、燒紙錢、磕頭、禱告等程序有序進行。張珩族長聲淚俱下對著祖宗的墓碑說:「祖宗啊,我對不起你們。我沒有把張氏家族發揚光大。現在,你的後人,有戰死的,有餓死的,還有一大批流落異鄉乞討要飯的。我沒用,我沒用啊。我對不起你們啊,我辜負了你們的重托」在場的近二百口張氏後人紛紛嚎哭。張遠山扶起爺爺,老人已悲痛的不能行走。張遠山背起爺爺,一大家人淒淒慘摻的回到大堂屋。
張珩族長病了,自清明節淋雨上墳、悲痛過度後臥床,起不來了。張遠山和張遠貴請了方圓百里的名醫給老人治療,但效果並不明顯。
元至正十一(公元1351)年農曆5月中旬,張氏從外面歸來的族人傳來驚天的消息:「農曆5月3日,紅巾軍起義了。聽說,白蓮教首領劉福通派幾百名教徒作民伕,到黃河工地傳教。他們在黃河工地上提前埋入一個獨眼石人。5月3日,民伕挖出這具石人,只見石人上刻有「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的語句。白蓮教首領劉福通和韓山童聚集3000人準備在穎州(今安徽阜陽縣)穎上縣的白鹿莊起義,但事情洩露,韓山童被元廷官軍所殺。劉福通逃脫後發動起義,起義軍頭裹紅巾,被稱為紅巾軍。紅巾軍很快佔領了穎、羅山(今屬河南)等地,聲勢很浩大。
張珩族長聽到這個消息後更加憂心忡忡。農曆6月8日,老人再也挺不住了,彌留之際,看著跪倒在床前的近百號張氏後人,老人淚流滿面,顫抖著說:「我要走了。我走之後,你們要告訴所有的張氏族人不要參加起義,更不要參加那個白蓮教領導的紅巾軍。我和你們的祖先從來不參加什麼教派,那都是騙人的。我們張家歷代都是朝廷的忠良、忠臣。不管那朝那代,誰做皇帝,我們張家都支持,都做順民,不會鬧事添亂的。」緩了口氣,老人繼續說:「我不放心你們這些後人,為了張家延續下去,你們一定不要造反。」
張珩族長讓其他人都退下,只留下張遠山和張遠貴,老人說:「遠山,天明和蓮英兩個孩子咋沒回來?好久不見他們了。」張遠山哽咽著對爺爺說:「他們出去學武藝還沒回來。」老人點點頭,說:「我死了,你們一定要找到你們的父親。遠山八歲、遠貴六歲那年,你們的父親加入玄龍魔教,我知道後召集族人給他施家法,但他倔強不悔改,我一氣之下把他驅趕出家門。誰知他走後再無消息。這幾十年過去了,我很想他。不知他是死是生。我也多方去尋找他,但都沒有音訊。你們要找到他,他必定是你們的父親。你們的父親走後不到五年,你們的媽媽由於想念過度、思勞成疾也去世了。我把你們帶大,你們也先後成家立業,娶妻生子,算是我也對的住你們的父母了。」
張遠山和張遠貴泣不成聲。張珩族長斷斷續續說:「我今年到八月份就滿102歲了。我和你婆婆生有五個兒子,三個女兒。他們是你父親張建青,你大伯張建虎,二伯張建春,四伯張建書,五伯張建龍,大姑張菊荷,二姑張菊杏,三姑張菊香。你們的幾個伯父成年後都到外地去闖蕩了,三個姑也遠嫁外地。我讓他們不要留戀家鄉,要勇於走出大山,到外面去闖蕩一番,或能幹成大事。你們的婆婆也因病離世整整20年了。我去尋她了。但我放心不下我的兄弟,我的幾個兒女和你們。」
說完後,老人斷了氣,離開了他捨不得、放心不下的家人。
張珩老人一生活到差兩月時間就到102歲,是張氏族人中最長壽的一位。他很有傳奇色彩。老人年輕時創蕩南越、巴蜀、長安、大都、上都、揚州、河北、穎州等地,當過鏢師,販過茶葉、布匹、皮毛、中草藥等,朋友遍天下。但中年時,被推舉為張氏族長後,就回到家鄉,為張氏一族的發展嘔心瀝血。老人在年輕時積攢的財富也被龐大的家族、後人和官府消耗殆盡。
張遠山和張遠貴痛不欲生。他們從小是爺爺帶大的。爺爺教給他們武藝,教給他們做人的道理。爺爺送他們到外地讀書、學藝。爺爺為他們娶妻成家,爺爺是他們一生的庇護。爺爺作為族長,大公無私,剛正不阿,勤奮努力。張氏家族在如此昏暗的朝廷和悲慘的年景下,依然興旺發達,團結進取,這都是爺爺的心血啊!
張珩族長的離去成了興元路張氏族人最大的悲傷。儘管天下大亂,各地農民起義風起雲湧,盜賊乘機橫行霸道,但張氏族人得到消息後紛紛從四面八方趕回來,為老人送行。那些年齡大的張氏老人、太小的兒童、病中的男女和那些傷殘的張氏族人不能夠趕回來,送老人最後一程,但他們都通過各自的紀念方式,痛哭緬懷族長,追思這位偉大的長輩。
至正十一(公元1351)年農曆6月11日,得到消
息趕來的張氏族人、親朋好友近萬人,雲集秦嶺山中、雲霧山下的桃花村,為張珩族長送葬,為老人禱告。由於受交通條件的影響,還有一大批人沒有得到消息,無法趕回來的張氏族人和親戚。
葬禮由張氏家族到場的部分長老主持。白花花跪倒一大片人,哭聲震天。
元廷陝西行中書省接到密報,稱秦嶺山中桃花村有近萬人聚集。害怕民變,陝西行中書省急令興元路密切關注,防範民變。駐興元路元軍將軍恩思康急忙帶領2000官兵趕往褒河古棧道防範。
這天葬禮進行得很順利。眾親人親手捧土把族長安睡的楠木棺材覆蓋,工匠們又忙著立碑,雕刻石獅等。
中午大家剛吃完飯,就有張氏執法隊哨探來報,元廷駐興元路將軍恩思康率大軍包圍了出山的道路。張九爺聽說後義憤填膺,說:「元廷殘暴無道,害得百姓流離失所。我們張家歷來做順民,可先後遭人暗算。現在,早沒有活路了。不如造反起義加入紅巾軍,或許還有一線生機。」張建龍高聲說:「我已加入紅巾軍,造反是遲早的事,遲反不如現在就反。」張曉林千戶站起身呵斥道:「我們張家歷來都是朝廷的忠良。老族長告訴我們何時都不要反對朝廷。我們一定要記住家訓。元廷不明真相,斷不敢冒然和我們動手。我叔父張亮是興元路將軍,他和恩思康將軍很有交情,雖然他今天帶兵在外沒回來,但恩思康斷不至於和我們張家動武。」張建虎也高聲說:「爸爸剛過世,萬不能再生事。」大姑父何浩說:「官府**黑暗,忠於他幹什麼?不如乘天下大亂之機,我們舉義,替天行道,救民於水火。」
張氏族人第一次爭論不休,有要起義造反的,有要遵守祖宗規矩的。大家誰也說服不了誰。
這時,張月明手揮父親的青月劍,站在戲樓高處高聲說:「元惠宗昏庸無能,荒淫無恥。現在,天下大亂,百姓民不聊生。與其坐爾餓死,不如順應天意、民意,起兵舉義,為天下蒼生拚命。」楊光達不知什麼時候也站在戲台上,高聲接到:「月明兄所言極是,我支持月明兄起義,我們要推翻元廷,重建漢人世界。」
張遠山吃了一驚,沒想到自己的弱弱的二兒子居然偷拿自己的青月劍要造反。
張遠山顧不上悲痛,飛身躍上台階,揮手打了張月明一耳光,怒吼道:「張家決不能造反。族長臨終遺言,張氏一族永遠不許造反。你這個不孝子,太爺剛剛去世,你就要讓張家不得安寧嗎?」說完,張遠山從張月明手裡奪回了青月劍。
張月明依然高聲說:「張家一天不如一天,就是愚忠的結果。順應天下大勢,為民鼓呼,死而何懼乎。」
張遠山又要接著打張月明,被楊光達、張六爺等拉開。
張月明和楊光達跑下戲台,高呼:「要起義的跟我們走。」瞬間,一大半人跟隨他們離去。
張遠山想追也來不及了。想到兒子的安全,急令家人張洪把青月劍給兒子張月明送去。
留下的少半人見張月明造反走了,怕把禍事引到自己頭上,也各找借口紛紛告辭。
張月明和楊光達一路招兵買馬,第二天中午到達古褒河棧道出口,隊伍已達六千多人。在棧道出口和元軍相遇。
恩思康見一幫農民手拿各種武器向河口奔來,急忙站在高處命令擂鼓助威。等隊伍到近處了,恩思康站在大石頭上高呼:「來者何人?」楊光達說:「桃花店村民。」恩思康說:「聽說你們給張珩族長送葬。我和張家歷來交厚。我也很悲傷。張家歷來都是忠良,你們回去吧。只要你們回去,我就不追究你們的責任了。」張月明說:「元廷沒有一個好人。平時你們欺壓百姓慣了。今日正好血恥。」恩思康問:「你是何人?」張月明說:「張氏族人,張月明。」恩思康說:「原來是月明侄兒,聽你張亮伯父說,你在漢中求學,學問很高,寫一手好字。方今朝廷正開科取士,你何不去參加考試,博取功名,卻來造反?」張月明說:「朝廷無道,功名又有何用。你快讓開道路,我們要奪取興元路。」恩思康笑道:「娃娃,就你們這些農民,還想奪取興元路。豈不可笑。」
恩思康不敢冒然動手,因為他知道張家在興元路人口眾多,害怕激起更大的民變。張月明和楊光達也不敢先動手,因為他們還沒想到對付官兵的好辦法。
雙方都在僵持著。這時,從褒河上游,留壩鎮方向來了一支農民起義軍。他們偷偷靠近恩思康率領的元軍,箭如雨下,射向元軍。元軍觸不及防,傷亡不少。恩思康胳膊上也中了一箭。恩思康大叫說:「娃娃,你們敢偷襲本將軍。」急令還擊。張月明本想解釋,但元軍如潮水般撲過來,他知道解釋也無益。
一場亂仗開打。兩支互不相識的農民起義軍和恩思康帶領的2000人元軍血戰。戰鬥一直進行到天黑,各有傷亡,元軍漸漸不支。恩思康恐漢中府有失,乘天黑撤回漢中。
張月明和留壩這支起義軍會合,準備第二天,向漢中進軍。
但當天半夜,留壩這支起義軍偷偷拿走所有戰利品,回留壩去了。等張月明和楊光達發現,對方已走了一個時辰了。張月明告訴楊光達:「起義要成功,首先內部要團結。正好借此機會收編留壩起義軍,等隊伍壯大後,再攻取漢中。」楊光達對進攻漢中也沒有多少把握,就同意進軍興元路鳳州留壩鎮。
張月明、楊光達率領的桃花店起義軍三天後又和留壩鎮的農民起義軍打在了一起。
鐸縣(今勉縣)、洋州(今洋縣)、米倉山、西鄉各地農民起義紛紛爆發。興元路各地的盜匪和山賊也乘機作亂。一時間,秦嶺南麓,巴山北地,亂象更深,百姓們的生活更加苦不堪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