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穿越重生 > 三國隨章侃

龍騰世紀 第四十九章 演義中的赤壁 文 / 沉睡的天空

    三國隨章侃第四十九章演義中的赤壁

    (演義第四十九回七星壇諸葛祭風三江口周瑜縱火)

    赤壁大戰是三國演義中著力刻畫的一段,赤壁大戰雖然說是當時的一場大戰役,但是陳壽作三國誌以簡略出名,所以赤壁大站在三國誌中記載的並不算非常詳盡,曹操劉備孫權程普黃蓋呂蒙傳中都是一句帶過,內容大同小異,只有周瑜傳中最為詳細,有數百字的介紹,並談及火攻一事。但是之後羅貫中便加入了許多虛構的情節,而赤壁一戰也成了三國演義中的重頭戲。

    在上文已經提過,在三國演義中三次大戰,以赤壁描寫著墨最多,而就整個三國演義,赤壁也位列三大對台戲之一。

    這裡或許大家要問了,那三大對台戲,其實便就是赤壁大戰曹周鬥智,諸葛亮三氣周瑜,諸葛亮六出祁山戰司馬;這三次雙方都是一等一的謀略之士,這般鬥起來才叫精彩,若是對手如孟獲那般蠢笨,縱使七擒七縱,那也算不上精彩,一邊倒的戰勢那只能說是欺負人罷了,要打對台,那就要實力相當,所謂的棋逢對手,將遇良才。就好像聽那評書,張飛關羽殺那二流武將,縱使再多,我們也就隨意聽聽,至多也就隨便喊一聲好,其間還可磕點瓜子泡壺茶,巴不得說書先生趕緊把這段跳了過去;而若是馬超戰張飛這樣一流武將的,我們瓜子不磕茶也不喝,連叫好都忘記了,便是聚精會神豎著耳朵,假如聽到自己鍾愛武將處於劣勢,那便是頭冒冷汗,若反聽到扳回幾分,便喘了好大一口氣,而若是反敗為勝,那正可伸手一拍桌,連聲大叫,比現代球迷球隊獲勝還要興奮幾分了。

    所以說正因為赤壁乃是周瑜和諸葛亮對曹操,三氣中周瑜對諸葛亮,出祁山諸葛亮對司馬懿,這樣才能稱得上好戲。(自然,這所說的都是指演義而言,而且真要打起仗來,是巴不得對手越稀鬆越好,誰也不想真的棋逢對手,將遇良才的。)

    這三國演義中的主角便是諸葛亮,所以這三大對台戲中便是諸葛亮是不可缺少的,且不說後面兩戲,就說這赤壁一事吧,諸葛亮除了出使江東勸說孫權之外,並沒有太多介入戰爭的細節,但是這就大大違背了作者的心願,想三國中幾大規模最大的戰役,魏滅蜀,晉滅吳時諸葛亮早已死亡,自然沒什麼可寫的,官渡之時諸葛亮還未出山,而彝陵之戰史書中諸葛亮很明確的沒有參與,只有赤壁之戰,諸葛亮在出使江東後有一大段空白期,這自然成了發揮的好空間,而且赤壁大戰也正是諸葛亮出山沒多久之時,為樹立諸葛亮的風采,赤壁自然成了最好的著墨點。(包括之後的三氣周瑜也是,不過話也說回來,演義中雖然主要是為了諸葛亮,但是成為諸葛亮的對手也加重了不少戲份,像那司馬懿,街亭本就沒他什麼功勞,那時甚至根本就不在關中,但是為了和諸葛亮的對手戲,便硬是將他千里迢迢挪移了過去。)

    那演義是如何成就諸葛亮的呢,畢竟赤壁大戰中主要還是曹操周瑜唱對台戲,要是加上劉備那還說得通,但是就以諸葛亮的身份,參與進去未免也太不可思議了,但是正所謂山人自有妙機,不能實寫,便虛寫。

    這裡插上幾句,一般歷史演義有「七分實,三分虛」的說法,而這三分虛便主要考驗作者的能力,像三國演義中很多段落直接便是引自史書,那雖然精彩,但是我們也只能說三國誌漢晉春秋等的作者寫的精彩,而論不到日後的評書演義作者,但是那虛寫的部分,則就看演義作者的功力了,尤其在諸葛亮出山之後,虛構情節大大增加的情況下。而這點三國演義應該說是相當的出色。

    再說回來,赤壁中對台戲的不是周瑜和曹操嘛,那怎麼才能讓諸葛亮介入進去呢,作者自有妙機。

    首先,他先把能出彩的地方都出了個遍,諸葛亮出使江東,本也不複雜,他卻先舌戰群儒,讓諸葛亮出了一次風頭,然後再遊說孫權,你看他怎麼遊說孫權的,魯肅對他千叮嚀,萬囑咐,千萬不可說曹軍勢大,先是在往江東的船上:「魯肅謂孔明曰:「先生見孫將軍,切不可實言曹操兵多將廣。」」再是前往見孫權的路上:「今見我主,切不可言曹操兵多。」再是馬上就要見到孫權時,「適間所囑,不可有誤。」

    這三次都答應了魯肅,不說曹操兵多,可他一見到孫權便變卦了:「孔明曰:「劉豫州兵微將寡,更兼新野城小無糧,安能與曹操相持?」權曰:「曹兵共有多少?」孔明曰:「馬步水軍,約有一百餘萬。」而且魯肅在旁示意也不理會:「魯肅在旁,聞言失色,以目視孔明,孔明只做不見。」

    這還不算,之後便乾脆勸那孫權投降,激那孫權,最終遊說成功,演義中遊說孫權這段和史實上並無太大差異,但是妙就妙在魯肅那三次叮囑不可說曹軍勢大的惶恐,和孔明說曹軍勢大的成竹在胸對比之上;還有一點,魯肅對孫權的進言和諸葛亮對孫權的遊說在史書上並無先後之分,但是在演義中先魯肅進言放在之前,諸葛亮的遊說放在之後,而諸葛亮的遊說之後孫權才定下心來:

    「權大悅曰:「先生之言,頓開茅塞。吾意已決,更無他疑。即ri商議起兵,共滅曹操!」遂令魯肅將此意傳諭文武官員,」

    這樣一來凸現了諸葛亮遊說之功。(說起來為了諸葛亮,這魯肅在演義中也吃了不少苦。)之後孫權反悔,要待周瑜回來,演義中又加了一段:周瑜雖已主戰,但不表態,魯肅又請那諸葛亮來遊說,借那改「橋」為「喬」一事激那周瑜說出真話。

    這一來是再顯諸葛亮遊說江東之功,二還是為後文的對台戲做那鋪墊。

    若是按史書上的記載,諸葛亮遊說完孫權便就沒事了,應該回去了才對,可演義為了讓諸葛亮在赤壁之中大放光彩,刻意將之留在了江東。

    我們前幾章說赤壁有連環三計,乃是周瑜布下反間計,黃蓋行那苦肉計,龐統獻上連環計。其實這其中還有連環三斗。哪三斗?周瑜斗曹操,此乃明鬥,周瑜斗諸葛亮,此乃暗鬥,還有一斗乃是諸葛亮斗曹操,我稱之為隱鬥。

    周瑜斗曹操最好說明,曹周兩軍的對峙尤其是水軍的戰鬥,這是擺在桌面上的,周瑜連連獲勝,而在計謀上的爭鬥中,曹操連中三計,也是落了下風,曹周之間的明鬥,曹操是敗下陣來。

    那周瑜和諸葛亮的暗鬥呢?演義說那周瑜擔憂諸葛亮智謀高,為日後江東之患,而想除去,所以連番設計,先是第四十五回要孔明劫曹操營,被諸葛亮識破,再是四十六回逼孔明立下軍令狀,卻引出了諸葛亮草船借箭。而這回周瑜要殺諸葛亮,卻被諸葛亮先設計安排逃了回去,至於周瑜定計總是每每被諸葛亮看破,這暗鬥那諸葛亮總超周瑜一頭。

    至於曹操和諸葛亮則是隱鬥,赤壁之中主要是曹操與周瑜對峙,曹操與諸葛亮兩人除了草船借箭之外,並無衝突,所以曹操與諸葛亮之間的計謀斗是通過周瑜來顯現,周瑜每定一計,瞞過了曹操,卻欺不了孔明,這般對比之下,諸葛亮又比曹操高出一頭了。

    這演義中的三斗諸葛亮已經很出風頭了,但是演義還要讓他將赤壁大戰的風光全納了進去,為何?便是說的本回故事。

    在此先說一說演義的風格,古代演義乃和現代小說不同,現代小說有時可以情節發展的比較緩,劇情發展可以允許大段平穩的鋪墊陳述。而演義不行,演義前身乃是評書,是直接面對聽眾的,假如演義來個大段的鋪墊陳述,那只怕要聽得人昏昏欲睡,那時聽眾減少,自己的生計便成問題了,所以演義講究的是故事情節,喜歡留包袱,抖包袱,往往是大包袱帶著小包袱,而且這些包袱並不是一次使用便完了,下次還會用,那這包袱怎麼抖呢,就是要出奇,就是要轉折,什麼是轉折,往往是一驚一乍,就好像說書先生的那響木一拍,高潮來了,如那四十七回龐統行完那連環計,正要回去覆命,眼見萬事大捷,大家聽得高興,想這後面沒事了吧,誰料:

    「至江邊正yu下船,忽見岸上一人,道袍竹冠,一把扯住統曰:「你好大膽!黃蓋用苦肉計,闞澤下詐降書,你又來獻連環計,只恐燒不盡絕!你們把出這等毒手來,只好瞞曹操,也須瞞我不得。」得龐統魂飛魄散。」

    此時不單是龐統,那聽眾這一聽之下也是冷汗直冒,難道那龐統被人識破,要被曹操捉去不成,好了,要聽後事如何,拿錢來罷各位。

    再比如上回演義故事,周瑜做完那連環三計,眼見這破曹在即,這聽眾也大以為然,正以為曹操上當時,便不料聽得曹操道破無東風一事。

    「凡用火攻,必藉風力。方今隆冬之際,但有西風北風,安有東風南風耶?吾居於西北之上,彼兵皆在南岸,彼若用火,是燒自己之兵也,吾何懼哉?若是十月小chun之時,吾早已提備矣。」

    這固然是使對手曹操不顯得太過失敗,若是太差,那就不是對手戲了,所以那反間計完曹操馬上識破,苦肉計曹操也是疑慮再三,這次連環計也是曹操早想到東風一事。不過這樣一寫,對手曹操是這般了,聽眾可就疑惑起來了,莫非曹操要逃回一劫不成,只是想那曹操說的不算,沒想上回結束,這周瑜:

    「瑜猛然想起一事在心,大叫一聲,往後便倒,口吐鮮血。諸將急救起時,卻早不省人事。」

    好嘛,這破曹之前,曹操道破東風不算,那周瑜大將也不省人事了,難道這火燒赤壁就要就此泡湯不成,大家疑慮焦急之時,說書先生一拍響木,要聽後事如何,乖乖交錢吧。

    當然啦,那說書先生總是要人交錢那可是封建陋習,在下可不敢學,也沒那本事,所以還是繼續說下去。

    演義主角是誰,諸葛亮啊,所謂主角便是書中可扭轉乾坤之人,上一回無諸葛亮的戲份,那是蓄勢待發,就等著你周瑜想到東風倒下,再來治你病呢。

    所以這「yu破曹公,宜用火攻;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十六字不單把周瑜的病治好了,就連赤壁的功勞也都搶來了。東風乃是火燒的定睛之筆,而諸葛亮則是赤壁的定睛之筆。

    其實赤壁大戰中諸葛亮並沒有參與一次戰鬥,(其實就算按演義的寫法也應該是周瑜打勝了此戰才對,)但是演義卻能將赤壁的光芒集中在諸葛亮身上,以至於說到赤壁之功便首先想到諸葛亮,可見行文之重要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