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五代十國歷史狀況與五代十國歷史文學之論
近日,軒轅春秋論壇的清河侯諫議大夫桓大司馬對我撰寫的歷史小說《五代十國》提出了不少寶貴建議,對小說杜撰的一些問題,看得一針見血。使我感覺對五代十國歷史和描述五代十國的文學作品有了更深的感觸,有必要把五代十國的歷史環境和社會狀況對大家作一下講解,當然也有為五代小說做廣告的作用,更是有助於大家瞭解五代十國的歷史,進而讀到相關的五代小說也不會太吃力。
一、何謂五代,何謂沙陀
五代是指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因為這五個國號在五代之前已被用過,歷史學家便在前面加一個「後」在,以區別前朝。五代的地理位置是主要是中原地區,多是在淮河以北,到後周時期擴張的長江以北。五個朝代共經歷五十三年,共有六姓十四帝。五代時期的後梁為朱溫所創,朱溫本是黃巢起義軍將領,後受朝廷招安,調頭徵繳黃巢,並收編起義軍的眾多將領,因功官封梁王,又劫持天子自立為帝,建立了後梁王朝。
後唐、後晉、後漢三個王朝均為沙陀族所建立,沙陀族屬於西突厥的一部,因為聚居地有沙磧,又名為沙陀磧,起源今天的新疆古爾班通古沙漠地帶,漢人稱為沙陀部。沙陀部首領姓朱邪(ye同爺),因功賜姓李,後來就自稱大唐宗室,建立了後唐。後唐駙馬石敬瑭,歷史上臭名昭著的「兒皇帝」,篡位之前封晉王,所以建國稱後晉;大將劉知遠滅了後晉,自稱西漢高祖劉邦後人,又建立了後漢。
後周開國皇帝郭威雖是漢人,但出身於沙陀軍閥之中,其養子柴榮是五代時期最為英明的君主,即周世宗。
二、十國和諧,帝王並存
十國是指在五代時期先後出現的吳、南唐、吳越、楚、閩、荊南、南漢、前蜀、後蜀、北漢的十個小割據政權,被歷史承認的君王共有五十位。十國之中除了依附契丹的北漢之外,早期的八國的關係十分特殊。在五代前期,稱帝的有南漢(佔據廣東、廣西)、前蜀(四川)、吳(江蘇、江西、安徽),前者因為地理位置天高,所以稱帝並沒有很快滅亡,後兩個因為反對朱溫所以稱帝。另外四個國家是朱溫篡位後封的諸侯國。朱溫終結了大唐王朝,天下諸侯有的歸順、有的不歸順,朱溫便把保持中立和支持後梁的諸侯全部封王,已經受過唐朝封號,也給與重封。這四個諸侯國因為實力有限,均保持中立,相互之間到也和平。
三、同為天下亂,五代比三國
五代時期與三國時期同是中國歷史上的兩個分裂時期,有著諸多的相同之處,同樣也有諸多不同之處。下面簡要介紹一下共同之處:
1、農民起義,東漢末年的黃巾起義與唐末黃巢起義,都是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導致了當時的封建朝廷政治癱瘓,刺激了地方軍閥、豪強武裝借助朝廷的名義,不斷擴沖,形成諸侯割據,不受君命的分裂狀態。而唐末黃巢起義朱溫建立後梁王朝影響巨大,就在於後梁皇帝朱溫本身就是起義軍將領,而後梁的名將大多是從黃巢起義軍中收編過來的,所以黃巢在五代的位置遠比張角在三國的位置要重的多。
2、宦官參政,東漢末年的政治混亂是宦官與外戚爭班奪權的最終產物,而唐朝從李隆基的大太監高力士開始,直到滅亡(公元712年至公元907年)188年之中,15任皇帝歷朝都有太監參政的蹤影,太監的歷史價值得到充分的發揮。
3、諸侯聯軍,朝廷無能就要依靠諸侯的兵馬勤王,既然能使漢、唐這樣的大王朝崩潰,自然剷除禍根也絕非易事,不是哪一路諸侯就能平定,需要各路諸侯聯軍。唐末由於黃巢攻陷兩京,形成各路節度使聯軍勤王,具體多少路諸侯很難考證,但可以肯定的是諸侯兵馬兩次聯合才收復了長安。
4、文臣武將,文武人才是三國與五代時期的重要組成元素。三國時期的人才已是眾所周知,五代時期除了後梁皇帝朱溫的人才多數出自黃巢起義軍外,其他四個朝廷全部出自李克用軍事集團。朱溫的部下多以山東人為主,李克用的部下多以山西、河北人為主。武將之中以十三太保李存孝最為著名,民間也廣為流傳;文官之中以四朝宰相馮道最為著名,其忠奸難辨為官經是歷史爭論不休的焦點。
5、美女人物,亂世是男人的競技場,而為數不多的女性卻成了一道不可缺少的調味劑。看三國演義的朋友都知道貂蟬,但正史卻未見此名。五代時期卻有更多的美女呈現,而且正史有載,且有典故流傳。例如後唐淑妃王氏,人稱「花見羞」不僅是公認的五代首席美女,從青年到中年有著傳奇的一生;後蜀妃子費氏,人稱「花蕊夫人」,是中國歷史有名的女詩人,著有《花蕊宮詞》、《口答宋太祖》等名篇;南唐周氏姐妹,史稱「大周後、小周後」猶比三國大喬、小喬,成語「李代桃僵」便是描寫的大周後、小周後的故事;南唐妃子窅(yao同妖)娘,雖出身平寒,但以「三寸金蓮」得名於史,是中國歷史上女性纏足的鼻祖。
四、同為天下亂,文學當有別
五代與三國時期的區別,也正是文學作品之間的區別,正史小說應注意避免變成架空歷史小說的模式。《三國演義》作為中國最具有影響力,留傳最廣泛的歷史小說,其佈局與框架也成了後世小說的範本。例如從農民起義開始,形成諸侯割據,通過相互兼併實現三足鼎立,最終完成大一統,這幾乎成了中國有代表性的歷史小說框架。而根據《舊五代史》、《新五代史》、《資治通鑒》的記載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卻與三國時期有很大區別。
1、三國並立,五代交替
三國時期的魏、蜀、吳是在同一時內並存的三個封建政權,而五代是五個不同時期內輪流交替的五個封建政權。首先朱溫是晚唐的竊國大盜,李克用、李存勖父子是以「反梁復唐」為名推翻了後梁政權,存在短時間的並立。後晉皇帝石敬瑭、後漢皇帝劉知遠、後周皇帝郭榮都是手握重兵的大將,先後依靠造反奪取皇位,基本不存在並立。根據這個狀況是正史的基本格局,五代文學要保持正史演義,就應當遵循五代交替的狀況。
2、十國時代,謀逆時代
十國時期相互的兼併戰爭出現在五代後期,而在五代前期十國中的內部政治鬥爭、政治謀殺屢見不鮮。借用蔡東藩先生的評語,這是個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時代,發生了很多君臣相弒,父子失和、兄弟相殘的慘劇,其目的皆是為了謀取帝位或王位。就我個人認為五代十國文學不是厚黑大全,這內容只須撿一兩處對大局有影響描寫即可,寫多了就容易重複乏味,千篇一律。
3、首尾精彩,細腰銜接
五代十國的主要內容集中在五代的中原混戰,而最精彩的是五代初期的梁晉爭霸(晉指晉王李克用)和末期的後周統一戰爭。梁王(梁太祖)朱溫和晉王李克用為滅唐與復唐展開了歷時二十年的爭霸戰爭,成為五代的精髓之一。後周世宗柴榮是五代時期最有作為的君主,先後向南討伐南唐統一淮河兩岸,兼併江北十四州;向西討伐後蜀,收復漢中四州,向北討伐契丹收復三關四州十七縣,又形成了五代第二個人才輩出的大時期,奠定了趙匡胤建立北宋的人才格局。對於文學作品來說,五代小說不可避免兩頭重,中間輕的問題,中間環節正史後唐、後晉、後漢三朝,這期間雖然人物事件複雜,但有諸多歷史故事事發生,例如後唐皇帝李嗣源於花見休老夫少的愛情,後晉兒皇帝石敬瑭割讓幽雲十六州,郭榮起兵滅後漢等,都可以作為寫家的素材。
4、前輩著作,大膽妄評
描述五代時期的小說最早的就是《殘唐五代演義》,多數人認為作者是羅貫中,全篇總共四十回,且文字簡短,快讀者一日便可讀完。這部書著重刻畫了十三太保李存孝的驍勇形象,成為戲劇、評書借鑒的重要版本。第二部相關的歷史小說是蔡東藩先生《二十四史演義-五代史演義》此書是最為貼近正史,描述最全面的一部歷史小說。著名作家二月河先生的評價,此書在歷史入門上有巨大貢獻,而在文學上只能是中平之作,所以此書在傳播五代文化方面受了一定的局限。就個人認為五代文學中的人物定位應基於薛居正的《舊五代史》,這部史書對人物記載詳細廣泛,而且記錄了其他雜史及野史的相關史料,也便於考證,但大肆宣揚君權神授思想,過重推崇天命。歐陽修的《新五代史》比舊史吸取的史料範圍更廣,對歷史記載進行了整合,結合進少許民間傳說,對內容繁瑣的舊史作了必要的刪削,使得條理更加清楚,更加短小精悍。第三部是司馬光的《資治通鑒》,這部書因為是編年體通史,對一些事件的發生時間記載的極為細緻,對故事排序是有作用的。
綜上所述是是我個人對五代歷史和五代小說的個人見解,雖然歷史的格局相互有區別,但傳承我國歷史小說是最終的目的和開發中國五代文化的目標是不變的。在此感謝桓大司馬網友對五代小說所提的寶貴意見,也感謝對五代小說關注的各位讀者。
朱長孝
2006年8月26日夜
:th:th:th: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