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穿越重生 > 戰國之亂世無雙

龍騰世紀 戰國日本三種刀具 文 / 太過分了吧

    雉刀

    雉刀

    雉刀是日本的古式武器,在日本封建時期十分普遍,類似歐洲的戟,是一支橡木長柄上帶有一把約30至60厘米長的彎刀。剃刀的大小視個人喜好及戰場條件而定,它的造形雖然簡單,但其實很難揮耍,精通更是不易。雉刀術是揮舞雉刀的技法,至今仍然有人研習。

    雉刀原來是寫作長刀,起源可追溯至遠久前的平安時代。南北朝時代以七尺、五尺的長刀登場,演變成為以雉刀這兩個字來代表。雉刀最早是日本武士的隨從或僧兵所使用,它可以在近距離內有效瓦解騎兵部隊的戰鬥力。不過火藥類武器問世以後,雉刀的重要性立刻下降,通常在上戰場時留置在家。因為它變成日本婦女保衛家園的主要武器,而成為日本婦女的表徵。它也是女性武士選用的武器。時至今日,雉刀術仍被視為是一種女性武術,是女性為家庭奉獻的象徵。研習者女多於男

    日本雉刀和尚

    靜留的剃刀與《櫻花大戰》裡神崎堇的長刀如出一轍。神崎家則是由江戶初期的神崎萬次郎始創了神崎風塵流,而改以長刀的名字稱之。神崎風塵流更加注重長刀的形態美,因此特別適合神崎堇大小姐使用。

    註:雉刀為漢字正譯,剃刀只是講日語中的漢字直接按照漢字發音讀出來,在簡化的,是不正確的

    太刀

    太刀,具有較大彎曲度,刀身長2尺(66cm)以上、3尺(約1m)不足的彎刀。其中2尺以下的稱為小太刀,3尺以上的稱為大太刀(或稱野太刀)。

    太刀與同屬刀劍類的打刀稍有不同,其區別之一在於刀鞘,太刀刀鞘上有兩個

    太刀

    金屬環(稱為「足金物」:靠近鞘口的一個稱「一足」,另一個稱「二足」)用緞帶相互穿插編織成型,使之便於攜帶。緞帶與足金物之間又用一小塊金屬(稱為「革先金物」)連接。刀鞘頭部由金屬包裹(稱為「石突金物」)。拔刀時必須要下壓刀鞘口的條狀金屬物(稱為「口金物」)。太刀基本為雙手持刀,而馬上的武士也有單手持太刀的。刀身彎曲的形狀使揮下斬擊更為有效,這繼承了較早出現的毛拔形太刀的那種彎曲形狀。這類刀劍的出現,使合戰的方式從徒步向騎乘轉變。

    大太刀

    (れれクグ),大太刀又稱野太刀(ソクグ),是一種長大的太刀,長3尺以上。鐮倉時代武家掌握了實際的政權,武士們以擁有豪邁與腕力為榮,進而可以誇耀威武的武具——具有長大刀身的太刀屢屢出現在戰場上。有許多誇張描述的太平記一書中,對超過5尺(約150cm)的太刀的記述多處可見。而在文獻上記錄的最長的太刀刀長為9尺3寸。另外,現今尚存的最長野太刀,全長7尺4寸2分(約225cm),彎曲部份長3寸1分(約9.4cm),身幅1寸2分(3.6cm)。此刀現存於新潟縣彌彥神社中,為日本的國寶之一。

    小太刀

    (アクグ),小太刀特指2尺(66cm)以下的太刀。除大小相異外,其它與太刀基本相同。

    毛拔形太刀

    (んセわゎギギグ),毛拔形太刀是平安時代中期出現的一種刀柄與刀身一體化的刀劍。別名又稱「野劍(ソクグ)」。其特徵是刀柄在設計上有清晰的雕刻,這些雕刻在握手處和刀柄頭部位都可見到。刀柄與刀身均成彎曲狀,這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關東常用的蕨手刀的影響,多適用於馬上的斬殺。毛拔形太刀原本是武官佩用的,後來成為只限於作公卿的兵杖使用。

    協差

    協差是總長73公分的短刀。協差顏色跟打刀一樣。

    協差

    所謂「協差」,也就是手戟的日本發音,或者說是手戟的漢代發音。是渡來人遠渡日本,順便把手戟傳入倭國的。後來,隨著烹飪術的進步,手戟從中國飯桌上消失,而在日本,則演化為自衛與自殺的工具。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