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吳世恭相當高興,因為他總算是放下了一個心病。因為經過一個多月的努力,周巡的西征軍終於順利地佔據了均州。
此次西征可謂是波折不斷。按道理來說,汝寧軍對此次西征也是相當重視,派出了軍隊三號人物——周巡指揮不算,還內用密探引誘,外有一萬五千大軍。
要知道,汝寧軍的規矩向來就是出征就發雙餉的,再加上收買王光恩他們的費用、後勤糧草的供應,佔據均州的土地已經彌補不了這次西征的耗費了。之所以汝寧軍會如此不計成本地去做,就是想要在自己總戰略的施行上開個好頭。
可是汝寧軍剛與河南總兵張任學的部隊匯合,兩軍就發生了磕碰。想想看:張任學這個總兵才有七千人,而汝寧軍卻有一萬五千多,這到底是聽誰的指揮?張任學部隊裡的那些武官心中哪兒會舒服呢?
如果僅僅是這樣倒也罷了,反正最多是一同行軍、各自打仗,自己顧自己而已。可是接著張任學部隊的士兵卻發現:兩軍的待遇相差也太懸殊了一點。
光看飲食!一方每天兩餐,一方一天三頓;一方是雜糧對付個半飽,一方每頓都有葷腥。更不用說裝備、馬匹、車輛和服裝的差距了。簡直就是一個天一個地。於是張任學這些武官心理就失衡了。
還有一點,汝寧軍的主副帥的官銜也太低了一些。趙德功是個千戶,周巡是個千總。而張任學的部隊中,超過這倆人官銜的武官起碼有十幾位。
不過這也是汝寧軍的歷史遺留問題。在汝寧軍中。除了吳世恭是個總兵以外,其他武官的官銜都低得厲害。因為當時授予吳世恭總兵官以後,接著就發生了欽差刺殺事件,雖然在這以後,朝廷和汝寧軍都克制住了自己沒讓形勢惡化,可是朝廷也不會再有興趣給汝寧軍的這些軍官提陞官銜了。
所以在汝寧軍中,軍官的朝廷官銜根本體現不了本人的實際官位,往往一位把總就成為了一名團長。甚至還有可能成為協副統領的。所以才會發生血嶺戰役中,黃定這個把總可以代替指揮的現象。
而黃定的把總獲得也很取巧,那是吳世恭為了讓自己的軍官在鄭芝龍那裡獲得重視,特意給予水師陸戰團提高朝廷官銜的。要不然,按黃定的資歷連總旗都不可能獲得。
而且汝寧軍中也有官職倒掛的。比如陶辛這個鎮,鎮統領陶辛是千總,而副統領劉國能則是守備。所以說。汝寧軍內部一直只看自己軍中官職高低的,根本不會去比較朝廷的官銜。
可是這一情況張任學他們根本不知道,他們看著官銜這麼懸殊,就想要仗勢欺人了,並且還鼓動手下的兵丁偷盜汝寧軍的輜重。
可是汝寧軍實際主帥周巡是什麼人?他當年就是在京城就橫行霸道慣了的,除了被吳世恭揍了一頓以外。這輩子就沒服過什麼人。而且在這些年,周巡作為汝寧軍在南陽、汝州的最高統帥,連當地的知府、知州見了周巡都客客氣氣的,更不用說知縣了,因此。哪裡會把張任學這個「小小」的總兵放在眼裡,所以周巡的應對就是兩個字——強硬。
可這麼一來。兩軍就摩擦不斷了。要不是張任學頭腦還未糊塗,想著將要面對農民軍這個外敵,強行壓住了自己的部隊,說不定兩軍就要火並,先來一場自相殘殺了。
接著就是不斷地克制、妥協。好不容易等到兩軍克制衝動,正式啟程,可羅猴山慘敗的消息傳過來了。
於是兩軍對接下來的行動又產生了巨大的放棄。
張任學因為左良玉的慘敗,農民軍勢大,就要暫時按兵不動,要等到其他各路明軍匯攏以後才肯出兵。
而周巡卻要急著要趕赴均州。他生怕農民軍勢大以後,王光恩他們也接著造反,那麼汝寧軍佔據均州的行動將要多費不少手腳。
不過這時候的周巡也不敢自斷了。畢竟這次汝寧軍的出兵是以總兵張任學的調令為理由的,如果汝寧軍現在單獨出兵佔據均州,那以後又該怎麼向朝廷解釋呢?於是周巡就急報汝寧,讓吳世恭決斷下一步的行動。
吳世恭突聞變化,也相當重視,立刻集合文武商議。商議到最後,決定還是出兵,就是孤軍奮戰也在所不惜。反正汝寧軍的戰鬥力也在那裡,農民軍根本啃不動,而且離汝寧也近,能夠很快增援,所以最後決定還是讓周巡出兵。
可是周巡接令以後剛想出發,朝廷抓捕熊文燦、免職張任學的諭令又下來了。於是圍剿農民軍的指揮系統一下子癱瘓了,各支官軍也都是龜縮不出,沒人再主動出擊了。而張、羅聯軍也更加勢大,而汝寧軍真的變成孤軍奮戰了。
更為麻煩的是,隨著張任學的被免職,他的部隊也嘩變、逃亡不斷,為了安定南陽的局面,汝寧軍又在南陽府待上了十來天。
好不容易終於出發,當汝寧軍急行軍趕到均州時,那裡的形勢已經發生了極大的變化。王光恩等兩營農民軍終於被林宇飛說服,準備投靠汝寧軍,可其他三營農民軍卻見張、羅聯軍做的風生水起,他們也想要再反了。於是,均州就變成了一片混亂的戰場,有廝殺的、有觀望的、有中立的、有逃竄的。
等到汝寧軍趕到均州以後,他們聯合了王光恩這兩營農民軍,逐一平定、掃平叛亂的地區,花費了好大氣力才算是佔據住那裡。
接著周巡就是封功行賞、安定地方、修建城池和寨子、點檢改編投誠的農民軍,經過一番努力,終於使得汝寧軍佔據了第一個戰略點。
為了不引起朝廷的注意,最終周巡就把江澄的duli協留在的均州,加上王光恩兩營農民軍編成的兩個團(都是千人小團),之後就帶著汝寧軍的主力歸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