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美文名著 > 明末瘋狂

龍騰世紀 第三十章一對可憐的小夫妻 文 / 再次等候

    聽到了門外有人在喊,吳世恭又在薛雨霏的臉上親了一下,才依依不捨地離開了屋子。薛雨霏也依依不捨地目送著吳世恭的離開。直到吃晚飯前,薛雨霏和那五個小丫鬟的懲罰才在這六個小姑娘的歡呼聲中結束。

    當薛雨霏趕到和父母吃飯的飯廳時,只有張夫人在那裡等候,薛濂和吳世恭還在書房裡商議的事情。張夫人乘著這間隙,寒著臉再次狠狠地訓斥了薛雨霏。直到張夫人兩次派人到書房催促後,薛濂和吳世恭才出了書房,來到飯廳。吳世恭也是低著頭,一語不發,薛濂對著他倆「哼」了一聲,訓道:「都已經是成家的人了,做事還這麼沒有分寸。今天晚上,你們兩個給本侯好好的反省反省。」接著對張夫人說,「夫人,本侯不在家用飯了,現在有要事去魏公那裡。」接著向張夫人點了點頭,出門去了。

    下午的時候,聽到自己的女婿要被人打以後,薛濂急忙派出了自己的護衛首領薛永利和一隊京營官兵。等到薛永利回來後,報告了整個事件的情況以後,薛濂再也沒有在災難現場作秀的興致,急匆匆地趕回了家,等著吳世恭的歸來。

    等到吳世恭回來以後,被薛濂交待過的門房首先把薛強和薛勇叫到了書房。薛濂當然首先訓斥了他們倆不去護衛姑爺,而是在門房中收紅包這種不務正業的行為。但關鍵的是,薛濂想從薛強和薛勇口中,詳細地瞭解自己的女婿的一舉一動,以判斷自己女婿的品xing和辦事能力。張師爺也在一旁旁聽,要和薛濂一同的參詳。

    薛濂詳細地詢問了吳世恭一天的日程安排,反覆地向薛強和薛勇瞭解吳世恭做事的一切的細節。之後,就讓他們倆退下了。在薛強和薛勇口中,薛濂沒有得到太多的信息,因為他們倆今天其實待在吳世恭身邊的時間並不多。薛濂皺著眉頭思考了一會兒,決定還是把吳世恭叫過來親自向吳世恭詢問。

    吳世恭很快就來到了薛濂的書房,沒想到,翁婿倆的交談完全偏離了本來的目的,到後來,張師爺也加入了他們的交談。因為吳世恭提出了一個清理廢墟和重建災民房屋的計劃,這也是薛濂現在的一塊心病。薛濂和張師爺在仔細地瞭解以後,覺得這個計劃的成功有很大可能性,但吳世恭這個計劃也有一些缺憾,不過這些缺憾也不是不能夠彌補的,所以,熟悉明朝衙門規矩和法令的薛濂和張師爺,逐步的完善了吳世恭所提出的計劃。他們三人最終有了一攬子解決災民問題的方案。

    整個方案是這樣計劃的:

    首先解決受災現場的廢墟處理問題。從每間房屋的房主中收取一間房屋一兩銀子的廢墟清理費。這價格是很便宜的。因為如果房主自己僱用人手和車輛運送自己廢墟的話,將要花每間房屋二兩多。薛濂決定在十天以後正式開始廢墟的清理工作,爭取在十五天到二十天裡清理完畢。當然,房主也可以自己安排人手清理廢墟,那就不要繳納那一兩銀子的廢墟清理費。但他們一定要保證在規定的時間內清理完廢墟,否則將被罰款並被強行清理。

    這讓在現代待過的吳世恭有些不習慣,在現代,災民的救助完全是免費無償的。張師爺回答了吳世恭的疑問。原來在明朝的救援工作中,只要讓災民不餓死,不發生疫情的傳染,這次救災工作就已經算是很成功的。明朝的政府連災民的賣兒賣女都不管,怎麼還會管災民的重建家園呢?所以,他們虧本的幫助災民清理廢墟,已經是功德無量了。

    薛濂他們當然不會虧本。薛濂將收到近一萬兩的廢墟清理費,他將拿出二千兩給順天府,二千兩給京營,讓他們各出五千人,在十天以後參加廢墟的清理工作。吳世恭想起了那天他旁聽議事時,順天府的官員和京營的軍官的說法,擔心這麼少的銀子可能不能滿足他們的要求。可張師爺拍著胸脯保證,這些銀子完全夠用,而且他將親自去交涉,保證完成任務。聽了張師爺的解釋以後,吳世恭才明白,順天府派出的是徭役,京營軍官派出的是底下的兵丁,這些人的動用其實都不需要花錢。而這二千兩銀子完全是給他們個人自己的。只要他們個人有了銀子,誰還管什麼夏忙不夏忙,底下兵丁吃飯不吃飯的。吳世恭只能夠無奈地搖頭,感歎大明朝真的是黑,比他那個黑幫老大還要黑。

    薛濂還分給了吳世恭二千兩銀子,並且將任命吳世恭做為廢墟清理的總指揮。因為在現在,負責廢墟的清理工作就是個燙山芋,沒有人會接手,薛濂讓自己的女婿幹這個苦活,也能夠在皇帝面前顯示出自己的高風亮節。當然,當他們的方案實施以後,燙山芋將會變成香饃饃。當商量到這裡時,心情大好的薛濂還和自己的女婿開玩笑說:讓他用自己的錢來付今天給薛府家奴和京營兵丁的賞銀。那麼這最後的四千多兩銀子呢?當然是留給薛濂自己的。雁過不拔毛,是要給天打雷劈的。

    這裡有個問題,就是廢墟垃圾的運送問題。薛濂準備徵用車馬行的車馬,再加上調用京營的一部分馬車來解決。因為京城的車馬行大多數集中在南城,所以,薛濂讓吳世恭這個南城的兵馬司指揮來和車馬行的老闆去交涉。吳世恭卻對薛濂坦白說,其實這些廢墟的垃圾也很值錢。那些房屋雖然在爆炸中成為了廢墟,但這些房屋,總有些木料和磚瓦可以再利用,還有些廢銅爛鐵可以回爐,所以,一間房屋的廢墟起碼能夠值半兩多銀子。徵用一部分,用這裡的銀子僱用一部分,完全能夠解決車馬的問題。而且自己還能夠留下一些銀子。吳世恭的坦白讓薛濂和張師爺目瞪口呆,感歎到底隔行如隔山。大悅的薛濂當場表態,如果能夠留下些銀子,那些銀子都將歸吳世恭所有。

    還有個更重要的問題,從現在開始,將不允許廢墟上有其他人員清理。吳世恭向薛濂報告說,自己已經在南城發佈了這個命令。薛濂也表示,在明天,他也將要求其它的兵馬司也執行這個命令。而且,今天商談以後,他將立刻到魏忠賢那裡去匯報,要求東廠和錦衣衛也一同執行這個命令。

    方案接下來是如何地重建房屋。他們決定每間房屋的建設費用是二十五兩銀子,由工部統一安排工匠來建設。這價格比市價稍微低一點,但低的並不多。工部將在每間房屋上賺四、五兩的銀子。因為明朝的官匠也要服役,使用他們的費用也特別的低。當時為什麼工部不願意接受災民房屋的重建,主要是怕收不到建設的費用。工部不可能派出這麼多的人手,到幾千家災民那裡一個個收取建設房屋的費用。但現在,薛濂將向他們保證支付,並且按照工部的建設進程付出費用。

    可薛濂的錢是那裡來的?原來,薛濂又將向災民發佈一條命令。將在廢墟清理完畢後,規定的時間內自己建設好房屋。如果你沒有錢去建設呢?那也不要緊。官府將免費幫你建設,但你要拿出一部分的地皮繳給官府,官府將在這些地皮上建設鋪子和房屋,賣給民間的富戶,以此費用來解決問題。這命令表面上看起來十分的公平公正,其實,當中的貓膩就更多了。

    官府要求這些房主上繳的地皮肯定是那些臨街的地皮。現代人都知道,商業地產和住宅地產的價格完全是不一樣的。而且,薛濂在發賣這些臨街地產的時候,完全可以定一個比較低的官家,那些地產肯定會賣給有權力的宦官、貴勳和官宦,這樣利益共享以後,完全能夠組成一個龐大的利益集團,薛濂本身也能夠名利雙收。還有,總有全家死絕的無主地產,那簡直就是無本的買賣,就看薛濂的救災賬本怎麼做賬的問題了。

    吳世恭也有所獲,那車馬行的車馬運送是雙向的,運出去的是垃圾,可運進來的可以是建築材料。吳世恭完全可以小賺一筆運輸的費用。

    這方案簡直太完美了,災民們可以獲得官府低價,甚至是免費的建設他們的房屋。而參與救災的官府的各個衙門官員,都可以多多少少的獲得自己的一份收益。看解決了這麼多天來壓在自己心頭的一塊大石頭,薛濂是徹底地輕鬆了下來。

    吳世恭乘機向薛濂提出了兩個請求。一個是希望薛濂幫忙打招呼,讓工部免費地在自己宣武門那個,已經成為廢墟的鋪子那裡,蓋一幢樓。對這件小事,薛濂是一口答應。吳世恭提出的另外一個請求是,他想在南城兵馬司,提拔一個副指揮,來全面的抓消防的工作。薛濂考慮了一下,對吳世恭交待說:薛濂基本可以保證,只要他向魏忠賢提出,等救災工作完成以後,肯定把吳世恭署理指揮頭銜中的署理那兩個字去掉。到那時,肯定也會滿足吳世恭提拔一個副指揮的要求。吳世恭心中想道:看起來,自己的岳父薛濂和魏忠賢的關係看起來是遠遠超過想像中的密切啊。

    當完成所有的商議以後,吳世恭都有些得意了。穿越到明朝以後,第一次做的大事業就有這麼好的一個開頭,甚至有些所得還能夠超過自己的預期,這讓他忍不住有些自鳴得意起來。吳世恭有些得意忘形了,他還以為自己是剛和一個合作夥伴完成了一次重要的商業合作談判呢,他忘記了現在是和自己的岳父在商議。他全身都放鬆了下來,差一點翹起了二郎腿。他沒有發覺他的岳父薛濂給張師爺使了一個眼色,更沒有發覺張師爺已經悄悄地離開。突然間,他的耳邊響起了老丈人的怒喝聲。

    老丈人神色激動地對著吳世恭連聲喝罵,罵聲之激烈,分貝之高,讓人難以忍受。吳世恭被他的老丈人從椅子上罵得站了起來,再被老丈人面對面罵得連連退後,最後被老丈人罵得退到了牆角。老丈人的怒氣值彷彿是無窮無盡,唾沫星子噴的吳世恭滿臉都是。雖然被怒罵心裡總有些不好受,但吳世恭一點兒也沒有生氣和委屈。他知道,這是他的老丈人對他的好,今天老丈人對他的怒罵充滿了他對自己的關心和擔心。雖然其中有很一大部分是因為了他的女兒,但老丈人確實是把自己做為了親人而看待。

    直到張夫人兩次使人來叫他們倆吃晚飯,老丈人才停止了對吳世恭的教訓。

    等薛濂離開家以後,張夫人和這對小夫妻安靜地吃著晚飯。看著這對小夫妻低頭吃飯,一聲不吭的可憐相,張夫人是又好氣又好笑。她慈愛地給他們倆的碗裡各夾了一筷子的菜。過了一會兒,吳世恭抬頭對張夫人說:「岳母大人,這次我們都知錯了。」

    張夫人笑瞇瞇地看著他們倆,高興地點了點頭。

    這對小夫妻的可憐樣一直保持到了晚飯以後。向張夫人告辭後,他們倆走出了飯廳。在門口,他們倆對望了一眼,看著看著,越來越忍不住,最後不約而同地發出了歡快的笑聲。看著這對小夫妻手牽著手離去時,那歡快地背影,張夫人笑著無奈地搖了搖頭。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