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都市小說 > 不留名

龍騰世紀 驚動國務院的盜墓案 文 / 鵝考

    驚動國務院的盜墓大案:群賊盜恭陵(1)

    ------------

    作案時間:1998年2月15ri

    作案地點:唐恭陵,今位於洛陽市東南43公里,偃師市緱氏鄉景山白雲峰之巔

    受害人:唐太子李弘

    作案人:張少俠等人

    作案後果:唐孝敬帝皇后墓內文物被洗劫一空。

    盜墓性質:民盜

    可信程度:有相關報導

    1300多年前的公元675年,一件讓那個時代震驚的事情發生了:年僅24歲的太子李弘突然辭世。有人認為是武則天毒死了李弘,有人認為李弘是死於肺癆,然而時到今日,這個問題在史學界依然沒有定論。

    但可以確定的是,對於李弘的死,高宗萬分悲痛,他詔令天下,給李弘冠以尊名,追封為「孝敬皇帝」,並下令以「天子之禮」厚葬於偃師景山,是為恭陵。高宗這個老子親自為兒子制「睿德紀文」,書之於石,立在陵前。

    李弘因何而死?

    說到唐恭陵,我們就不能不提及唐恭陵的主人:太子李弘。

    作為唐高宗李治的第五子,武則天的長子,永徽三年(652年)秋冬之際,李弘出生了,第二年,李弘就隨母親入宮,被封為代王。永徽七年被封為太子的時候,太子李弘還是武則天最最疼愛的孩子。正是依仗著這第一個兒子,她才真正穩固了她在後宮中的地位。原本壓迫在她頭上的王皇后和蕭淑妃,也是因了李弘的誕生,而迅速失去了她們皇后和寵妃的位置。所以武則天不可能不從內心裡寵愛自己的兒子,何況這又是個仁孝懂事的兒子。

    《唐歷》中記載:「弘仁孝英果,深為上所鍾愛,自升為太子,敬禮大臣鴻儒之士,未嘗有過……」高宗對其非常器重,並寄予很大希望。為其選聘著名大臣李績、許敬宗、李敬玄、劉仁軌、許圉師等作為輔弼老師。李弘「深為帝及天後鍾愛」,少小即讓他參政,培養他的政治才能,使其在行政的實踐中鍛煉。如龍朔二年(662年)高宗「幸驪山溫湯,太子監國。」「次年十月一ri,詔太子每五日於光順門內視諸司奏事,其事之小者皆委太子決之。」

    李弘的仁孝、謙虛、謹慎,深得高宗喜愛,朝中的官員也對他有好感,雖然體質羸弱、性格溫和,但對於許多事情,他卻能有些大丈夫的作為來,喜歡打抱不平。

    歷史中所記載的李弘一生做過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他曾非常勇敢地私下探望過他的兩個被深鎖牢獄的姐姐宣城和義陽公主,並為她們爭得了權利,讓她們走出了冷宮,走進了婚姻的殿堂。

    義陽、宣城兩位公主是蕭淑妃所生,而蕭淑妃與武則天政見不一,和皇后一起在與武則天的權力角逐中落敗,兩位公主受到牽連,被幽**在掖庭,也就是冷宮,年過三十還沒有結婚,李弘奏請高宗,允許她們出嫁,高宗准奏。

    可以這麼說,在當時的大唐,也只有他敢於冒著得罪母親武則天的危險,要求高宗允許義陽、宣城兩位公主出嫁。

    但毫無疑問,這件事讓李弘捲入宮廷內部鬥爭之中。從此之後,李弘開始了他的悲劇人生,並在年僅24歲的候,結束了自己的人生。

    關於李弘的死,宋代歐陽修編撰《新唐書》時,根據其它史料,在《本世紀·第三》中寫道:「上元二年四月己亥,天皇殺皇太子。」該書《列傳·第三》中寫道:「上元二年,從幸合璧宮,遇鴆薨,年二十四。」

    根據《新唐書》所記,有專家也做了分析考證,認為出於政治上的原因,武則天殺太子是有可能的,因為宮廷鬥爭的特點就是骨肉相殘。這些事情在歷史上不乏其例。唐太宗李世民為皇帝之爭,就在玄武門之變中殺死了自己的手足兄弟。而在李弘之前,武則天與皇后爭寵,曾掐死其親生女兒。而在弘死後,又派左金吾將軍丘神績,在巴州逼自己的親生兒子、章懷太子李賢自死。因此他們認為,為了掃清自己登上皇帝寶座道路上的障礙,武則天就乘游幸合璧宮之機,暗做手腳,蒙蔽高宗,將太子弘殺死。但是,也有許多史學家並不贊同這一觀點。早在清代就有人對武則天害死兒子說提出了懷疑,清王昶《金石萃編》對《孝敬皇帝睿德紀》碑條提出疑問:「天皇晚年倦勤,庶政多決於後,即是太子受禪,天後自度亦不難制其子,何致以請嫁二公主,激怒遽萌殺子之心?此事本有可疑者。」另一種說法是太子李弘前往合璧宮時,因為長期患肺癆,又是一路風塵,病情加重,一度昏迷不醒,後來有所好轉,而就在這時,高宗皇帝表示要將皇位傳於他,太子聽了這話,深感不安,結果又導致病情惡化,「伏枕流欷」,終致「舊疾增甚」,最後於上元二年四月二十五日在合璧宮綺雲殿去世。」究竟真相如何,我們不得而知,還是留給後人斷續評說吧!

    引子:恭陵為何選在景山?

    《舊唐書》載:「上元二年,太子從幸合璧宮,尋薨,年二十四……其年,葬於緱氏縣景山之恭陵……」

    眾所周知,唐代諸多皇帝的陵墓多在陝西,也就是關中,為何獨獨李弘,這個唐高宗摯愛的兒子的陵寢設在偃師呢?其實,這與李弘的母親,我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有著很大的關係。

    武則天作為歷史上雄才大略的女政治家,是極其有魄力和膽識的一個人。太宗執政時,武則天作為才人(主要是秘書工作)跟隨太宗十二載,耳聞目睹,對於治理朝政、發展生產有著深刻的認識。

    後來,武則天通過自己的才識和手腕,成了高宗李治的皇后。武則天立為皇后之初,就曾諫言皇上十二事,其中一事就是「勸農桑,薄徭役」,致力於發展生產。接著,為了緩和關中的政治矛盾和生活匱乏等經濟矛盾,以政治家的氣魄,於公元657年勸高宗遷都洛陽,到公元675年李弘死時,東都發展已粗具規模,社會經濟也迅速增長。

    李弘死後,按常理當歸葬關中,「近侍昭陵」,但輕徭薄賦是武則天經世的一貫主張,為了不過多勞費民力,就和高宗商量在景山為太子選陵。這在《孝敬皇帝睿德紀》碑文中有明顯的反映,文云:「農墾在候,田務方殷,重歸關輔,恐有勞廢,遂割一己之慈(闕)便兆人之業(闕)以為言故,殮絕於珠璣,明器唯資瓦木,一從本志,無奪宿成。」

    任何事情都是相對的,雖然武則天以自認為的節儉殮葬李弘,但這樣大規模地營建恭陵,耗費鉅億,是導致了兩次役夫逃亡事件,據《新唐書·孝敬皇帝弘傳》:「營陵功費鉅億,人厭苦之,投石傷所部官司,或相率亡。」《新唐書·韋弘機傳》:「太子弘薨,詔蒲州刺史李仲寂治陵,成而去堂厄,不容終具,將更為之。役者過期不遣,眾怒,夜燒營去。」這兩條史料是對「田務方殷,恐有勞廢」等的另一種說法,是站在不同立場上的話語。

    有專家認為,恭陵建在景山,與地理位置、環境優美不無關係。「步彼景山,松柏丸丸。」景山處於伊洛河與萬安山之間,古時遍山松柏,鬱鬱蔥蔥,實乃偃師南部的一道東西走向土嶺,這裡有古時通洛陽、連西安、入登封的大道,晉建安七子之一、獨佔天下八斗才的曹植,曾經於此流連,寫下著名的《洛神賦》:「……余從京城,言歸東藩,背伊闕,越過軒轅通谷,陵景山。ri既西傾,車殆馬煩。爾乃稅駕乎蘅皋,秣駟乎芝田,容與乎陽林,流眄乎洛川……」曹植背離伊闕,回東方的藩屬之地,越過軒轅經過通谷,登上了景山。到此以後,已是紅ri西傾,人疲馬乏,於是就在長著杜蘅的岸邊停車,在長有芝草的田地裡飼餵馬匹,而後縱目四望,在陽林一帶遊玩。

    在緱氏當地民間,關於恭陵還有另外一種傳說。

    ------------

    驚動國務院的盜墓大案:群賊盜恭陵(2)

    ------------

    武則天二次進宮輔政,傳說全靠王子晉的幫助。武則天剛參政,滿朝文武大臣議論紛紛。有位大臣曾難為武則天說:「一夜之間能叫後花園牡丹競開才叫本事。」數九寒天,鮮花何以盛開?武則天發了愁,整夜昏沉不能入寐,朦朧中做了一個夢,有個仙童駕鶴提壺來為後花園的牡丹澆水。臨走時武則天問他叫什麼,只聽仙童說:「家住緱山,名晉也!」就不見了,天還不亮,忽有宮女向武則天稟報,後花園的牡丹開花了。武則天高興地自語:「這真是天意啊!」從此這位未來的女皇開始理政。李弘死後,武則天把陵墓選在了南應升仙觀,西臨仙鶴觀的景山上,一是為了陪伴她的大恩人王子晉,二是渴望李弘也能升仙。

    恭陵建成後,洛州特地恢復緱氏縣,以管「恭陵」,此時的仙鶴觀經過皇帝下令重修,觀內尼姑三千,整日香客如雲,它和恭陵連在一起,形成較大的建築群。相傳當時緱氏縣衙就設置在恭陵,本來平靜的景山,有了恭陵和仙鶴觀,開始熱鬧繁華起來。

    唐恭陵的修建

    恭陵位於偃師市緱氏鎮滹沱村西南的景山之巔。南依嵩山,北臨洛河,東南群山環抱,西北崗巒疊起,山川如畫,景色宜人。

    據說李弘的陵址是他的母親武則天親自選定的。一天,武則天帶領眾大臣前來看塋地,路途歇息時,在現在的偃師中宮底村下駕。隨從的大臣問武則天:「太子的靈台封土堆多高?」武則天隨口答道:「這裡能看見為止。」身邊大臣低聲議論:「這還了得,此處是深溝,就是把陵墓建得再高也看不見。」有個大臣想了個使她金口玉言能夠變為現實的辦法,為此還專門請了個「風水先生」,「風水先生」對武則天說:「皇后再向北走5里,遙望太子塋地最為吉利。」武則天遂又移駕到現在的安灘即偃師安灘村。臨回宮,大臣們又問武則天:「靈台封土多高?」武則天說:「不是說過了,這裡能看見為止!」大臣們領到了新聖旨。用了三省民工,花了三年時間,費了億萬兩黃金,恭陵建成現在的模樣。巧的是,若是朗朗晴空,站在現在的安灘村北堤坡上,剛好能看到大塚的塚尖。

    由此我們不難看出,當年所修的唐恭陵規模是何等的宏大,氣勢是如何的雄偉。據說,當年只是唐恭陵的神道就有50多米寬,好像現代的馬路一樣。神道兩側立有兩列石像生。最南端的望柱至北神門外坐獅,總長800餘米,恭陵的靈台封土呈長形覆斗狀。現存東西長164米、南北寬146米,殘高23米。經探查,靈台封土四周經千年風雨侵蝕及人為墾殖,每邊均被損掉10米左右,原封土的長、寬應分別為180米、160米左右,靈台高度按唐代天子禮「依漢長陵故事,漢長陵高九丈」,合今天27米,恭陵的靈台封土為高黏度紅膠泥土質,且經過夯築,堅硬密實,經過千餘年的風雨侵蝕,其高度僅損失5米左右,基本保持了原貌。

    恭陵俗稱「太子塚」。陵園坐北朝南,平面正方形,建築規劃工整,長寬均為440米,四周原有神牆圍護。

    根據文物鑽探,牆基保存尚好,基槽寬1米,紅褐色生土夯築。神牆四角有角闕。地面以下有磚石牆基,地面以上今存夯土台基,高3∼4米,長寬均10餘米。陵園四角當年有角樓建築。四面神牆中部各置神門,以喻青龍、白虎、朱雀、玄武。

    恭陵的陵塚為覆斗形,長163米,寬147米,高50米。整個陵墓佈局極為嚴整。陵側有唐高宗親自撰書的《孝敬皇帝睿德記》石碑一通,高6.1米,寬1.95米,厚約0.4米,文33行,每行82∼89字。陵園東北角50米處有一方錐形土塚,是哀皇后陵墓,俗稱「娘娘塚」,底邊長寬各40∼50米,殘高13米。陵墓周圍有12個小土丘系當年的門闕和角樓。南神門寬30米,門闕外10米有立獅一對、石人三對,飛馬、華表各一對,其餘三神門外分別為一對坐獅。

    唐恭陵不同於昭陵、乾陵等「依山為陵」的陵墓規則,而是在平地上用紅褐色土夯築靈台「號墓為陵」。近年來隨著考古工作者的研究發現,唐恭陵神秘的面紗才被逐步揭開,據專家考證,夯築靈台所用紅膠泥土不是緱氏本地土質,而是來自東南方向50公里開外,這是一個龐大的工程。想想吧,即使按現在的規模,恭陵東西長164米,南北寬146米,高23米,皇后陵50米見方,外加4個角樓、8個闕台都需要土;除此之外,恭陵地宮中的行沙,從8里外的伊洛河,人挨人、人傳人,傳到恭陵,炒干後倒入,僅搬運工作該有多大?

    實際上,作為佈局規整的陵墓,恭陵也是我國唐代陵墓中保存較好的一座,恭陵的大型石刻群組合開創了唐代帝陵石刻制度化的先河,規模宏大,氣勢雄偉,雕刻精美,形象生動,達到了以形寫神,形神兼備的境界。堪稱中原唐代陵墓石雕之冠。體現了大唐帝國的雄峻風采,是河南僅存的一組盛唐時代皇家規格品質的陵墓雕刻,成為考察唐陵規制的重要依據,也是研究我國古代石刻藝術的寶貴資料。

    恭陵被盜過程

    歲月悠悠,滄海桑田。當年盛極一時的大唐東都洛陽多少巍峨華麗、金碧輝煌的宮殿,隨著歲月的推移都已灰飛煙滅,而恭陵卻完整地保存了下來。這應該說是它的幸運,但是,幸運並沒一直伴隨著恭陵。1998年1月21ri黑夜,犯罪嫌疑人張少俠、許爾興、劉克軍、劉江海、宋彥軍、范為民等六人,在洛陽偃師山化鄉湯泉村劉江海的家中密謀盜掘恭陵陵區內的重要陪葬墓哀皇后墓。

    當夜趁著夜色,由張少俠開車,六個人帶著劉江海準備好的繩子、耙子、探鏟等作案工具,來到顧縣鎮一預制板廠內,捎上竹竿、鐵鍬等物,驅車至哀皇后墓南側,實施盜掘計劃。車子停下後,六個人從車裡跳出來,他們拿著鐵鍬,對著一塊空地一陣挖鑿。這塊空地,正在國家文物保護單位唐恭陵之中,是其中的一處皇妃墓**……

    但大唐皇家優質墓葬工程,使他們的計劃暫時受阻:土質堅硬,下挖根本無法進行。隨後,在22ri、23日夜,他們又分別進行挖掘,還是沒有成功,反覆商議後,他們決定運用爆破技術進行盜掘。1月30日夜,他們攜帶電線、炸藥、雷管、引爆器及探鏟等作案工具,熄著車燈,摸黑悄悄竄到哀皇后陵南側,使用壓縮爆破法等現代爆破技術進行盜掘,「轟」,隨著一聲沉悶的爆炸聲,沉睡千年的太子塚的寧靜被打破,唐恭陵哀皇后墓被炸開……

    之後狡猾的犯罪分子並未即時盜墓,而是將洞口虛掩,而後消失在茫茫夜色中。第二天晚上,他們才來到現場,挖開洞口,卻失望地發現爆炸並沒炸到應有的深度,經過商議,他們決定對哀皇后墓繼續施爆。

    幾天之後,張少俠等人又來到哀皇后墓,第二次對坑洞實施爆破。

    墓道被嚴重破壞,墓坑也顯露出來了。張少俠等又糾集了黃健剛、楊清斌等前來幫忙盜挖。4ri凌晨一時許,沉寂的夜色裡只聽張少俠突然發出瘋狂的低吼:「挖到了!挖到了!」眾盜墓賊圍過來觀看,夜色下一抹剔透的藍顏色閃閃發亮,雖然張少俠不知道這是一件什麼寶貝,但還是馬上就把它塞進了懷中。

    ------------

    驚動國務院的盜墓大案:群賊盜恭陵(3)

    ------------

    其它盜墓賊見狀,也都開始趴在地上瘋狂地扒拉著,最終盜掘出了讓他們心臟難以承受的大寶貝,諸如彩繪陶俑、瓷壺、瓷罐等,他們匆匆忙忙將哀皇后墓室內多達60餘件的國寶裝在隨身攜帶的編織袋中,倉皇逃離現場。

    在恭陵靈台南面的中部有個大坑。據說在民國初年,從南方來了一夥盜墓賊,在恭陵南邊偷偷地鑿了一眼豎井,企圖入墓盜竊。不料井沒打多深,就聽轟隆一聲悶響,井口冒出一股黃煙,周圍一陷,井口也就封得看不見了,井下的盜賊無一生還,留在上邊的盜賊以為孝敬皇帝顯靈發怒了,嚇得抱頭逃竄。

    雖然是傳說,卻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恭陵的建造特點。

    太子李弘病死東都洛陽合璧宮綺雲殿。當時唐高宗李治風痺病重,李弘的後事由武則天具體組織實施。她先調蒲州刺史李仲寂主持修建恭陵,因李仲寂工作不力,計劃不周,使大批隨葬品無處擺放,就又換司農卿韋弘機來建陵。韋弘機接任後,把正在龍門建造石窟的能工巧匠調來,精心設計,嚴格施工,把恭陵建造得宏偉高大。據說,建陵所用的沙來自伊河灘,土來自嵩山,沙用鐵鍋炒干後墊在陵上,土用雞蛋清、小米湯調勻,覆於陵面,既堅固耐損,又防盜、防水。這樣,盜墓賊進去,就難免被干沙吞沒了。但幾十年後,又一批盜墓賊來到了恭陵,這一次,恭陵可沒有那麼幸運。

    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總會少些曲折,多些經驗,盜墓賊也不例外。但是這對他們來說,到底是福是禍呢?早已魂歸蒼天的他們,可能再也無法向世人說出心裡的真正感受了。

    偵破過程

    1998年2月15ri上午,恭陵墓地業餘保護員在巡查時,發現哀皇后墓南側有白灰痕跡,他有些奇怪,遂沿此線向下搜尋,結果發現了哀皇后墓前深深的洞口。

    保護員覺得非同小可,迅速將情況匯報到偃師市文管會。文管會辦公室主任樊有升協同正在偃師檢查工作的洛陽市文物局副局長郭引強親赴現場瞭解文物被盜情況,同時向偃師市公安局報案。時任國務委員的李鐵映同志得知恭陵被盜一事後,在反映發案情況的材料上作了重要批示,要求河南從速破案,追回文物,挽回影響。

    要知道,此時的哀皇后墓幾乎被洗劫一空,墓中只剩下一些殘存的陶俑和唐三彩的碎片。

    2月15ri,勘察過現場後,洛陽警方立即決定:控制海關出口,抓緊偵查,重點定在周圍地區有走私文物案底、突然暴富的人身上,並進行地毯式排查。

    這是一種時間的競賽,顯然,罪犯們跑得更快。

    排查進行到第五天,哀皇后墓附近村鎮的排查工作基本完畢,仍舊是一無線索。但就在當天晚上7時許,偃師市刑警大隊辦公室的電話鈴突然響起,打來電話的,是副大隊長李全安,「我已經聯絡到一位知情人,將馬上趕往他家進行排查,請立即安排精力支持!」

    2月19ri晚上7時,在一次排查中,有人向李全安透露,在洛陽市的一個鄉里,有兄弟二人一夜暴富。突然發大財的人,無論怎樣遮掩,總也難以平復臉上**般的喜悅,難以克制向人展示的**。

    不到半個小時,李全安已經來到了知情人家中,在交談中,警方獲得了破獲「2·15」大案的重要線索。「線人」透露:洛陽市山化鄉湯泉村的劉江海、劉克軍兄弟二人,於春節前後曾經向知情人詢問過文物買賣行情。這段時間,他們趾高氣揚,出手大方,花銷明顯反常。

    獲悉這一重要線索,李全安立即向總部匯報,坐鎮指揮的領導當即指示,要求李全安率兩名偵察員進入湯泉村秘密核實線索,實地調查。最後將劉江海緝拿歸案,而這成為破獲這一驚天盜墓大案的關鍵。

    據劉江海交代:就在盜墓當天,張少俠等人就將包括藍釉燈在內的64件國寶分類打包裝箱。一切準備就緒後,張少俠將文物轉移藏匿,隨後聯絡倒賣文物事宜。在被他們挖出來的古代瓷器中,有一個瓷燈,上下各有一圓形托盤,像是燈座,瓷燈通體藍色。張少俠挖出這件瓷器後就放在懷裡,沒事的時候經常拿出來把玩。

    警方立即聯繫專家,專家分析,被盜哀皇后墓屬於唐朝墓**,張少俠極為喜愛的藍色文物很有可能是隨葬的燈座,如果為通體藍色,很有可能是極為罕見的藍釉器物,相當珍貴。張少俠最喜歡的藍色陶瓷,很可能就是只有記載、而從沒實物的藍釉燈。而燒製這種藍彩器物的呈se劑鈷,很可能是通過絲綢之路傳入唐代的一種裝飾原料。不僅如此,藍釉器物的燒製、上se也極為困難,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如果張少俠手中的藍釉燈確實像專家分析的一樣,將是全國首次發現的通體藍釉器物。

    警方根據劉江海這個線索,先後設計抓捕了張少俠許爾興等重大嫌犯,並抓獲了多次倒賣文物的老手本名陳正賢的阿然。

    盜墓賊的下場

    數小時審訊後,陳正賢交代,通過他和「老於」的聯繫,文物已經倒賣到了běijing,藍釉燈也很快**手,共得贓款36.6萬元港幣。

    這樣,國寶藍釉燈和眾多文物的下落基本明晰。

    警方分析,由於陳正賢收到的是港元,藍釉燈和眾多文物很可能已經出境。專案組立刻趕赴běijing,請求公安部協助尋找線索,追回國寶!

    2月26ri,洛陽市公安局領導前往běijing匯報案情,並請公安部協調有關單位抓捕「老於」。27ri上午,在běijing市公安局的大力協助下,查明「老於」原名於潤明,手機註冊地在天津。

    抓捕小組立刻行動,趕赴天津將於潤明逮捕歸案。於潤明交代,他是在běijing某酒店收購這批文物的,大部分文物分別賣給了běijing、天津的文物販子,只有國寶藍釉燈和一些比較貴重的文物,賣給了香港的翟某。

    隨後,經請示公安部,並動用國際刑警,經過一連7天的抓捕,24件被盜文物分別從běijing、天津追回,數名犯罪嫌疑人落網。消息很快傳到了遠在香港的翟某耳中。翟某自知案件重大,非一般文物所比,遂派人四處活動、甚至遠渡重洋,設法將已經賣出的文物高價收回。最後,翟某委託中間人將購買的文物逐一退回,並派專機將國寶藍釉燈送往běijing。

    國寶被追回後,眾多文物專家被請到現場鑒別,看著一個個精美絕倫、很多見所未見的文物,專家們不由自主地一派驚呼:國寶!全都是難得的國寶!這批文物代表了中國初唐時期陶瓷藝術的最高水平!

    這些文物的價值,實際已宣告了11名犯罪嫌疑人的末日。1998年10月1ri,在恭陵前,11名盜墓賊被就地正法。

    恭陵出土文物

    在收回的61件文物中,有19件國家一級文物,30件國家二級文物,12件國家**文物,這些文物是唐代社會生活的形象載體,是研究唐代經濟、習俗、墓葬制度、服裝服飾,以及雕塑、燒製、施釉、彩繪工藝的珍貴資料,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但是這些文物與唐恭陵墓葬品相比,還只是九牛一毛。

    這批被盜文物價值連城,其中,僅一件「馬上人」彩俑在黑市上就價值1000多萬元。被盜文物在běijing經專家鑒定時,專家們以前沒有見過如此漂亮珍貴的文物,驚歎不止,高呼「61件文物全是國寶」。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