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冤家」一詞,古來就有兩種註釋,一指仇人,一指情人,為愛之至極的反語。俗話有「冤家路窄」「冤家死對頭」之說,眾所周知,這泛指的都是仇人。
「冤家」一詞最早出自唐張祉k《朝野僉載》「此子與冤家同年生」。其最初含義是指仇亂。但在唐詩詞、曲賦、戲曲、明清小說中「冤家」逐步演變成了對情人的稱呼,用來稱「似恨而實愛,給自己帶來苦惱而又捨不得的人」。所謂「不是冤家不聚頭,冤家聚頭幾時休」,即指有愛慕戀情的男女。關於冤家一詞含意的權威解釋,應首推宋代蔣津。他在《葦航紀談》曾有這樣精彩的記述:「作者名流多用冤家為事,初未知何等語,亦不知所云。後閱《煙花記》有云:冤家之說有六。情深意濃,彼此牽繫,寧有死耳,不懷異心,所謂冤家者一。兩情相系,阻隔萬端,心想魂飛,寢食俱廢,所謂冤家者二。長亭短亭,臨歧分袂,黯然**,悲泣良苦,所謂冤家者三。山遙水遠,魚雁無憑,夢寐相思,柔腸寸斷,所謂冤家者四。憐新棄舊,孤思負義,恨切惆悵,怨深刻骨,所謂冤家者五。一生一死,角易悲傷,抱恨成疾,迨與俱逝,所謂冤家者六。此語雖鄙俚,亦余之樂聞耳。」這六重含義,無不傳達了男女之間那種又愛又恨、又疼又怨、纏綿悱惻的複雜情感,實際上都是指男女之間卿卿我我的愛情關係。
唐代無名氏《醉公子》詩曰:「門外狗兒吠,知是俏郎至,劃襪下香階,冤家今夜醉。」黃庭堅《晝夜樂》詞曰:「其奈冤家無定據,約雲朝又還雨暮。」宋代王之道《惜奴嬌》詞曰:「從前事不堪回顧,怎奈冤家,抵死牽腸割肚。」都是想念心愛的人,情深意切。元雜劇《西廂記》中張生稱崔鶯鶯是「稔se人兒,可意冤家」。明代《玉谷調簧·女自抬》中有:「吃交杯紅了臉,俏冤家抱去。」清代《白雪遺音·馬頭調·人人勸我》說:「我愛冤家,冷石頭暖的熱了放不下,常言道,人生恩愛原無價。」
sāo人墨客筆下的「冤家」含義如此豐富多彩,難怪古往今來的戀人們都偏愛以「冤家」戲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