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武俠修真 > 六合大拳師

龍騰世紀 第六十七章 一匹孤騎萬里原 文 / 鐵萼奇蘭

    第六十七章一匹孤騎萬里原

    袁奉堯頗有心計,他就在家門口陪著捻軍分旗演了幾處好戲,當然也是血滿戰袍,雖然未立功績,卻未損一兵一卒,而且把隊伍歷練出來了。袁奉堯並非盲目衝鋒,而在衝殺之中,逐漸總結出了一類陣法,五騎一組,三組配合,取朴刀,長槍不等,每騎首領只沖不殺,後四騎兩兩配合,首領又相互填補,以椽頭之形開合填補,在衝鋒中始終保持首位相顧,絲毫沒有一騎浪費,如此每每衝鋒,都能以少用多,將敵人逐個擊破。但問題就是一衝一停,只適用於小隊人馬,所以袁奉堯迫切想投入真正的戰鬥之中。

    袁奉堯胃口很大,戰線布了多長,他就奔走了多遠。也多次解救了清兵一些受伏的小隊。直至牆上百姓乃至官兵認識了他,他卻收手不做了。美美休息了幾日,就胸有成竹地帶著兄弟去應曾大帥的招募。

    袁奉堯自以為用兵有策,氣勢雄厚,心想此亂世正卻熱血男兒,於是昂然挺立,先聲奪人,道,白日裡,我可萬軍叢中取敵上將首級,夜裡我能潛行如飛,殺敵上將於無知。若給我一營兵馬,不出七日,可取賴文光首級獻上。

    那邊還是按題目做了考核,袁奉堯果然表現異常突出。這陣袁奉堯也是下了苦工了,他將心意拳練出了輕靈,雖然也是個雞步,也是個窄身,卻能貼著牆壁踩著邊沿行走,幾如掛畫。雖然身材高大,但蹬牆入城,如履平地。比擊刺殺伐時,更是沒有對手。

    但等到的口信卻是,拒不接納,望好自為之。

    其餘兵丁若有誠意,卻可收留。這讓袁奉堯好生懊惱,卻怎麼也想不明白。

    那個寒冷的日子,四下薄霧,不辨西東,袁奉堯渾渾噩噩信馬由韁,行至深夜才回到家中,一夜未睡。冥思苦想不得解脫,之後一病不起,打算不再關心牆外之事。

    但因為表現突出卻被拒納招募,袁奉堯一直耿耿於懷,於是待病癒之後單槍匹馬去了淮陽,原以為厚著臉皮去投袁氏軍隊,去了才知道自己消息不靈。原先只知道袁甲三克敵有功,卻積勞成疾,與二年四月朝廷准批回淮陽養病,也是置軍屯田安定一方。陪同的卻是當時的四品軍功袁保齡,一切軍務都是袁保齡代行父職,就上次鳳吟來見到的,實際也是袁保齡代為接待的。袁甲三此時已然病故。袁保齡為人謹慎,以軍政,籌餉,賑災,建設等為長,被李鴻章贊為「諸習戎械,博通經濟,才具勤敏」,多次以「北洋佐理需才」為由奏請調到天津委辦北洋海防營務,雖未允准,但一直在準備之中。

    袁甲三病故之後,清廷賜重恤,並恩賞袁保齡內閣中書職,於這一年到閣補缺,後奉命校注欽定《剿平粵匪方略》、《剿平捻匪方略》。此時正在籌措之中,袁奉堯又一次投軍無門。

    但袁奉堯並不死心,在袁保齡處得知,袁保恆此時也不在陳州。

    袁保恆是正經的進士,二十五歲便成為翰林院編修,自咸豐三年一直隨父征戰,「武備嫻熟」。率袁軍收復失地,拔捻軍老巢據點,擒斬數路重要捻首,所向克捷,屢戰屢接,獲勇士名號。期間欽差勝保,軍務大臣穆騰阿移多次建議為其請功,均遭袁甲三因避嫌而阻攔,袁甲三所舉言論,堪稱忠勇善教:「世受國恩,捐糜難報。衝鋒冒鏑,皆分所當為。且臣子年力富強,必使盤根錯節,藉增試力,方克成有用才;不敢與將士爭爵賞之榮也」。後來袁奉堯拜見袁保恆,袁保恆也以此句贈勉。袁甲三病逝後,袁保恆被賜封為翰林院侍講學士,為皇帝師。直到七年時捻子兇猛,袁保恆上折請纓出戰,「願與豫皖先父舊部共同殺敵」前,並未委以軍務重任,當時也不在淮陽留守。

    袁奉堯若想投軍只得另謀他法了。袁甲三大帥子侄三人輔佐軍務,戰功卓越者為袁保慶,為順天府丞毛昶熙督辦河南團練之幫辦。袁保慶為人冷靜善思,又驍勇善戰,每戰親自上陣,身先士卒,其部號稱日殺千人。

    同治二年剿匪之時,負責陳州,汝寧防地,連拔捻子五十多寨,擒殺大小首領上百人。項城尚店被佔時,袁保慶浴血奮戰數月,殺死捻匪大首領十九名,被加封鹽運使銜。實際項城如此安全也皆賴外圍防線嚴密。很多商號也是看中這點,所以取收縮觀望勢,將周邊分號收縮至項城。若朝廷勝,周口必安定,若項城失守,那必然也是朝廷震動,中原再無安全之地。

    卻正因袁保慶智勇雙全,河南巡撫張之萬保舉袁保慶為道員,留河南補用,浙江巡撫馬新貽也力保留浙江補用,竟被各地爭取。吏部卻未批准,而被旨封知府,發於山東濟南府。

    這就犯難了,即使袁奉堯到了那裡,也少有機會上得戰場廝殺,最多衙門裡討個肥差。

    說這麼多實際還是長話短說的年表,只為表清那個年月,項城的爺們是如何努力的。

    袁奉堯壯志難酬,心中鬱悶非常,只能亂衝亂撞。一匹孤馬,四里奔波,日出日落,鬱鬱而行。如同離群之馬,喪家之犬。

    這一路雖然袁奉堯形容滄桑,但壯心不已,而且在風雪之中日加堅韌。那寒夜的陰冷,如冰錐刺骨,不管蝕刻著他的內心,那冷風如刀,刮刺著他的面龐,雙手;那沉重的盔甲如山如拷,日夜壓在他的身上,但這非但沒讓奉堯打消了念,而是緊緊地抓住韁繩,昂頭迎風。寒風吹過,袁奉堯只感覺自己就像一匹奔馬,也預感到,總有一天會馳騁於天地四方。這一路投奔,一路也見到了百姓疾苦,他也清醒了很多,而雄心愈壯。這些個孤單寂寞的日夜,奉堯查看地形,對應兵書,將古往今來的名將一一數念,雖然孤身一騎,但那氣魄卻越來越磅礡,如同行於千軍萬馬之中,自己在什麼位置已經不再重要,重要的自己正在馬背之上。

    同一本遺書,在鳳吟眼裡,是拳譜總要,到了奉堯這裡,又有了另一層感受,感謝岳王,感謝姬夫子。

    「今夫五官百骸,主於動,而實運以步,步乃一身之根基,運動之樞紐也。以故應戰對敵,皆本諸身,而實所以為身之砥柱者,莫非步。隨機應變在於手,而所以為手之轉移者。亦在步。進退反側,非步何以作鼓蕩之機,抑揚伸縮,非步何以示變化之妙。」

    奉堯甚至開始感謝有這個難得孤獨的機會,讓自己更加看清自己,奉堯就這麼一步一步丈量著萬里荒原,逐漸將個人報復,變成了一種崇拜與效仿。

    天無絕人之路,後來竟在僧格林沁餘部闖出一條路來。就在當地有個與他類似的人物,河南布政使張曜。

    張曜起初在河南固始辦團練起家,咸豐初年,退捻有功,深得僧格林沁賞識,後賜號霍欽巴圖魯勇士稱號,被招入清軍。一路戰績突出,仕途通暢,知縣升知府,知府升道員,道員升布政使。此後他長期率軍轉戰於河南、河北、山東。亂世投軍,若有勇有謀,再懂得人情世故,很大有前途的。

    可不久張曜被御史劉毓楠以「目不識丁」彈劾,降為總兵。

    自此,他發憤讀書,並鐫刻「目不識丁」四字印,佩戴在身以為自勵。實際僧格林沁在時,治軍頗寬鬆,有擾民之舉,也受過一些建議,但因身份地位在那,都不敢怎樣。此時僧格林沁不在了,張曜以身作則,以己感人,不負王爺重托,之後這一支部隊也是名聲大噪,被人稱為繼湘軍、淮軍之後又一支勁旅。這一年,豫皖剿匪叫急,張曜領命,憤而趕來,正值大展宏圖,刷洗恥辱之機,得遇同出河南團練的袁奉堯,有得知作風驍勇,當下大喜,雖袁奉堯當時只帶得三十餘人,卻也加以重用,自此袁奉堯步入正軌,後在軍旅中請命回鄉考試,中得舉人,之後又遇袁保恆,時張曜已是提督。幾人隨左宗棠出征新疆,平定阿古柏入侵,迫使俄歸還伊犁。

    草草介紹,卻也用了些篇幅。當時的大背景也就這樣了,以後寫道袁鳳吟處,就不再提當時的背景了。

    袁奉堯因之前疑慮未解,便穩妥了許多,遇事三思而厲行。一直是小心謹慎,不敢大意,大小數十戰,對於自身任務從未有失,也算是因禍得福。但就此事卻一直無解,每當閒暇時便憂心忡忡,不敢張揚。

    此事直到曾國藩久戰無功,以病請辭之後,李鴻章接替了曾國藩之職務,收縮防線重新佈局,袁奉堯有機會得見袁保恆才得知了答案。

    原來是「一味任俠,必失軍律,必亂軍心。不聽軍令,擅自出戰,按律當斬。因未舉旗,略顯謹慎,不忍殺之。」

    那時的袁奉堯渾身冰涼,這在他的仕途頭一步時,潑了一身冷水,上了深刻的一課。自後袁奉堯果然驍勇無畏,又謹慎自律,一生也是如履薄冰,卻總能逢凶化吉。自此與袁鳳吟的逍遙自在,再扯不上雷同。;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