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按著自己家制青團的做法,其實和所謂「正宗」的抹茶做法還存在不小的差異。
從本質而言,抹茶無非就是碾磨成微粉狀的蒸青綠茶。
我國是最早利用茶葉的國家,這抹茶同樣也是我們祖先創造發明的。
早在隋朝時候,人們就已經嘗試著把不容易浸泡出味道的茶餅放在石磨裡面碾成茶粉進行沖泡的茶道技藝了。到了唐朝,這種做法就已經很流行了,當時的詩人盧仝還有「碧雲引風吹不斷,白花浮光凝碗麵」這樣的詩句對抹茶泡沫的形狀、顏色做了描述和讚美。
製作抹茶到宋朝達到了鼎盛時期,就連碾茶的石磨都在古詩之中有所體現,時人宋自遜有一首《茶磨》這樣寫到:「韞質他山帶玉揮,乾旋坤載妙玄機。轉時隱隱海風起,落處紛紛chun雪飛。圓體外通常不礙,貞心中立動無違。世間多少槐安夢,信手頻推為解圍。」
不過時間到了明朝,朱元璋因為團茶製作費時費力,外加造假盛行,所以廢止了北苑貢茶,至此葉狀散茶的盛行,抹茶也隨之日漸式微,最終徹底退出了歷史舞台。
現代的抹茶,並非是國人延續下來的,反而是ri國的國粹藝術,跟中華文化相去甚遠了,這同樣是中華茶文化裡面牆裡開花牆外香的又一個例子罷了。
ri國遣唐使把茶帶回ri國,也把抹茶的加工工藝帶了回去。在國內抹茶湮沒在歷史長河中的時候,ri國反倒把抹茶文化徹底地發揚光大了。
ri國對於抹茶極其重視,為製作抹茶,還專門培植出籔北、奧綠這樣適合製作抹茶的綠茶品種來。
抹茶製作其實不難,按著現代工藝而言,做抹茶之前,要先生產覆下茶。
所謂的覆下茶,其實就是在採摘之前一段時間,對茶樹遮蓋,讓它們在光線匱乏的情況下生長,這跟韭黃、蒜黃的生產遮光非常的相似。
遮光處理以後,新生的嫩芽無法獲得足夠的光照,無法進行太多光合作用,這自然使得嫩芽呈現出比較嬌嫩的顏色。
當然,跟製作韭黃蒜黃完全避光的情況不同,生產覆下茶也不是完全把光全遮住,還要使得茶樹能夠照射到足夠的微光,使得它們能夠形成比露天栽培更加碧綠的色澤。
這一點徐毅倒是可以理解,這就像地處高原的人因為要更好地發生氧合反應,所以血紅素含量會比身處平原的人更高。
完全照不到太陽,想必這茶葉也會像那些韭黃、蒜黃一樣呈現不健康的鵝黃色,而微光照射下,自然要使得葉片更加努力去產生更多的葉綠素來滿足光合作用的需要。
但是每種茶發生這樣的改變,遮光率十有**也不同。不同的光照之下,這茶葉內部的成分比例也必然不同。徐毅可以肯定,遮光率不同的條件下,製成的抹茶風味也必然有所差別。
那些專門培育出用來製作抹茶的樹種,遮光率甚至可以控制到百分之九十多,也能使得它們的新芽呈現出鮮嫩嬌艷的碧綠來。
等到嫩芽長到足夠大的時候,就把它們採摘下來。
採摘的茶芽需要及時上鍋蒸熟,把葉子裡的酶給滅活,這個過程也叫蒸青。
蒸青可以把茶葉細胞裡面的各種酶滅活,避免了茶葉在後繼加工中受到影響改變風味和色澤,同時也使得茶葉原本的綠色變得更加鮮艷動人。
蒸青以後的茶葉再送去烘乾,再生產出碾茶。
碾茶就是生產抹茶之前的原料茶了。
在烘乾機裡面乾燥到一定程度以後,茶葉的葉片完全乾透,而葉脈仍然含水較多的這個階段,給予茶葉以適當的碾壓。
茶葉因為乾燥而變得粉碎,可是葉脈和茶梗因為含水多,比較柔軟而不會被碾碎,再把粉碎的葉片以及那些茶梗和葉脈都分離開,再徹底地烘乾就成了碾茶。
碾茶再用石磨磨製以後,也就成了所謂的抹茶。
茶粉細膩,色澤鮮綠嫩翠,沖泡以後能夠長時間內浮在水面上,並且形成大量細膩的泡沫,帶著特有的類似紫菜清香而不帶青草氣,這才是色香味俱佳的上等抹茶。
自己在這空間裡面製成抹茶,也不知道會是什麼滋味呢?
徐毅把這些工序一道道地假象**作著,最後覺得這製作抹茶的可**作xing倒是比炒茶強不少,空間裡面現有的東西也基本能滿足一定的實驗基礎。
當然,這只是滿足實驗而已,並不代表著自己就一定能夠製造出完美的抹茶來。
自己這裡離著製作「正宗」的抹茶,還差得遠呢!
任何一種茶,首先決定性的因素是茶種。
自己栽的這些茶都是專門用來生產綠茶和紅茶的,如果找到制茶大師,按照他們的要求採摘茶葉,由這空間特性可知,這製成的成茶比起那些那些所謂的「明前獅峰龍井」、「金俊眉」這些舊寵、新貴強上三分也沒什麼不可能的,但這不代表著這些茶樹製造出的抹茶風味也會十分的好。
這要做抹茶,自然先要給茶樹遮光,這自然就需要遮陽網。幸好這東西在花鳥市場有得賣,自己不用到處去打聽。
自己這些茶品種各異,自己只能把各種規格的遮陽網都給買回來反覆實驗,嘗試著顏色和風味的平衡,最後才能確定每種茶最合適遮光程度。
想必這也能得到不同風味的抹茶吧?
至於茶磨的問題,這是徐毅根本沒有辦法解決的東西西。
就算是自己買的這些小石磨,現在也基本都是靠著機器加工出來的。這抹茶在國內都沒落幾百年了,想來這茶磨就更沒有什麼人還能做得出來吧。
自己現在這種石磨,就算拿來磨製調料,自己都還得再過遍篩子,怎麼能指望用它們加工出超細的抹茶呢?
只怕自己就算反覆把茶粉再放回石磨裡面,能得到的最終產品這細度也是有限的,只怕磨製出的茶粉細度甚至比不上那台粉漿機……
不過粉漿機的轉速太高,肯定不適合拿來加工抹茶。
徐毅記得小時候跟乾爹去磨麵粉,剛磨製好的麵粉伸手去抓都會覺得溫呼呼的。
這粉漿機的轉速比麵粉機的轉速還高,這玩意兒拿來磨茶粉,這磨製出的茶粉得是什麼樣的溫度?
抹茶沖泡的水溫都得在控制在六十度以下,以防止太高的水溫會讓茶粉裡面的的蛋白變性,無法沖泡出細膩潔白的泡沫。
這茶粉這麼嫩,這粉漿機磨製的時候,直接把它磨糊掉也沒什麼好奇怪的。
石磨裡面的磨齒刻痕和上面轉動這個扇面的重量以及石磨的石材的細膩程度決定了這能夠磨製出的物料的粗細程度。
自己買的這些石磨都不大,而且材質顆粒比較粗,這都是自己這石磨根本沒法彌補的先天上的不足了。
徐毅一下子想到自家山上那些大大小小的石塊來,那些石頭質地堅硬,結構細密,遠比自己這種石磨的材料更好,自家地下的密室的四壁都是那種石塊砌成的。
自己回家時候在山上找塊大點兒的石頭,再弄一些角磨機之類的工具,自己加工一個上面磨扇超重的石磨,再在磨膛裡面刻製出夠精細的磨齒,應該就能行了吧。
當然,現在自己只能這樣子將就著,就算這磨出來的東西算不上是抹茶,至少也是末茶,總比自己搗爛做青團的法子更科學許多吧。
自己在學會怎麼炒制茶葉之前,完全可以拿這東西泡茶來喝……哦,這不該說是喝茶,得說是喫茶了!
退一步講,就算自己搞不出來跟茶葉味道很協調的餃子,也完全可以在餃子館裡面做青團,打包之後外賣!
如果這青團中間包裹上空間出產的蜂**以及那些紅小豆、白小豆之類製成的豆沙,想必這東西也會受到不少人的喜歡吧。
尤其這後者的可**作行更強,還能給自己空間出產的蜂**找一個比較合適的銷售途徑,給自己增加一條額外的財路!
想到這個,徐毅不由得看向那袋子玉米種,覺得有些可惜,空間裡面還是缺少合適的加工設備,沒辦法給糯玉米去皮。
如果去皮的問題能夠解決了,自己就能再用粉漿機把它再變成糯米粉。真的加工青團的話,這也能給自己的糯玉米提供一條相當不錯的消化途徑,絕對算得上是一舉數得!
徐毅越想越是心頭火熱,很想馬上就去嘗試一下,不過這個念頭馬上就被徐毅給打消了。
自己這茶樹剛剛移栽好,雖說一棵也沒死掉,不過連著兩次移栽不止會耽誤茶樹生長,想必對於茶葉的品質也會造成相當大的影響。
尤其這些樹還沒有經過修剪,上面的枝條發出的茶芽也不會很多,只怕這麼多的茶樹,能採下來一小把茶芽就不錯了。
等到明天從沿江回來,這些茶樹栽種得也過了一個月左右,自己也該去把這些茶樹都給修剪定型了。
再讓它們長下去,一方面這長出來的茶芽太少,再者任由它們長下去的話,尤其那些大葉的茶種本身就是屬於高大喬木的,自己摘茶葉不得架梯子才行呀。
等著修剪以後,這些茶樹應該很快就會再發出茶芽,等到那個時候自己再來考慮嘗試這個。
以前光想著自己喝,這麼多茶樹自然是用不光的,不過這次準備生產銷售,這茶樹未免也太少了。
正好這修剪的時候,自己可以再把那些剪下來的樹枝扦插,多栽培出一些茶樹來,等到那些茶樹果成熟了,自己還可以再種上一些。
這樣的話,自己空了就可以去採摘點茶芽拿來練手,學習下如何炒茶,又如何加工抹茶。
徐毅抬頭朝著竹林方向看了眼,當然,這個角度根本看不到竹林背後的那些咖啡樹。
徐毅想的是,這茶葉自己都想著拿來做餃子了,誰說咖啡就一定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