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職場校園 > 海盜玫瑰

正文 第88章 圍城(一) 文 / 濃硫酸很酸

    嘉義地處台灣南北通衢,系府城屏障。10月9ri,義軍兵臨嘉義城下,趁大霧瀰漫之際,暗中派人赴城下掘城,埋下火藥,引爆。待城牆崩塌後,大軍蜂擁而入。署嘉義縣事、台防同知董啟埏、典史鍾燕、游擊李中揚和守備郝輝龍等清軍將領被殺。嘉義是賦稅要地,義軍攻佔嘉義後實力大增。同時,斗六門、南投、貓霧等俱為義軍攻佔。台澎鎮總兵劉文通率援軍在途中,聽聞嘉義淪陷,便撤歸府城。另外,另一部分義軍攻下竹塹,淡水同知程峻自殺,守備董得魁隻身逃到艋艵。

    夏雯起事的消息傳到鳳山,早有準備的吳大田率天地會眾及手下義勇數千人舉旗響應,自稱定海將軍。10月18ri,吳大田率南路義軍攻打鳳山縣城。南路營參將胡圖裡聞風而逃,千總丁得秋、把總許得升等戰死。鳳山克,知縣湯大紳被殺。接著,南、北兩路義軍乘勝進兵台灣府城。這時的南北義軍,「號稱十萬眾」,控制著除府城和鹿耳門外的廣大地區。

    府城裡,守城的是知府沈颺和守備胡忠義,領清軍一千二百人固守府城。台澎鎮總兵劉文通親自率清軍一千四百人,至府城北上五十里鹽埕橋處屯守,另外又趕緊派人向福建告急。

    此前幾天,固守府城的沈颺就得知了鹿耳門被夷人攻佔的消息,讓他更生氣的是,守衛鹿耳門的幾百清軍,不到一個時辰就全部潰散了,結果夷人在天地會亂黨以及「jiān民」的接應下,長驅直入,迅速佔據了鹿耳門附近的大片地區。

    如今,沈颺的希望全寄托在劉文通身上了,只要劉文通拚命頂住叛軍的進攻,等到福建援軍趕到,來個裡應外合,全殲叛軍!

    鹽埕橋是通往府城的要道,也是一個易守難攻之地……劉文通手頭的兵馬不多,可都是從軍多年的老軍,況且身為總兵標營,他們是劉文通手裡最親信的力量,平日裡不呈有半點虧待,打起仗來極為賣命,所以,劉文通才有有膽量領著一千三四百人馬對陣義軍主力。

    這時的南北義軍雖「號稱十萬眾」,大多是平頭百姓,真正可以上陣殺敵的也就是一萬人,而且義軍武器不足。

    夏雯作為義軍主力,手下有6千多人,自然成了義軍實際上的領袖。在分出兵力攻打竹塹,留下人佔據彰化、嘉義兩城,現在抵近府城的就只剩下五千人。

    10月底,夏雯率軍進駐大穆降鎮,這裡距府城很近了,僅僅20里。

    稍作休整後,進軍府城的問題擺在了夏雯面前——攻克府城,有著極大的政治意義,一旦拿下府城,殘餘清軍的戰鬥意志將徹底崩潰。

    「我軍距城只有二十里,循山而行,可達南路。然而山路溜滑難行,輜重根本無法運送。」孔子明手裡握著一條小棍,在一副很詳盡的地圖上指指點點的為坐下的夏雯解說著,「「自諸羅山下茄冬可直抵府城北面,自笨港拏漁船浮海南下可攻府城西面,破鹽埕橋可直抵府城東面,如今我軍天時地利人和,佔據極大優勢,請大將軍斟酌選擇」

    孔子明已經剪掉了辮子,在愛娜的勸說下加入了造反隊伍。事實證明,孔子明不僅僅是一個酸秀才,他還是個當軍師的料子,這得益於他早年讀了不少兵書和地理書,雖然比不上真正的軍事家,但比一般的清軍軍官強多了。

    夏雯聽得很認真:既然南路難走,那麼餘下三條路可分兵進襲。」先生的意思我懂了,可最主要的是鹽埕橋,橋面細狹,河面寬闊,是個易守難攻之地,要拿下此地,我軍會付出極大傷亡,況且駐守鹽埕橋的都是官軍警銳「夏雯頓住了,看向孔子明,希望他想出一個好辦法。

    摸了摸鬍鬚,孔子明道」那就佯攻鹽埕橋,吸引住官軍,我軍主力從西,北兩面包抄府城,大事可定!「

    當天吃完午飯,劉升、陳泮領千餘人前往茄冬,黃鐘、張烈領千餘人前往笨港,夏雯則率剩下的兩千人逼近鹽埕橋,並派嘉義天地會頭目林馬領五百餘人先行,探探清軍虛實。

    由於道路難行,還有大量補給輜重,夏雯一行磨磨蹭蹭,到了旁晚才趕到目的地。

    台灣的清軍連場大敗,士氣實在不高,就連劉文通帶領的親兵也受到了很大影響,大戰之前打一場勝仗提升士氣也是必要的,正巧,林馬率領的五百先頭部隊撞到槍口了。

    於是劉文通讓游擊黃猛率千餘清軍朝剛剛到達的林馬殺來。義軍人少,人疲馬乏,同蓄jing養銳的清軍一接戰,一觸即潰,損失大半,狼狽而逃。

    守橋清軍實力果然強悍!夏雯不得不下令全軍休整。第二天天一亮,義軍就生火造飯,吃過之後就一隊隊的湧到了鹽埕橋對岸。鹽埕橋有幾百米長,橋面細狹,是一座很堅固的石橋。而在相對的方向,劉文通率領的清軍嚴正以待,為數不多的火炮安置完畢,黑洞洞的炮口對準了對岸的叛軍。

    為了防止叛軍渡河,劉文通早已銷毀了附近所有船隻:叛軍走橋,就等著被炮炸吧!

    夏雯的目的就是牽制住劉文通這批清軍,因此雙方對陣,沒有立即開打;劉文通很清楚手上兵力有限,因此堅決防禦,不主動出擊,這樣,雙方對峙了幾天

    正當府城局勢膠著時,獲悉台灣動亂的閩浙總督楊斯倫當機立斷,一方面派遣福建水師提督張見升集合3千人馬,渡海援台;另一方面上奏朝廷,六百里加急,請求兵部撥兵,戶部撥款,用以鎮壓亂黨。只是,裝備了洋槍洋炮的蔡牽早已在海上候著了,一場激烈的海戰後,張見升拖著幾百殘兵回到了廈門。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