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有歷史背景的小說都有各種各樣的原因,俺呢就是出於對祖輩們在晉察冀這片熱土上同日軍殊死搏鬥的敬佩,才寫的抗戰題材的小說,加上自己的祖父、外祖父等就在這片土地上的八路軍部隊裡出生入死過,所以就對晉察冀有著特殊的感情。
歷史是個很有意思的東西,研究那些埋在故紙堆裡和黃土下的東西挺有意思的,而如果循著歷史的足跡還能在現在發現有當年的血脈延續下來,那可就更有意思了,比如當年在晉察冀在冀西北的那些八路軍的部隊現在還在解放軍的序列中找得到痕跡嗎?這類的研究就更有意思了。
下邊就是當年在冀西北堅持抗戰的八路軍部隊在我軍序列中能找到的一些痕跡的研究,只可惜現在解放軍主戰部隊裡就剩下碩果僅存的一支老晉察冀部隊了。
首先說說六十七軍,六十七軍的前身是華北二縱。二縱的前身是冀察縱隊,也叫郭天民縱隊。
1945年11月,效仿太行彭德懷、劉伯承使用集團化的大部隊作戰,聶老總在晉察冀也成立野戰軍,同時親自擔任晉察冀野戰軍的司令員兼政委。幾個月前,根據**中央軍委1944年7月指示,9月至11月,晉察冀軍區先後成立了冀晉、冀中、冀熱遼四個二級軍區,並以各區部隊為基礎,組織了野戰軍。
1945年9月,由冀察軍區主力部隊編成的冀察縱隊(郭天民縱隊),下設四個作戰旅。司令員郭天民、副政治委員李天煥、參謀長易耀彩、政治部主任李天煥(兼)。
冀察縱隊最初成立的時候,下設四個旅。包括:第六旅(一分區、即易滿淶徐根據地組成)旅長肖應棠、政治委員龍道權,第七旅(十一分區、即平西根據地組成)旅長肖文玖、副旅長晨光、副政治委員李水清。第九旅(十二分區、即平北根據地組成)旅長熊奎、政治委員黃連秋,騎兵旅旅長陳宗坤、政治委員李光輝。
1946年,晉察冀八路軍(那時還不叫「解放軍」)退出張家口後,發現了野戰軍的兵力不足,晉察冀軍區於是將部分戰鬥力強的地方部隊編入野戰軍。47年2月,旅長盛治華、旅政委鍾華農率領的冀中軍區**第八旅編入二縱,成為二縱六旅。47年3月-4月。二縱在河北高陽進行整訓,4月11日,開始參加正太戰役。二縱五旅率先攻克正定縣城。五旅十四團七連四班副班長王儒,在這一戰第一個登上正定城頭,被二縱授予「登城英雄」稱號,榮立特等功。
二縱打正定城,湧現了兩個特等功,都是五旅十四團七連的戰士。一個是七班長黃樹田,另一個就是四班副班長王儒。戰後。戰鬥英雄均保送到隨營學校深造,培養幹部。只有王儒到了二縱的隨營學校,黃樹田自稱不識字,沒有來。但1950年國慶一週年前夕,在北京召開全國戰鬥英雄代表會議,黃樹田還是作為華北軍區的戰鬥英雄代表出席了會議。王儒是作為糾察總隊唯一的一名代表出席了會議.
接著往下講。打下正定之後。1947年6月,二縱參加保北戰役,7月。轉戰察北、綏遠,打包頭。10月,清風店戰役,殲滅羅厲戎**第三軍,四旅、六旅擔任主攻,表現不凡;而解放正定時立下赫赫戰功的五旅在二縱司令員陳正湘、政委李志民帶領下,在徐水以北、保定以南的不大區域內擔任防禦。清風店一戰結束,1947年12月,在朱老總、楊得志親自指揮下,三縱、四縱開始進攻石家莊。二縱奉命在定縣一帶駐防,以備保定方向的援敵。幾天後石家莊被攻克,二縱原地未動。開展了新式整風運動。
新式整軍結束後,二縱打察南戰役,保北戰役,三個旅相互配合,越打越好,接連解放廣靈、陽原、淶水、徐水幾個縣城。48年10月,二縱攻克包頭(五旅打的,戰後六旅接管過來,此時四旅已調走)
1949年2月二縱改編為解放軍六十七軍的時候,下面只有兩個師,一九九師和二00師,另有一個接受改編的****師。1949年8月,六十七軍參加解放太原、大同後回來,移駐在北戴河、唐山期間,華北軍區直屬的二一0師編入六十七軍,編製為二0一師(代師長彭壽生、師政委何蘭階、副師長李雪瑞、參謀長曾威、政治部主任柳謙)。
1949年新中國建立慶典,因為能征善戰,六十七軍一九九師全部、二00師部分,參加開國大典的閱兵儀式。
如今,因為解放軍大精簡,二縱改編成的六十七軍不復存在。那支曾經參加了開國大典閱兵儀式的英雄部隊一九九師也不復存在。你只有到了山東淄博的六十七軍紀念館,才會感受到幾十年前炮火硝煙中的那種輝煌。
再看看六十八軍,六十八軍的前身是華北六縱,說六縱還得從二縱說起。
1944年9月,晉察冀軍區應抗戰後期的形勢變化,成立了四個二級軍區。其中,冀察軍區司令員郭天民、政治委員劉道生、副司令員文年生(10月任職)、副政治委員劉傑(9月任職)李天煥(12月任職)、參謀長易耀彩、政治部主任劉道生(9月免兼)李天煥(9月任職)。1945年8月,晉察冀八路軍展開對日作戰的大反攻,冀察軍區司令員郭天民以冀察的主力部隊為主,組建冀察縱隊即郭天民縱隊,司令員兼政委郭天民、副政治委員李天煥、參謀長易耀彩、政治部主任李天煥(兼)。
當時的向仲華還在延安,沒有到晉察冀來。
1946年3月,重慶國共和談成功,晉察冀軍區進行部隊大縮編。野戰軍由9個野戰縱隊26個旅81個團,縮編為4個縱隊9個旅24個團(每個縱隊由原9團縮編為6團)。人數上縮減的更明顯,野戰軍由原來的20餘萬人縮減至共5.1萬人。精簡整編後,晉察冀軍區部隊由31余萬人減少至20餘萬人。
郭天民、劉道生兩縱隊合編為冀察縱隊,撤銷第9、第10旅和騎兵旅番號,其部隊編入第6、第7、第8旅。正是在這一時間,原熱遼黃永勝縱隊和冀東詹才芳縱隊番號撤銷,冀東縱隊第13旅副政治委員向仲華(第十三旅。旅長蕭全夫、政治委員李振聲、副政治委員向向仲華)被派到冀察縱隊接替李天煥任政治部主任。
1946年7∼9月,國共內戰打響,晉察冀八路軍參加大同集寧戰役。其間,冀察縱隊改稱晉察冀軍區第二縱隊,郭天民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韓偉任副司令員兼參謀長,向仲華任政治部主任,所屬三個旅整編為第四、第五旅,原第八旅編製被撤銷。共2.7萬餘人。
冀察縱隊共2.7萬餘人,這個數字出自六十七軍軍史。雖然準確,但值得商榷。因為當時的晉察冀野戰軍整體數字才只有5.1萬人。而冀察的部隊就佔去了一多半,故值得商榷。
我認為,這裡面有一個細節,就是冀察軍區司令員郭天民夥同冀察軍區政委劉道生。在1946年3月晉察冀軍區大裁軍時私自瞞兵一萬餘人未裁掉的緣故。
研究晉察冀史,不全是正大光明,上得了檯面的。1946年底。淶源會議之後,郭天民被撤銷一切職務一事就上不得檯面。但郭天民並不是無短處可抓,他在46年初晉察冀大裁軍時私自瞞兵,就留下了短處。
一方諸侯,有令不從,瞞兵不裁,陽奉陰違。雖說所採取的是被歷史證明的正確決定,但也犯了晉察冀的大忌,不嚴懲,你讓晉察冀軍區最高領導人以後如何帶兵?
1945年抗戰後期。日本投降,作為在冀察軍區的地盤上,郭天民第一個率領冀察軍區的兵力佔領張家口。當年。日軍有半數以上的物資倉庫落入郭天民部隊之手。雖說半個多月後,晉察冀軍區領導機關遷入張家口,郭天民率冀察部隊退守宣化。但在宣化的日軍兵營、物資倉庫盡落郭天民之手。據說,僅張家口偽蒙疆司令部繳獲的金銀珠寶就有不少,都保存在冀察軍區政委劉道生的手裡。這也是冀察軍區有能力供養一萬餘被裁兵員的財力支撐。
聽原冀察軍區的老幹部說,郭天民一直將張家口、宣化作為永久的支撐之地,所以倉庫中的物資儲存的不少。1946年10月初,張家口在南線取得勝利的同時,北線被傅作義軍隊偷襲,不得不放棄張家口。事發突然,只能撤人,來不及撤運物資,大批的倉庫物資不是被迫燒掉,就是留給了傅作義軍隊。我猜,受到的人員、財力的損失如此之大,這也是郭天民在淶源會議上壓不住怒火而大吵起來的主要原因吧?
淶源會議,召開於1946年10月,晉察冀部隊退出張家口的幾天之後。淶源會議結束,郭天民即被撤銷二縱司令員兼政委的職務。還在幾天以前的9月∼10月,郭天民指揮二縱參加張家口保衛戰,在懷來地區殲滅**3800餘人。11月二縱在退出張家口之後的易滿戰役中已經看不見二縱司令郭天民的身影了,這一仗是二縱副司令韓偉指揮的。以後,晉察冀史上記載,1947年1月,楊得志到二縱,接替郭天民任司令員,李志民任政治委員。6月,陳正湘到二縱,接替楊得志任司令員。實際上,郭天民早在兩個月前就不在二縱的領導崗位上了。
郭天民被撤了在二縱的領導職務,可他還有一個冀察軍區司令員的職務呢?
但晉察冀軍區領導隨即作出決定,冀察軍區同退出張家口的張家口衛戍司令部合併,組成察哈爾軍區,原張家口衛戍司令鄭維山任察哈爾軍區司令。這一招「釜底抽薪」徹底斷了郭天民的後路,他現在真正一無所有,什麼職務也沒有了。
對郭天民的處理,明顯引起了冀察軍區其他領導幹部的不滿。冀察軍區政委劉道生,率領受他節制的一批政工幹部和警衛戰士,帶著冀察軍區積存的全部金銀財寶,拒絕回到晉察冀腹地,而是東去冀東,到了赤峰。眾所周知,以後,冀東的根據地和部隊脫離了晉察冀的領導,加入到東北解放軍陣營。
這段不見諸於文字的歷史記述,出自許多故去的和還活著的老人們。1946年10月,退出張家口、宣化之後,作為冀察軍區政治部宣傳科科長,劉道生的老部下,奉命同一些幹部和警衛戰士,跟隨劉道生政委一起去了冀東。但他們以後奉命又帶著那些金銀珠寶返回到晉察冀。
1946年11月,冀察軍區機關被鄭維山的張家口衛戍司令部接收後,轉變成為察哈爾軍區機關。一年後的1947年12月,察哈爾軍區機關又被任命為六縱司令員的文年生、政委向仲華接收,改編為六縱指揮機關。
文年生和向仲華有幾個共同的特點,抗戰時都在延安,沒被攪進晉察冀的是是非非中去。文年生曾任冀察軍區副司令、代司令,向仲華也是從冀察縱隊中過來的,在冀察幹部中有一定的人員。
晉察冀史中記載的:1947年12月,文年生、向仲華到新成立的六縱任司令員和政委。實際上當時六縱還是個紙面上的東西,在實際中還沒有成立。1947年12月6日,以察哈爾軍區機關、冀中軍區兩個**旅及冀晉、察哈爾等軍區的幾個地方團隊組建晉察冀野戰軍第六縱隊,1948年5月9日改稱華北軍區第二兵團第六縱隊,1948年7月編入華北軍區第三兵團仍為第六縱隊,1949年2月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8軍。轄第202師、第203師、第204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