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職場校園 > 楊棒子和他的囚犯小分隊

正文 第一百四十一章 用數據來對比第三節集 團戰術對比 文 / 寒潭水一色

    根據史料記載(中國自己出版的,不是所謂的日本數據。請各位戰友筆下留情)。中日雙方之間的傷亡比已經超過了6:1。為什麼會出現這麼高的傷亡比呢?我們拋去感情因素外仔細冷靜的分析。我認為應該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中日士兵之間的兵員素質和戰鬥技能的巨大鴻溝。

    抗戰之前,gmd政府都是採取的志願兵役制。真正實行徵兵制是在1935年之後才開始試點執行並在抗戰中推廣。雖然很多的老兵都經歷過了北洋軍閥混戰、中原大戰和其他大小軍閥之間的戰爭可謂作戰經驗豐富。

    可是這些士兵大半經歷的都是老式戰爭,連一戰的高度都沒有。更何況經過「淞滬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等等的前兩年的戰鬥,大批的優秀士兵大部都已經犧牲。而新投入的新兵很多都是強拉壯丁和欺騙等手段加入軍隊的。很多連小學文化都沒有。更多到是連字都不認識。名字都不會寫。其軍事素質和戰鬥技能就可以想見了。

    而日本士兵很多是經歷強制義務教育,擁有教高學歷、並且經過嚴格的軍事技能、軍事戰術的軍事強化訓練。單兵素質高、格鬥技術好、服從意識強。在單兵這層次的比較上來說。日軍就佔了很大的優勢。還有拼刺刀技術。這更是差距巨大了。很多歷史書上都說過,兩名日軍士兵有時候可以連續面對幾名中國士兵而面無懼色。戰而勝之。

    中日軍隊之間更加巨大的軍事裝備差距:

    這個咱們專門開貼說明過武器裝備的差距的,簡單說就是中**隊拿著捷克式輕機槍、稀稀拉拉有那麼一兩挺的重機槍和迫擊炮、小米加步槍、大刀片(連刺刀都沒有)、忍受著日本軍隊的飛機、大炮、迫擊炮、擲彈筒、輕重機槍、坦克等等輕重火力的狂轟爛炸、日本鬼子還沒發起衝鋒,就已經死傷無數、防禦工事被摧毀殆盡了。哪怕是現在的抗日神劇也不能夠否認這一點。

    中日軍隊後勤補給能力的強弱和重視程度:

    經過1932年的「淞滬抗戰」和1933年的「長城抗戰」之後,老蔣也認識到了中**隊和日本軍隊之間的巨大軍事和裝備差距,要擋住日本軍隊的侵略,憑現有的這批低素質軍隊是癡人說夢話不可能的了。

    為了解決對日作戰中暴露的中**隊的戰鬥力、組織協同能力、士兵戰鬥素養、軍官指揮能力、武器裝備差距、後勤保障等等能力的不足,更是為了以後能跟日本全面作戰的需要,老蔣決定開始編練新式軍隊——「編練師」(因為專門裝備的是德**事武器裝備、並且佩帶德式頭盔。所以也稱之為「德械師」。其中最出名的就是87師、88師)。

    其中師的編制中就編有炮兵團、騎兵團和輜重團、營(當時並沒有**的後勤部門)。因為當時的中國政府連輕武器都不能夠完全生產就更別提飛機、坦克、大炮等重武器了、再加上當時的德國迫於日本的壓力對中國實行輕、重武器甚至是彈藥的進口限制。

    「德械師」也只是完成了所謂的步兵的編制。而炮兵、騎兵因為火炮和馬匹的嚴重不足。不得不進行縮減或者乾脆就沒有編製。而所謂的輜重團更是靠人來運輸、靠獨輪車來運輸(也許有戰友說了。淮海戰役不也是獨輪車推出來的後勤線嗎?可那時候有老蔣這個大隊長啊。咱不怕沒槍支彈藥。)

    反觀日本軍隊。成立單獨的輜重運輸聯隊、大量裝備騾馬、雖然沒有達到同期歐洲軍隊的汽車運輸模式的摩托化(汽車主要用來運兵)。可在當時中國公路基礎薄弱、鐵路不發達、時常遭受中**隊的破壞等等原因。而且軍事武器裝備絕大部分都實現自己設計製造、制式生產。而且國內軍事工業發達、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底子厚實。槍支彈藥、武器裝備都能夠源源不斷地運輸上前線。根本不用擔心接續不上的問題。

    中日軍隊軍官戰役戰術指揮能力的差距

    史迪威曾經有段非常有名地評價中**隊的話「低級軍官對於命令,每能迅速執行。營長和團長的素質不一,但不乏優秀之士;至於軍長、師長則問題頗大,這些人中很少是有效率的,他們很少親臨前線,更極少監督命令是否執行,對於來自前線誇大甚至錯誤的報告,不經查證,即予接受。」

    當時的國民黨軍隊軍官絕大部分都是從保定陸軍軍官學校、黃埔軍校出身。其他都是從士兵提拔上來的行伍出身。而保定陸軍學校當時辦校的時候效仿的就是日本陸軍士官學校教學的,雖然也有較高的軍事素養,可畢竟是初級軍官和中級軍官學校。

    最多也就是掌握了懂師一級戰術和指揮技巧、對於象全面抗戰所需要的軍團、集團軍甚至是2個戰區之間的協同作戰、步兵和裝甲兵、坦克兵、甚至是和空軍之間的協同指揮作戰懂的都很少。

    而國內現在追捧的所謂黃埔軍校畢業生初期更只是學的簡單步炮結合、步兵操練等等基礎理論知識。前幾期更是因為北伐的需要時間被壓縮到只有短短的幾個月。雖然也出了很多名將(比如杜聿明是黃埔畢業、比如何應欽是保定軍官學校畢業、前期也都只是師長、軍長等戰役一級的指揮官)。前期更多是用的士兵的命去填出來的。「空間換時間」的說法也是在此才提出來的。

    中日軍隊戰役戰術能力

    這裡分三個小項來說明下

    a:陣地進攻戰術:

    我們在抗日神劇中往往看見日本鬼子對中**隊發起密集衝鋒。中**隊防禦積極、英勇殺退鬼子進攻。事實是這樣嗎?錯。恰恰相反。當時的中**隊進攻中絕大部分地方軍隊仍然採用一戰模式,不知道疏散,採用一窩蜂地密集隊形進行衝鋒,被素有戰場收割機的輕、重機槍所收割、屍橫遍野。傷亡慘重。

    而日本鬼子的陣地進攻戰術。鬼子衝鋒之間先用的各種重炮、山炮、迫擊炮、輕重機槍或者飛機轟炸等輕重火力對中**隊的防禦陣地進行狂轟爛炸一通。等中**隊的防禦陣地已經破爛不堪、大部摧毀之後再發起衝鋒。

    而且日軍基本都是一線式排開快速通過中**隊的火力範圍,往往剛開一兩槍日軍就衝到了陣地前沿,隨後進入到了殘酷的刺刀肉搏戰了。而在進攻的同時,日軍也會派出部分兵力繞到中**隊後方,切斷防禦部隊和支援部隊之間的聯繫,使得援兵上不來,傷兵下不去。並且被包圍起來,喪失戰鬥意志而撤退乃至崩潰。

    b:陣地防禦戰術:

    解放戰爭期間,我軍往往在攻堅戰之後誇獎gmd軍隊的防禦工事建的是多麼多麼的好和堅固。其實gmd軍隊的土木作業更多是學習的日軍的經驗。當時的日軍非常注重土木作業,就拿「松山戰役」來說。中國遠征軍以將近萬人的代價用了幾個月的時間才攻上了只有3000左右日軍防備的松山要塞。

    可見日軍防禦工事的堅固和合理。而且日軍非常注重在防禦中運用各種碉堡保護輕重火力點,火力交叉配置嚴密。無一不是精心設計的。再拿八路軍的關家垴之戰來做個比方吧(電視劇《亮劍》中有非常精彩的演繹,可惜這都不是歷史事實)。

    當時的崗崎大隊暈頭晃腦、異常囂張的闖進八路軍總部所在地的時候,差點把八路軍總部給端了。彭德懷親自下令圍殲這股有500多人的臨時組建隊伍。可在我八路軍129師2個主力旅及其他地方部隊2天2夜的圍攻下,付出了600多人的傷亡代價才只造成了崗崎大隊50人死亡、99人受傷並且被日軍增援部隊救出重圍。

    鬼子靠的還是土工作業、防禦工事和合理配置火力點。當然也有日軍飛機的投送彈藥給養。我當時真的相信了《亮劍》裡說的是真實的。可我查了資料才知道。連這麼嚴謹、知名的抗日題材電視劇都演繹的這麼厲害、都不是真實的,真的是深受其害啊。

    c:反伏擊戰術:

    在八路軍抗戰期間,很多著名的戰役都發生在伏擊戰中。這是因為中日軍隊之間的軍事裝備、戰術素養等等優劣勢所決定的。著名的「平型關戰役」就是伏擊戰。

    其中的日軍在初期被伏擊的慌亂和不安中穩定下來後,迅速地反應過來,並且組織兵力進行就地反擊,而且還能分出一部分兵力佔領老爺廟制高點。進行主動出擊。雖然日軍後勤部隊1000餘人被全部殲滅。可八路軍也傷亡1000餘人。打成了1:1。戰後經歷土地革命戰爭、紅軍時期和長征的八路軍各級將領都驚歎鬼子的頑強和軍事素質不輸於我軍。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