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職場校園 > 楊棒子和他的囚犯小分隊

正文 第一百二十六章 聲東擊西第四節 真話傷人 文 / 寒潭水一色

    說說真實的歷史,其實這是一個很觸及實際、很傷人、可是又不能不說的問題。

    2005年,各國人民大張旗鼓地紀念二戰反法西斯戰爭結束的四十週年。從1939年法西斯侵略戰爭開始,到1945年法西斯滅亡戰爭結束的六年時間,世界各國究竟有多少人死於戰火?統計數字很快在《維基百科》上被公佈了。

    從數字中細心的人們會發現,前後經歷了十四年戰爭時間、而且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國,其實並不是死亡人數最多的國家。死亡最多的國家是以俄羅斯人為主體的蘇聯。蘇聯二戰共有2680萬人死亡,其中正規軍隊死亡人數有890萬人(一說1400萬人)。中國二戰死亡人數九十年代以後,統計的數據約1800萬。其中士兵死亡人數約148萬,其中**135萬,共軍(包括游擊隊)約10萬-12萬多,其餘為平民。

    其他國家不用看了,對我們要議論的主題關係不大,這個數字是有問題的,前面咱們說過數字的問題,這裡就不再討論了。

    這裡談的是絕對人數。如果以總人口中的死亡人口比例來對比看,中國人在十四年戰爭中的死亡人口比例將遠遠低於許多參戰國家。甚至遠遠低於中國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的那三年「自然災害」造成的人口消失。

    對於中國死亡人數不高於蘇聯、死亡人口比例也遠低於其他各國的原因,有歷史學家分析說,這源於中國自古以來習慣於當「順民」的人生理念「好死不如賴活著」。中國人的民族觀、愛國觀與其他國家不同,中國人不大習慣把這個國家看成是「我的」。誰統治這個國家,對「我」來說都一樣。不管誰統治中國、掌握政權,老百姓都一樣遵從,不去計較。

    這一歷史發現其實最早是日本人發現的。

    日本是個領土面積狹窄、資源嚴重匱乏的國家,日本人為了民族生存,自明治維新以後,就把身邊地域廣大的中國當作自己的侵略對象。日本人又是個極為精細到極致的國民。這個民族要做什麼事情,不會莽撞行動,一定會在事先做好周密的調查。

    事實也的確是如此。日本人為了要對付中國,很早就有了明確利益目的並早已進行過深入的研究,摸準了中國的軟肋,在有了充分把握之後才付諸行動。日本自明治維新以後,從滿清末年,甲午戰爭前後,就不間斷地對中國大陸包括歷史地理進行實地調查。到了抗戰爆發前的二三十年代,日本已經在軍界、政界、學界形成了一大批地道的中國通。對中國大陸及社會的諸多情況瞭如指掌。

    比如開戰前日本的學者智囊就推斷:中國人不是一個尚武善戰的民族。中國自古以來流行的儒家學說本質上是排斥武力。講「仁政」的。中國自北宋開始。一直是異族遼、金、元這些地方小民族侵略的對象。比如,遼進中原、金滅北宋、元滅南宋,到了近代清滅明朝,都是從華北這個地方開始的。特別是元滅南宋、清滅明朝。從華北向南,佔領最後大半個中國,作為小民族的元朝、清朝的兵力是遠遠不夠用的,所以主要的前驅兵力都是華北那些河北、河南、山東的「北方中國人」。

    日本軍方估計,中日一旦開戰,處在四分五裂的各地軍閥統治下的華北地區,不可能進行有效的軍事抵抗。佔據華北特別是河北省的各地軍閥以保存自己的實力為重,不會拼出自己的全部實力進行抵抗。而且,即使抵抗。也是各自為戰,不會形成有效的全面聯合。隨著各地軍閥自己地盤的喪失,也會形成中國統一政府領導下的全面抵抗。但這個抵抗是不堅決的。見於中華民族有著數次曾被外族人征服統治的歷史,所以,中國人的抵抗時間不會太長。效忠新的統治者的人會越來越多。

    中國人不都願做亡國奴,有沒有敢於反抗的?當然會有,但無足畏懼。因為「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處在貧窮底層的中國老百姓謀生都困難,是不大在乎國家的安危的。知道愛國,有骨頭起來反抗的都是些文人,而且是中國的極少數,難成大勢。從北宋起,辛棄疾,只能在詩詞中發發牢騷;岳飛、韓世忠,不必出手就被「自己人」給滅了。最典型的是文天祥,百無一用是書生,最終只能是死路一條。明末清初,那些自以為「愛國」的文人士大夫,最後不是歸順掌權者就是隱於山林或埋名民間,頂多,搞出個「洪幫」、「哥老會」、「白蓮教」的什麼道門幫派,成不了氣候。

    結果,事實的發展果然如此。1937年7月7日中日戰爭全面爆發。抗戰調子喊得震天響的29軍十萬人,數倍於日軍的人數,為了保存實力,突然撇下平津不顧,全部南撤,連自己的老巢保定都不要了。國民黨從中央軍到地方軍在華北地區總計八十萬人,有的部隊竟然連日軍的影子都沒看見就跑得乾乾淨淨。

    近年來,網絡上有人無恥的為國民黨軍開脫,說這是「拿空間換時間」,為的是今後的長遠抗戰。既然是抗戰,就應該有個「抗」的樣子,起碼要拿槍打上幾下。可你「抗」了嗎?連日本軍的面還沒看見就跑得無影無蹤,光知道禍害老百姓,跑不掉就乾脆投降。

    所以說,日本人在抗戰以前的推斷是很準確的。

    好,現在來看,什麼是「晉察冀敵後抗日根據地」?這塊敵後抗日根據地又是怎樣建立起來的?

    日本侵華戰爭全面拉開之後,一小撮,名副其實的一小撮,總數不過兩千人出頭的一支軍隊,核心是沒有國民政府正式身份的一個什麼「八路軍115師**團」,手持最簡陋的武器,從陝西經山西進入河北。在山西、河北、察哈爾交界的那塊最貧窮的地區,建立了一塊抗日的基地。這個用於抗日的基地。日後被稱作「晉察冀敵後抗日根據地」。

    當年,這一小撮人要做的,就是啟發當地人的愛國精神和抗日熱情,組織起來,拿起武器,抵抗入侵的日本侵略者。結果,得道多助。抗戰八年過去,當初進入晉察冀交界處的那兩千人,1945年發展到了武裝起來的三十萬人。而且是清一色的華北子弟兵。

    回過頭說話,如果1937年底。當年沒有這伙紅軍改編的八路軍過來。我華北大地遍佈血性方剛的燕趙志士。難道就不能自己起來抵抗日本侵略者嗎?

    當然能,抗戰初期,晉察冀軍區第一軍分區主要收編的抗日軍隊就是這些人的。比如趙侗的「國民抗日軍」,王天存的「抗日別動隊」。孟閣臣的「七路軍」,趙玉昆的「十路軍」等等。他們也打過鬼子,甚至是打鬼子的好手。但當時更有可能的,是華北大地遍佈「草頭王」、「司令」滿天飛。中國人拉起的隊伍還沒跟日本軍打出個分曉,自己就先打起了內戰。1940年1月華北治安軍在北平正式成立,1942年發展到鼎盛時期近十萬人,主要成員就是這些「假抗日」、「真擾民」的雜牌軍隊。也正是由於晉察冀八路軍的存在,華北大地的那些有骨氣的燕趙志士大都參加了八路軍,華北偽治安軍始終難成氣候。

    出於歷史的惰性。也出於中國人固有的劣根性,積極參加抗戰的始終只是一部分人,而不是全體中國人。很多中國人仍習慣用「旁觀者」的意識,看著那部分不願做亡國奴的中國人起來抗戰。彷彿保衛這個國家與他們無關。

    1937年秋,撤退到河北省晉縣、現在的晉州市的東北軍一部分。在團長呂正操的帶領下伏擊日軍。將氣焰囂張的日軍在晉縣小樵鎮打了個措手不及,損失慘重。日軍大批部隊趕來報復,呂正操團臨退,動員小樵鎮的老鄉們一起撤退,說鬼子心狠手辣,會殺人放火。但小樵鎮的老鄉們不信:「我們又沒打仗,日本人會傷害我們?不能!」

    結果呢,趕到小樵鎮的日本鬼子將當地老百姓殺了個屍橫遍野。直到十一年後的1948年,解放軍華北步兵學校駐紮在小樵鎮,當地老百姓談起十一年前的鬼子兵,還心有餘悸,說誰誰誰家在那次都被殺絕了。

    現在,宣傳鬼子在中國大陸的「三光政策」,燒光、殺光、搶光,好像鬼子無惡不作。實際上這個政策主要是針對反抗日本人的晉察冀抗日根據地的,鬼子在自己的統治區從不執行「三光政策」,而造成一片「王道樂土」的景象。所以要反抗鬼子的統治,不做亡國奴,就要做好敢於犧牲,不怕死的準備才行。

    記得當年過來的抗戰老兵講過當時的一個故事:一些到一分區狼牙山抗日根據地「走親戚」的百姓聽說鬼子要對根據地大掃蕩了,都急著要往回走。根據地老百姓聽了吃驚:我們躲鬼子都躲不過來,你們那麼大膽,迎著來掃蕩的鬼子過去,不怕嗎?

    這些來自敵占區的老鄉們回答:怕什麼?我們有良民證……

    所以,抗日根據地人的思維,同敵占區人的思維方式是不一樣的。

    今天有兩股風氣,一是過分宣揚神化八路軍的抗戰作用,恨不得幾個土八路能打得大批的鬼子落花流水;另一是要從根本上否定當年八路軍的抗戰作用。詆毀和否定狼牙山五壯士就是其中的一例。

    什麼人才會對當年的抗日誌士如此仇恨?順民、良民的後代不致如此。如果說,當年因抗日戰爭引起的思想鬥爭仍在繼續,那些無數活生生的事例就說明了這一點。?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