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職場校園 > 一代是怎麼練成的

龍騰世紀 第一百二十一章義善堂 文 / 風中遊蕩的心

    「牧海基金」的表彰大會非常成功,盛世下屬的三家報社全體出動,對這次會議進行了全方位的報道。

    不僅僅是海城百姓關注有關這次會議的新聞,連瀋陽的百姓對這次會議都頗為關注。

    有關這次會議的新聞頭天出現在海城的聞紙上,第二天聞紙就會出現在瀋陽城門口的公示欄內。

    「牧海基金」在短短數日之內,就變得人盡皆知。

    利好消息接踵而至,三日之內,「牧海基金」收到了上百份項目支持申請,短短三日所收到的申請,比之前半年都要多。

    很多百姓第一次知道,原來生活中一個不起眼的小小發明就能變成沉甸甸的銀元;單個獎項1000個銀元的獎金,晃花了百姓的眼,這白花花的銀元拿在手上,提高百姓積極性的作用比行政命令有效得多。

    武牧就是要這種效果,比如像推動科技進步這種事情,權力機關只起到一個引導作用,制定了框架之後,就任由百姓自由發揮;只要激發了百姓的積極性,剩下的事情就不用多加干涉,百姓的力量是無窮的!

    這一次的獎勵大多歸了世家,嚴格說起來,只有「盛世最高學術獎」頒發給了百姓,李湘雲和程鳳章且不用說,戴大力和沈聰就樂開了懷!

    銀元這兩家都不缺,他們要的是這份榮譽。

    獲獎之後,戴大力和沈聰聯袂找到武牧,想把「盛世獎」的獎金重新捐贈給「牧海基金」。

    武牧深思熟慮,最終還是拒絕了這兩筆捐款。這就跟「子路買奴隸」的道理一樣,戴家和沈家不缺這點銀元,想把獎金捐獻出來,那麼其他人要不要捐?

    如果跟風捐了,那這個獎勵就沒有任何意義;如果不捐,又顯得自己實在是小家子氣。

    武牧當面拒絕了戴大力和沈聰的捐贈,「牧海基金」隔天就收到了戴夫人和沈夫人的捐款,兩個女人每人捐款一萬個銀元,足足是「盛世獎」獎金額的十倍。

    戴夫人和沈夫人同時表示,這種捐款以後將會成為常態,也就是說,每隔一段時間,戴夫人和沈夫人就會來捐助一筆資金,支持「牧海基金」的正常運營。

    這個就沒法推辭,畢竟這是兩位夫人的捐贈,和「盛世獎」起碼沒有了名義上的關聯。

    在武牧的授意下,武方孔接受了這兩筆捐款;武牧心知肚明,這個常態捐款,就是戴大力和沈聰對武牧少占股份的補償。

    再隔天,「牧海基金」收到了更多的捐款,幾乎盛世治下大大小小的家族,都送來了自家的捐款,數額大小不等,從數百個銀元到上萬銀元都有,總數超過了10萬銀元。

    這次連武牧都不敢收了,泥煤的,這樣搞下去成了什麼?這跟官員過壽收份子有什麼區別?

    但是各個家族的善意又不能拒絕,這種事情,都是互相攀比的,你家的收了,那麼我家的也要收,不收那就是即將邊緣化的信號,這可大大不妙!

    這種情況就讓武牧開始頭疼,直到某天小昭出了個主意,這才解了武牧的燃眉之急。

    小昭的主意很簡單,既然大戶世家想捐款,而「牧海基金」又不想收,那為什麼不再成立一個基金呢?

    武牧恍然大悟,對啊,「牧海基金」是一個偏向風險投資的基金,注定不能依靠捐款生存;那麼為什麼不成立一個就靠捐款生存的基金呢?

    武牧至今仍記得後世的「紅會風波」,作為一個草根,武牧當時只能打醬油,最多在網上發發牢騷,卻無法起到任何實際作用。

    現在就不一樣,這是一個新世界,可以按照武牧的意志進行改變的世界!

    前世武牧因為聲音太小,就只能隨波逐流;如果到了新世界,還不能在這個世界上留下自己的烙印,那武牧就直接去跳河好了。

    既然想做那就去做,武牧就開始籌備新基金的成立。

    首先要確定掌門人,小昭再次給出建議,人選只能有兩個:一個是陳江雲、另一個就是柳小小。

    這種能夠狂刷聲望的好事,自然不能留給別人!

    陳江雲擔任了「軍人家屬互助中心」的負責人,每天和一幫大戶人家的夫人們樂在其中,就不想再擔任其他職務;基金會的掌門人最終就落到了柳小小肩上。

    柳小小目前在「軍人家屬互助中心」幫忙,因為不是負責人,工作起來倒也算是得心應手。

    現在要獨當一面作為新基金的掌門人,柳小小就頗有點遲疑,這跟幫忙不一樣,幫忙是別人讓做什麼工作就做什麼工作,作為掌門人則是要給別人分配工作。

    武牧就詳細解釋基金會的作用,不過就是花錢而已,但是要花的清楚,花的明白,不能花的稀里糊塗!

    花錢這種事情,是個女人都喜歡;武牧解釋清楚,柳小小就不再遲疑,只要能夠幫到武牧,柳小小還是願意拋頭露面的。

    既然是盛世的基金,那就肯定不能用再用「紅會」這種舶來品名字,總要取個古色古香的東方名字才好,武牧冥思苦想,實在想不出中國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的慈善組織。

    柳小小知道了武牧的煩惱之後,就幫武牧科普,中國並不是沒有慈善組織,而是中國人低調內斂的為人處世方針,不可能做了好事還要主動大肆宣傳,那樣就成了「邀名」之舉,這樣的行為是會遭人恥笑的!

    早在春秋時期,就出現過范蠡這樣的大慈善家,《史記》稱他「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與貧交疏昆弟」。是說十九年間三次獲得千金之富,但三次把這些錢財接濟他周圍的窮朋友與困難兄弟。史上稱讚他是一位「富好行其德」的大善人、大慈善家。

    這種樂善好施的行為還是很受人稱讚的,中國歷史上不僅僅有慈善家,而且政府會出面組織慈善機構,當災害發生時對貧民進行救濟。

    春秋戰國時期,在救災減害方面,有平糴(平糴制,是諸侯國將豐年與災年各分成大、中、小三等,豐年由官府買入糧食,災年則由官府賣出糧食)和通糴制。在恤老慈幼方面,不獨使特殊群體如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還對年長的老者格外關注,對慈幼事業也十分重視。春秋戰國之際,古代中國對老人的養恤措施,經歷夏、商、周數百年的發展已至為完備,且形成制。

    兩漢時期,政府開始大規模興建常平倉,以備災荒賑恤之用。

    魏晉南北朝時期在災荒救濟方面,設置了義倉;在醫療救濟方面,南北朝時期出現了專門收容貧病者的慈善機構──六疾館;在養老恤孤方面,在建康專門設立了贍恤孤老的機構──獨孤園。

    隋唐時期,不僅僅大力發展義倉,而且在寺院內建立有固定場所的慈善機構──悲田養病坊。中後唐時期,民間社會的慈善活動還突破了地緣和血緣的限制,救濟範圍有了新的擴大。「義渡」、「義井」、「義漿」等紛紛出現。

    等到了兩宋年間,不僅常平倉和義倉得到發展,而且出現了特意為嬰兒服務的慈善機構「慈幼局」。

    自宋明以來,佛教、道教的勸善書在江南地區的民間社會非常盛行。善書的廣泛流行以及社會各階層的回應,以致善堂林立,善會風行。明清期間比較著名的善堂、善會主要有普濟堂、同善會、放生會、惜字會、救生局、義渡局、清節堂、喪葬善會……

    柳小小如數家珍,武牧就聽得直了眼,這,這為什麼官方不宣傳?弘揚善事這難道不是美德嗎?

    這樣的問題,柳小小就沒有答案,和武牧同樣腹黑的小昭也沒有答案。

    也沒關係,道之所在,雖千萬人而吾往矣!

    武牧最終把要成立的慈善組織定名為「義善堂」,就把「義善堂」作為盛世版本的「紅會」!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