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龍興華夏

正文 第一百九十六章 以「孝」破題 文 / 銀刀駙馬

    此外,宮廷內還有一個嚴格的規矩,據說是祖制,就是「食不過三」,即「吃菜不許過三匙」,不能再舀第三匙。◎◎因為舀第三匙的菜,準是平時喜歡吃的,若讓外人知道後,也許有人會在這個菜上面打主意實施暗害。「食不過三」即意指謹慎小心,切勿貪食,免遭毒害。試想哪一朝哪一代宮內沒有暴死的呢?

    雖然慈安和慈禧只吃了兩個香團,但慈禧接下來的命令,是「收著」而不是「賞給大夥兒嘗嘗」,就非常說明問題了。

    慈禧太后對香團是否好吃未予置評,而是對林義哲溫言道:「你有這份孝心,很是難得。須知你出洋這些日子,彈劾你的奏章如雪片一般,有一條便是『父母在,不遠遊』,暗指你不孝,說你出洋日久,定是忘了孝道之本,如今你回來了,我看這物議也就可以平息了。」

    「回皇太后,孝為百事之本,臣雖身在異邦,時刻不忘宣我中華孝道。且泰西諸國,亦講求孝道,與我中華一般無二。彼等無識酸腐,不明查詳辨,妄發譏議,混淆是非,實是誤國病民。」林義哲聽到慈禧太后說到言官竟然如此彈劾自己,心下暗驚,趕忙回答道。

    「噢?西洋各邦亦講求孝道?」慈禧太后奇道。

    「回皇太后,正是如此。西洋諸國教導孩童,多為樸素無華之俗諺箴言。如英吉利國俗諺即云:『父母之愛,為諸德之基。』法蘭西國俗諺云:『父母之恩,水不能溺,火不能滅。』普魯士國俗諺云:『一父對於十子之至情,較諸十子對於一父之至情為深。』希臘國大哲蘇格拉底云:『為人子者乎,汝若不感父母之恩義。則將無人為汝之親友,蓋人皆知對於不孝父母之人盡其親切之誼,殊無益也。』等等,皆為勸孝向善之言,在西國深入人心,為家喻戶曉之言。其講求孝道若此,莫不與天朝暗合。臣在西國,常與其貴官名流暢談孝道,是以知之。」

    聽到林義哲的回答。慈禧太后先是非常驚訝,接著連連點頭,讚許不已。

    看到慈禧太后已然入彀,林義哲心下略略的鬆了一口氣。

    林義哲之所以指出了「孝」在西方國家也是大行其道,是因為現在他想要堵那些清流言官的嘴。能夠用來破題的最好題目,便是這個「孝」字!

    因為現在的大清朝,就是提倡以「孝」治天下!這個「孝」,當然不只是指狹義的「孝」,也是指廣義的「孝」。

    「孝」的原意是,本人用此心以待人,而人人受鼓勵用此心待人。而且又推而廣之及至各人際層次,則天下和諧。由於「孝」是人倫的開始,被認為是一個人培養對人盡禮盡仁的最初也是基本的起點。因此,古人也就有了「以孝治天下」的說法。這也是統治者推行「孝經」的原因。

    正因為如此。《呂氏春秋》才會稱「孝」是治天之下「妙術」。天子能做到孝又能以同理的心向其它人推展,則天下大治;庶民也是如此,能孝必能忠,忠於人事者必能盡責和知本份。把一切事做好,成人成己。

    何以「孝」能治天下?是因為古代中國是以血統關係為紐帶組成的宗法社會。像家庭、宗族(家族)這類的社會基本組織結構的穩定與否。關係到整個國家的統治秩序。如果宗族與家庭不穩定,隨之可能不利國家的穩定。宗族或家庭內部秩序混亂,爭鬥不已、分崩分析,也必會削弱統治者貫徹政令。這是由於國家徵收賦稅、徵召兵員,往往都要通過家族、家庭才能落實,如果家族、家庭皆混亂,則國家賴以存在的社會秩序就會失控。另一種更嚴重的情況,是家族與宗族成為叛逆者。在這種情況下,王朝的統治會受到顛覆。實際上,在不少歷史事件中,對立的兩個政治勢力,說到底是各地方勢力的利害關係結合,而這些歸屬不同陣營的地方支持勢力,往往又是當地本來勢如水火的對立家族或宗族村落。

    此外,政治實體的「國」既然與血緣結合體的「家」系密切,而且其社會結構又是以「家」為其基本的組成社會單位,因此在漢字中「國」、「家」兩字便常被渾然一體的用作一詞。所謂「國家」,真的是「國」中有「家」,「家」中也有某些「國」的政治特徵。如此一來家庭的綱常倫理,便是統治者實施統治的倫理基礎,且以法律條文的形式推行,廣義的「孝」也就與「忠」聯繫在一起。《孝經》對於「孝」的要求,不僅包括孝敬父母、長輩和尊崇祖先,還包括忠於民族和祖國。《孝經》對孝的要求即是「開宗明義」先說修德,借孔子之口說:「先王有至德要,以順天下」、「夫孝,德之本」,並說孝道要首先從天子自身做起,天子以身作則才是孝。還有《諫諍章》的微言大義,則說明以下對上之道,並非逆來順受,讓對方行不義於人世。它強調諫諍之必要與為子之態度。正因為「孝」之實踐,對人之自我成人和立身處世很重要,是自我價值的開展樞機,也是社會和諧的基本,而且又是種對己對人的價值期盼,所以中國歷朝統治者對「孝」都是大力提倡的。

    而林義哲要改變清朝統治階層對外國的偏見,便是以這「孝」來破題!

    「這些個無識書生著實可恨!上折子凡提及西國,張口閉口皆『蠻夷之邦』『鬼類』『禽獸』之語,令人厭憎。」慈禧太后有些氣惱的說道,「朝中大臣尚有受其蒙蔽而不覺者,更是可惱!西國既與天朝同崇孝道,何來蠻夷鬼類之說?」

    「皇太后所言極是,《呂氏春秋》云:『夫執一術而百善至、百邪去、天下從者,其惟孝也。』西洋諸國欲要求治,怎會捨此而不用?曾子云:『夫孝,置之而塞乎天地,溥之而橫乎四海,施諸後世而無朝夕。推而放諸東海而准,推而放諸西海而准,推而放諸南海而准,推而放諸北海而准。』西國君臣自我天朝得明其理,是以其國大治。」林義哲道,「此輩以讕言蒙蔽聖聽,阻礙天朝與泰西諸邦交好,不欲我皇太后皇上瞭解天下輿情,可謂別有用心。」

    同治皇帝聽到林義哲的講述,甚感新鮮,便插言道:「林鯤宇,你適才所言之西國俗諺,聽來淺顯平易,較聖賢之言,更為易懂。這西國勸孝之立,你還知道哪些?不妨說與朕聽聽。」

    「回皇上,西國此類俗諺頗多,其賢哲之言,為求生民易懂,亦用淺白之語。臣尚記得一些,且為皇上皇太后略述一二。」林義哲恭聲道,「如西國之舊約經書有言:『智慧之子,聽父母之教訓。』法蘭西俗諺云:『母親之愛,常在春天。』……」

    「……『母親之愛情是最上之愛情。』」

    「『對凡人最甜美之聲音,從母親、家庭及極樂世界聽到。』」

    「『子對於父母,應負最重大最永久之債,當恩所償之。』」

    「『不孝父母,而盡情於他人,無益也。』」

    「『母之心是兒女之極樂世界。』」

    「『大自然把一切安排得多麼美妙,嬰兒一闖入世界就發現有位母親隨時看顧於它。』」

    「『我們第一次感受和最早得到之愛,始於母親之心內。』」

    「『一個嬰兒起初在母親懷裡長大,但常常在她心裡。』」

    「『母之淚滴,洗滌子之不平。』」

    「『母之愛情,如天之愛情。』」

    「『母愛乃世上最偉大之勢力。』」

    「『世間沒有像父母對子女之那種友善及愛情。』」

    「『兒時之情景似夢般依稀,母愛之溫暖永遠難忘記;母親,我真想念您,恨不能夠歲月倒移!』」

    「『敬尊汝之父母,他們生養你,在幼年時溫柔地撫育你,青年時教導你,一直愛著你:尊敬,服從,愛他們,這將會使其靈魂充滿聖潔之喜樂,並將使諸天降福於你;在未來之日,汝之子亦會尊敬你,而使汝之生命充滿平安。』……」

    同治皇帝聽到林義哲娓娓而言,不由得訝異於他的記憶力超群,他剛想出言評價幾句,卻突然發現此時的阿魯特氏,聽到林義哲說著這些西方國家關於孝道的言論,臉上竟然現出了羞愧之色。

    同治皇帝哪裡知道,此時阿魯特氏的內心,已然被這些優美的詞句,掀起了滔天巨浪!

    在阿魯特氏聽來,林義哲所說的每一個字,每一個發音,都彷彿天籟之音,透進她的身體,透進她的腦海裡,透進她的內心深處,讓她如癡如狂,不能自已。

    此時的阿魯特氏,滿腦子裡浮現的,都是她剛入宮時,慈禧對自己的種種照顧和愛護,而二人後來發生的那些不愉快的事,全都煙消雲散。

    「林鯤宇,你須得將在西國經歷,就這孝道所見,寫一篇文章出來,以正視聽。」慈安太后說道。

    「臣領旨。」林義哲說道。

    ps:宗元在獄中遇見李白,忙問因何到此,李白說:造謠了,我說廬飛流直下三千尺,人家量了,根本沒那麼長。柳宗元說:唉,彼此彼此啊,我說千山鳥飛絕,有人舉報,說有一隻鳥還在呢。正感歎時,王之渙進來了,兩人相視一笑道:哈哈,一片孤城萬仞山!

    求收藏!求推薦!求!求點擊!求月票!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