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龍興華夏

龍騰世紀 第七十四章 勝利果實的背後 文 / 銀刀駙馬

    內森將債券爽快地雙手奉還,他決心趁著這個機會,用它們換取更大的利益,倫敦方面大為感動,因為內森本不必這麼早歸還債券。內森的行動收到了他意料中的效果。

    但內森知道,僅僅這些還不夠,他還需要更多更廣泛的支持。

    這才是他為什麼會出現在自己外孫的慶生宴會上的真正原因。

    普魯士王國,柏林,首相官邸。

    此時雖已值深夜,但奧托·馮·俾斯麥並未入睡,而是坐在桌旁,看著一封信。

    這封信,便是他的「私人銀行總管」佈雷施勞德剛剛寫來的。

    「……迫於整個歐洲金融緊縮的壓力,執掌整個家族大權的羅特希爾德男爵一直堅持對之前的協定進行修改和調整。考慮到現在的局勢,想要取消和修改交易無可厚非,不過我相信我上個月已經成功地說服羅特希爾德男爵,使他相信這樣的舉動和他家族的榮譽並不相配,並且和我達成了相關的協議……」

    「羅特希爾德家族的提案非常值得接受,考慮到現在的環境影響下未來金融局勢的發展,我認為必須傾國家之力向羅特希爾德家族提供援助,這一點關係國家的信譽,對於王國的財政狀況至關重要;而且目前商討中的兌換貸款交易很顯然會讓他們蒙受巨大損失,從而讓我們與羅特希爾德家族之間的關係更加緊張。如果我們強令他們的企業一絲不苟地遵守商定的日期履行合約,不管他們現在處於什麼樣的不利地位,到時他們就可以在任何市場上以任何價格拋售新的公債,這對於我們國家的公共信譽會是一個很大的打擊。我們以前的經驗足以證明,一旦與羅特希爾德家族化友為敵,結果不堪設想,財政計劃化為泡影,經濟方案沒有可靠的人幫助實施,就像我們現在不幸地在交易所裡發現的那樣,無能為力,一事無成。」

    看到這裡,俾斯麥皺起了眉頭,臉色一時間變得異常陰沉。

    他的思緒,瞬間飛到了戰火紛飛的戰場……

    那是1866年7月3日的黎明時分,普魯士和奧地利之間的戰爭正在激烈的進行著。在波希米亞薩多瓦村的科尼格雷茨要塞,一支35000人的部隊正靜靜地穿過雨幕快速向前挺進。一張張年輕而稜角分明的面孔充滿了緊張、興奮和期待。這些普魯士易北軍團的小伙子們知道,他們將要攻擊的是人數達20萬的奧地利-薩克森聯軍。敵眾我寡之下,他們能指望的只有同時從另一路發起攻擊的、由腓特烈·查爾斯親王統帥的85000人的普魯士第一軍團。本來按照普軍總參謀長老毛奇將軍的戰略部署,同時參與攻擊的還應該有普魯士王儲威廉親率的第二軍團的10萬大軍,卻因為該軍團部隊駐地超過了電報信號的接收範圍,無法及時收到命令而未實施機動。

    由於過分匆忙,普軍的易北軍團沒有充分地擴展其攻擊線,而且其火力跨過了第一軍團的攻擊道路,局面一度非常混亂。在奧軍猛烈的反衝擊和密集炮火的打擊下,到上午11時,普軍的進攻被阻止,且預備隊也投入了本已高度密集的正面攻擊。假如奧軍在此時堅決地發動一次騎兵衝擊,普軍也許將被逐出戰場。但是過分謹慎的奧軍統帥貝納德克元帥卻讓騎兵按兵不動。雙方在混亂的戰場上僵持著。

    就在普軍即將戰敗的危急關頭,一直與毛奇在一起的俾斯麥突然發現:在戰場東面幾公里外,有一行類似樹木一樣的東西在移動!

    毛奇拿起望遠鏡觀察片刻,然後對身邊御駕親征的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興奮地說道:「陛下!您不但贏得了這場戰役,而且也贏得了戰爭!」

    原來就在普魯士易北軍團和第一軍團陷入與奧軍苦戰的同時,一名傳令兵奔馳了30多公里,給威廉王儲送去了國王的強制性命令,第二軍團隨即開始向北運動,這就是俾斯麥看見的「移動的樹木」!

    下午2時30分,第二軍團向奧軍北面的防區實施攻擊。奧軍防線開始瓦解了。貝納德克元帥於下午3時下令全線撤退。但是普軍的攻勢非常猛烈,奧軍第一軍只能發動騎兵反攻,以支持炮兵及掩護友鄰部隊撤退。這次行動在20分鐘之內就傷亡了1萬人,奧軍第一軍幾乎被打殘。可是奧軍的這次反攻爭取了時間,奧軍主力近18萬人在被完全合圍之前從夾縫中成功撤出。這便是著名的薩多瓦會戰。

    薩多瓦會戰中,普魯士方面取得了決定性勝利。10天後,普軍逼近奧地利首都維也納,攻佔了距離維也納僅僅6公里的佛羅斯洛夫要塞,拿下維也納、征服奧地利已指日可待。

    這時,一件在外人眼裡十分奇怪的事情發生了,即將獲勝的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首相俾斯麥和總參謀長毛奇將軍此刻突然吵得不可開交。國王威廉一世力主直搗已近在咫尺的奧地利首都維也納,毛奇從一個軍人的角度,當然也希望抓住這一難得的機遇,一舉拿下已是孤城的維也納。但是,首相俾斯麥卻努力「向沸騰的葡萄酒中注水」,堅決要求放棄攻打維也納,趁著軍事上的有利地位,與奧地利盡快簽署停戰條約,只要達到將奧地利排除出德意志大家庭的目的就算大功告成。當國王一直不肯讓步時,俾斯麥竟然急得流下了熱淚,竟然以辭去普魯士首相的職位相要挾,甚至打算從四層樓上跳下去!

    這場著名的爭吵一直持續到深夜,最後威廉國王終於十分痛苦地答應放棄進攻,但卻要求把當時的情形記錄下來存放在國家檔案館中,「以證明他當時是多麼無奈和委曲求全」!

    後來,普魯士果然與奧地利簽下了既不割地又不賠款的「城下之盟」,奧地利從此退出了德意志邦聯。

    但是,俾斯麥為什麼要在戰局極為有利的情況下,放棄攻打維也納以擴大戰果的機會,成了一個不解的謎團。

    對於俾斯麥不惜以辭職和跳樓相威脅,忤逆聖意也要堅決阻止兵臨城下的普軍進軍維也納,很多學者給出了這樣的答案:首先,出於歐洲勢力均衡的戰略考慮,其它列強是不會坐視普魯士徹底擊敗奧地利而崛起為中歐強國的。如果普軍執意攻佔維也納的話,勢必會引起其它列強的武力干涉,那樣一來普魯士崛起、統一德意志的進程可能中斷;學者們認為,俾斯麥擔心戰爭一旦拖延,將引起法國的干涉,或者在被擊潰的奧地利境內發生革命,從而使普魯士統一德國的計劃毀於一旦,認為,如果過分地傷害奧地利人的感情,迫使他們孤注一擲,甚至鋌而走險,那麼,在未來必將來臨的普法戰爭中,將不能爭得奧地利的中立,對普魯士很為不利。其次,雖然薩多瓦會戰普軍獲得了決定性勝利,卻並未殲滅奧軍主力,奧軍18萬大軍成功突圍全力退守拱衛京師,急切之下普軍強攻維也納未必能佔到什麼便宜。作為一位傑出的戰略家,俾斯麥的目光更為長遠。因而他力排眾議,主張立即同奧地利締結和約云云。

    可真相究竟是不是這樣的呢?

    事實上,俾斯麥當時之所以那麼做,是另有原因的!

    而這個原因,只有他本人和幾個熟悉普魯士內情的人知道!

    真正的原因是,當普奧戰爭打到第7周的時候,兵臨維也納城下的俾斯麥已接近其金融動員能力的極限,他已經無力將戰爭繼續下去了!

    戰爭,實際上打的是錢糧!

    在這場戰爭開始的頭三個星期裡,俾斯麥對後續戰爭經費的憂慮超過了對戰局的關注,戰爭的開銷明顯超出了他的預測,再沒有後續資金的跟進,俾斯麥的大軍可能只能再支持兩個月左右。屆時如果戰爭仍然沒有結束,俾斯麥必將陷於議會狂轟濫炸的痛斥和歐洲列強幸災樂禍的嘲笑兩面夾擊之下。毫不誇張地說,俾斯麥這個名字將成為歐洲的笑柄,他本人也將從此退出歷史舞台。

    之前的普丹戰爭已經使普魯士財力大傷,多年的財政盈餘隨著戰火灰飛煙滅,那一次,戰爭對於財富的驚人吞噬能力讓俾斯麥有了最直接的感受。

    從1864年到1866年,俾斯麥在拚命做兩件事情:盡最大努力為普魯士搞到每一分錢用於戰爭準備,同時竭盡全力阻止奧地利在歐洲金融市場籌到戰爭經費。俾斯麥的戰略是在金融方面將對手逼上絕境,在戰爭威脅之下,拖垮奧地利的國力。奧地利的財政情況的確比普魯士更糟,常年疲於鎮壓巴爾幹和其他地區的民族主義騷亂,使之早已財源枯竭,瀕臨破產。雙方誰也不願意公開表現金融窘境,都在幕後秘密籌措資金,準備大打出手。

    ————分割線————

    二更到!求收藏!求推薦!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