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美文名著 > 翻天

正文 第144章 領悟大湮滅拳 文 / 聖騎士的傳說

    僅僅金丹期境界就能達到如此實力嗎,任逍遙不敢相信自己的大地劍訣如此霸道,竟然與一般的法相中期修士也有一拼。不敢想像,如果大地劍訣真的突破到法相期境界,毫無疑問,甚至可以力壓龍炎劍訣和天雷劍訣一頭。

    當時龍炎劍訣和天雷劍訣在這一境界時,最多只是略略勝過法相期初期的實力。而這大地劍訣倒好,比這兩個劍訣還要強猛。不過,任逍遙也知道,正因為如此,要把大地劍訣突破到法相期境界,只怕會更加困難。

    任逍遙正要收掉頭上頂著的大輪盤,突然懸掛在空中的那七十二個小空間,竟然同時一閃,一片光華出現,瞬間打在土黃色輪盤上。沒有任何生息的,這鎮獄封魔劍就被轟散,黃色輪盤一下子湮滅了,似乎從來沒有出現過。

    任逍遙一陣愕然,這個空間內竟然不允許這種強烈波動的靈氣存在。仔細揣摩了一番,幡然醒悟,那看似雜亂無章的小空間,其實是按照玄奧奇異的規程排列的,能夠衍生出毀滅的力量,一但這個空間中出現大的靈氣波動,就會立即把其湮滅掉。

    再試驗一次。任逍遙手指一彈,一把真力期品階的垃圾飛劍飛上天空,頓時那些小空間再次微微一閃,飛劍瞬間無影無蹤,顯然也是被毀滅消失了。

    這股力量真的太奇特了,竟然能直接打的任何物質,湮滅無形。這種力量,是何等的厲害。

    凝望著這些星辰似的小空間,任逍遙若有所思。也許,永恆之塔真的鎮壓著一頭上古魔頭。而且,除了永恆之塔下的土靈根用來鎮壓巨魔外,還有七十二個領域期修士臨死前,用畢生神通創造的小空間,組成一種湮滅力量的陣法,來鎮壓著上古魔頭。

    其實,除了這個七十二個小空間外,還有不少更小的空間,不過這些更小的空間,只是如眾星拱月般作為輔助而已。

    只是這樣想著,任逍遙又回到修煉大地劍訣的狀態中去,現在他還剩下大地劍訣的遁法沒有修煉。

    地藏遁法,同樣是土遁,但與五行遁中的土遁功法相比,一個是天,一個是地,相差何止千萬里。

    所謂上天容易,入地難。任逍遙能夠參悟出遁天雲,但深入魔澗時,用的還是最基礎的五行遁法的土遁,這就是明顯的佐證。

    地藏遁法,比之土遁要快速萬倍。把土遁比作蝸牛爬行的話,地藏遁法就是大鵬展翅,一飛萬里。

    不僅如此,地藏遁法還能夠深入地下萬丈,就是最深處的魔淵,也能達到。

    如果任逍遙修煉成功地藏遁法,要進入浩瀚沙漠最著名的魔尖壁障底部最神秘的地方,就可以用這種遁法直接到達,而要從上空一點點推進,打進魔澗內部,幾乎沒有可能做到。

    另外,地藏遁法在遁地飛行時,還能與大地真正的融合在一起,真正做到遁者無形。就是領域期修士的神識也無法深入地下,更無法探測到與大地融會在一起的遁法。可見這項遁法神通對任逍遙來說太重要了,一旦修成,甚至是他目前為止能躲避領域期修士追殺的唯一神通了。

    因此,任逍遙雖然對永恆之塔內的神秘又有一絲瞭解,但還是是決定,不論怎樣都要把這個遁法神通學到手,再對永恆之塔進行深入探究。

    而這對地藏遁法的參悟修煉,任誰也沒有想到,任逍遙一修煉就足足潛心修煉了十年,才真正的把地藏遁法修煉到大成。

    地藏遁法,不僅是遁法這麼簡單。還要結合大地劍訣才能修煉圓滿。否則,不把大地劍訣不修煉到絕頂,在地底遁行時,又怎能承受大地之重。何談到深入地下遁行。

    任逍遙耗時十年,大半的時間就是參悟怎樣把遁法與大地劍訣真元的結合上。也由此,任逍遙又領悟出了大地劍訣的防禦法訣,大地之盾。

    原來,翻天覆地這個絕頂功法,不是沒有防禦功法,而是把防禦功法,深深的隱藏到這個地藏遁法中。

    大地劍訣真元經過極其玄奧的組合凝煉,形成的大地之盾,防禦力極其深厚,就是承接法相期修士高手的連續猛烈轟擊,恐怕都不會破裂。這個大地之盾,簡直就是一個終極防禦蛋殼。

    任逍遙剛剛練成這大地之盾,幾乎立馬就想找個領域期修士試一試,測試大地之盾是否能夠擋住領域期修士的全力一擊。當然,任逍遙很快熄滅了這個念頭。

    至此,任逍遙從開始踏進修真界,就開始修煉的翻天覆地劍法終於再邁進一步,但離小成境界還是差了一些。

    龍炎劍訣,修煉到法相中期境界、天雷劍訣,修煉到法相中期境界,大地劍訣修煉到金丹期圓滿境界,風影劍訣,修煉到金丹期圓滿境界。

    但從翻天覆地劍法修煉階段來看,任逍遙甚至連第一階段都沒有完成。此劍法,第一階段要求,四大劍訣全部進入法相期境界,凝煉出四個法相。

    任逍遙暗中搖頭道:「這種劍法在這個修真界中,幾乎不可能修煉圓滿。每一劍訣,都夠一般的修士修煉一生的,何況是四種劍訣。

    我如此大的機緣,奇遇,還只是修煉成兩個法相,另外兩個劍訣還停留在金丹期境界。可以說,至今劍法的第一階段都沒有完成。修煉成翻天劍法和覆地劍法,完成第二階段,又不知道是什麼時候了。

    現在,我成就最高的反而是聖修功法,但這聖修功法是得到一絲仙氣,一蹴而就的,如今到了瓶頸,對怎麼突破這個瓶頸,反而沒有頭緒。聖修和仙修,都進入了瓶頸。必須另闢蹊徑,才能有所突破。

    至於從大盜楊神獲得的七情大手印,只是能修煉到法相期的功法,已經不需要浪費時間修煉。以後還是把這個功法送給唐三更修煉吧,也為他增加一項保命的神通。

    現在,我還有暗香迷神功需要修煉。再用幾年時間,把這項神通也修煉到大成吧。」

    任逍遙心神逐漸沉凝下去,開始修煉暗香迷神功。眨眼間八年過去,終於把這項神通修煉成功。

    這項神通對法相期以下的修士都能產生巨大的昏迷眩暈作用,中的暗香迷神功的時間越長,昏迷的時間就越長。這樣神通,在出其不意時,甚至連法相期修士也能迷倒,而且極難把體內的暗香迷神的真元消除。

    因此,這項神通雖然不能直接殺敵,卻是非常實用的一項神通。任逍遙自然要把這項神通修煉成功。

    把暗香迷神功修煉到大成後,任逍遙終於心無所掛,把所有精神力,都集中在這個永恆之塔內的空間上。

    當任逍遙再次凝望著那熠熠閃光的小的空間,姿勢也從開始的那一剎那間,靜止不動。

    一年過去了、三年過去了、十年過去了、二十年過去了、六十年過去了,七十年過去了,七十年過去了。

    就在七十年的最後一天,任逍遙終於長長的噓了一口氣。這七十年,沒有修煉任何功法,他的修為沒有任何長進。但他還是一臉的輕鬆,眼睛中似乎閃爍著一種智慧的火化。

    修為沒有一絲增長,卻找到了一條路,通往領域期境界的大道。

    大湮滅拳!

    這種聖修拳術,任逍遙用了七十八年的時間,終於從永恆之塔內的那些玄奧小空間的暗示中領悟出來。

    把人體看作整個空間,人體穴位,就如那玄奧的小空間,經脈就是連續各個穴位的通道,混沌之力經過在體內不斷的運轉變化,模擬出永恆之塔內小空間之間複雜神秘的聯繫,而當這混沌力量衝出體內,轟擊向敵人時,就已經演變成湮滅萬物的毀滅之力。

    這種毀滅之力,已經觸及到天地間極為玄奧的核心法則,是宇宙間極致的力量之一。比之天馬聖拳、遮天魔手的法則層次,要深數倍。

    修煉出的大湮滅拳,有絕大威力,萬物湮滅,到了極致,就是直接抹殺掉一個星辰,也是彈指間的事。當然,真要能摧毀星辰,那是仙人大能才能做到。

    領悟了大湮滅拳,任逍遙也終於摸到了領域期的門檻。不過,領悟歸領悟,要真正的修煉出大湮滅拳,那還需要漫長的過程。

    最主要的就是解決混沌之力。任逍遙的真罡力不是混沌之力,而是經過修煉,內力化成的純淨精純之力。只有領域期的修士,才能直接從空間中感受吸納到那沒有任何歸屬的混沌之力,也可以把真罡力和真元力轉變為混沌之力。

    大湮滅拳實際上,只有領域期境界或聖意境界的修士才能使用出來,所以說等任逍遙修煉成了大湮滅拳,也就真正踏進了領域期境界。

    因此,任逍遙首先要感悟到什麼是混沌之力,然後才能把真罡力或真元力轉變為混沌之力。

    在永恆之塔內連靈氣都沒有,又怎能談到嘗試去領悟混沌之力,只有出了永恆之塔去外界高空的風暴中心,才能接觸到這種本源的力量。

    一百年了,整整修煉了一百年。不論是任逍遙還是蘇清溪、南宮婉約,以及龍龍、獸獸,都是如此。

    這一百年,他們都是服用靈丹和吸納靈石修煉,這種修煉方式,甚至比外界修煉三百年也有過之無不及,修煉得成果也大許多。

    蘇清溪修煉到了法相中期境界,凝聚出的冰火雷雲,更加闊大,降下的火魄冰雷威力也再進一步,厲害非常。

    南宮婉約把鳳意神凰拳修煉到了真罡力大成境界,而且在這個境界上,足足停滯了三十年,雖然沒有突破到金身境界,但其真罡力渾厚到了極點,為以後打下了無比堅定的基礎。

    龍龍天賦極高,繼毒龍珠之後,順利修煉出了青龍珠,已經是七階的頂尖妖獸,也是唯一擁有兩顆龍珠的龍。真正的實力,就是八階實力的巨龍,也不一定是它的對手。

    獸獸也修煉到了六階頂尖妖獸水平,領悟到了靈狐九變的金鵬變。變成金鵬時,雙翅展開,足有三十多丈,利爪如厲芒閃閃,相當於一對不堅不催的法寶,就是一塊磐石,也能立即抓得粉碎。

    此外,大翅金鵬對風的領悟上面幾乎無出既右,不僅能翅膀一扇,能行萬里,還能口吐團團風暴,攻擊敵人。實力也堪比七階妖獸,甚至與龍龍都有的一拼。

    不過,獸獸比龍龍的修煉天賦要差上一點,修煉到這個階段,遇到了進入七階妖獸境界的瓶頸。

    雖然任逍遙擁有獸王王氣,對他們突破瓶頸很有幫助。但任逍遙並沒有輕易的把獸王王氣交給獸獸。因為要突破境界,大部分還是要靠自己的努力,獸獸還需要經歷一些事情,磨練一番,再服用獸王王氣才能起到關鍵的作用,一舉成功。

    永恆之塔內百年的潛心修煉,在外面的世界,時間才僅僅過去了一百天。永恆之塔不愧是永恆之塔。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