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夜很平靜,一點風吹草動都沒有。雖然在谷中到了晚上,尤其是後半夜的時候的確很冷,但我們還是睡得很死,這麼多天都沒有好好地休息過,這一覺睡得可謂是天昏地暗。
醒來的時候,大概已經是第二天的中午了,我鑽出帳篷,伸了個懶腰,環顧了下四周,大多數人都已經起來了,正在各自忙著手中的事兒。我正準備回帳篷裡收拾下行裝,就看見張佩莘伸著懶腰晃晃悠悠的走了過來。
出於禮貌,我張口問了問張佩莘:「昨晚休息的怎麼樣?」
張佩莘點了點頭:「還可以,就是這地方有點陰森森的冷。」
和張佩莘閒聊了會兒,不多時,眾人便出發了。
路上閒來無事,眾人便有一搭沒一搭的聊起了這次我們所要去的目的地——八連古城。
而談到八連古城,就不得不牽扯到渤海國。說起渤海國的歷史,在隊伍之中,恐怕沒有人能比張教授更加瞭解了。據我所知,張教授這麼多年都在研究渤海國的歷史,也不知道這渤海國究竟對張教授有著怎樣的吸引力。
雖然我個人也對渤海國有所瞭解,但跟張教授比起來,不過是皮毛而已。
張教授見我們對渤海國有些興趣,便不厭其煩的給我們講起了渤海國的歷史。
渤海國建國於唐朝時期,大唐盛世的輝煌畫卷在九州大地上徐徐展開的時候,白山黑水之間也放射出一道炫麗的光彩。長白山土著民族的領袖大祚榮,集合當地的靺鞨人、高句麗人和漢人,勵精圖治,創建海東勝國,被大唐皇帝敕封為渤海郡國。渤海國傳世十五代,歷經二百餘年,鼎盛時期擁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一百四十餘縣,南接新羅,北控庫葉,東臨大海,西連冠漫,人口三百餘萬,地域五千餘里,是大唐本土以外最強盛最繁榮的藩郡國。其都城上京龍泉府,是僅次大唐都城長安城的亞洲第二大都市。
渤海國國力強盛,紅極一時。
渤海國初名「振」,為大祚榮習其父的大唐封爵「震國公」。而關於「震」的含義說法不一,比較通行的看法是認為取自周易震卦卦名,有人分析粟末靺鞨自隋朝就受到儒家文化影響很深,大祚榮更是熟知漢文經史,因此以地處東方而以震為國號。朝鮮學者樸時亨先生所著渤海史則認為「震」是威震四方之意,但武則天封「震國公」用威震四方之意幾乎不可能。也有學者指出應該與乞四比羽被唐朝封為許國公一起考慮,並認為從音韻學上來說,「許」「震」可能為「靺鞨」的別稱「肅慎」的諧音。
「渤海國」名則來自於唐朝的「渤海郡王」封號。以「渤海」為封號,有人認為「渤海」是「靺鞨」的音近變音。
渤海是以粟末靺鞨為主體兼有靺鞨各部,並有高句麗、漢族、突厥、契丹、室韋等民族在內的多民族政權。粟末靺鞨部本是公元7世紀東北地區古代民族靺鞨族最南方的一個強大部落集團,因生活於粟末江流域因之得名粟末靺鞨。「靺鞨」二字是古代通假用法本字應作靺羯,實自漢魏史書中「勿吉」音轉而來。
渤海國的建立,是粟末靺鞨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高句麗和唐朝對粟末靺鞨的影響與民族壓迫,起了加速其建立的作用。
震國建立後不久,唐中宗復位,派恃御史張行岌招慰大祚榮,大祚榮即遣子入侍,臣屬於唐。唐睿宗李旦即位後,於公元713年遣郎將崔忻攝鴻滬卿往祚榮所處,拜其為左驍衛大將軍、渤海郡王,並且以其所統為忽汗州,加授忽汗州都督。大祚榮隨即去靺鞨號,同時以「渤海郡王」的「渤海」取代「震」為國號。從此,渤海作為國號和族稱,見於史書。
渤海國是一個具有二重性的政權,它既是粟末靺鞨為主聯合少量高句麗等遺民建立的一個邊疆少數民族王國政權,同時又是附庸於唐王朝的一個名義上羈縻州。每世渤海王的更迭,雖皆由大氏父死子繼或兄終弟及的方式,但均需得到唐王朝的認可,接到冊封後才算合法,否則只能稱「權知國務」、「知國務」;其二,唐王朝在冊封新繼立國王的同時,必任命其為忽汗州都督府都督,即繼立者要同時接受唐王朝地方官的任命;其三,渤海國有向唐朝貢的義務,史載渤海向唐朝貢凡140餘次,朝後梁、後唐10次。
經過大祚榮開創,大武藝「斥大土宇」和大仁秀「開大境宇」,渤海有一個連成一片的廣大區域。疆域東臨日本海;西至吉林省乾安、長嶺和雙遼縣一帶與契丹相接;南至朝鮮德源附近的龍興江,北邊西起今黑龍江省依蘭縣境,東向約沿七星河或撓力河越烏蘇里江,再順比金河至日本海;西南約東起朝鮮孟山附近,越大同江後在價川附近再過清川江,在義州北越鴨綠江,過遼寧省丹東市北,再經撫順市與新賓滿族自治縣間、開原縣與昌圖縣間,達於雙遼縣境。渤海王城,也是忽汗州都督府府治所在,初在敖東城,後幾線遷徙,在第五世王大華嶼時遷還上京忽汗城,此後未再變動。渤海人以辛勤勞動,發展和創造了繁榮的經濟與光輝燦爛的文化,對古代東北地區的開拓和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經張教授這麼一說,我們還真明白了不少,沒想到這渤海郡國竟然有如此來頭。
雖然在六頂山古墓中,張教授已經向我說了不少關於渤海國的歷史,但當時是在古墓之中,我也沒仔細去聽,基本上是左耳朵聽右耳朵冒,這次仔細聽了張教授的講解後,我才知道,渤海國並不是我想像中的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國。看來有些時候,多多瞭解一下歷史也是有好處的,尤其,是對於我們這些常年倒斗的盜墓賊來說,瞭解一下這些歷史的確是對我們有很大的幫助。
要麼我們去倒鬥,倒了半天也不知道這古墓究竟是什麼朝代的,墓主人在古代是個什麼身份。這要是傳出去,估計我們也沒臉再說自己是倒斗的了。
「那我們現在要找的這個古城,是怎麼回事?」旁邊,一個留一手手下下的夥計忍不住問道。
張教授想了想,很快又和我們說了下關於這古城的歷史。
據說,我們這次要找的這座地下古城,八連古城是當年渤海國第三代王,文王大欽茂所建。八連城是唐渤海國文王的東京龍原府治所,公元785年至794年,八連城曾一度是渤海國的都城,號稱亞洲第二大城。
說到這,我就有些奇怪了,忍不住打斷了張教授:「既然曾經是渤海國的都城,那現在這座城怎麼會在地下?」
張教授也是連連搖頭:「據傳說,在渤海國文王在位之時,八連城曾經經歷了一場浩劫,所有的人全都死在了城裡,之後,一夜之間,這座巨大輝煌的城市便消失了。」
聽張教授這麼說,我更是覺得這事情有些匪夷所思了:「浩劫?什麼浩劫?」
「不知道。」張教授攤了攤手。
我這次算是完全發現了,自從我進了六頂山古墓,似乎一切都與渤海國有聯繫,而且,是都與渤海國的一個人有聯繫——第三代王,文王大欽茂!
不說別的,就單說六頂山古墓,墓主人是渤海國的貞惠公主,便是文王大欽茂的二女兒。
而龍頭山上的那七個疑塚,也是渤海國所留,雖然暫時不知道是不是也跟大欽茂所留,但我想即使不是大欽茂所留,也跟他脫不了關係。
似乎,只要是關於二十年前失蹤事件的地點,都與渤海國有關。而這次,林保國要找的地下八連古城也曾是渤海國的都城。我本能的就感覺應該會與失蹤事件有所關聯。
雖然只是感覺,但龍百川也和我想的一樣,進入古城仔細查查,還沒準真能找到關於渤海國的一些秘密,而這些秘密很可能就能幫我們揭開失蹤事件的真相。
算算天數,我們進入死亡之谷已經是第四天了,雖然不知道死亡之谷究竟有多大,不過想來也應該快進入山谷的深處了。
據當地村民告訴我們的一條關於古城入口的傳言:當迷霧散開,神鵲將飛過天際,紅果被神鵲食走之時,古城的大門便會打開。
這幾句話,說是關於古城入口的。大概從字面上,分析的話,後三句我暫時不知道什麼意思,不過第一句倒是有些明白。迷霧,指的就應該是這死亡之谷中濃厚的瘴氣了吧?
可瘴氣怎麼會散開?我們進入死亡之谷四天的時間,這瘴氣根本就沒有消散的跡象,雖然經過幾天的觀察,發現這些瘴氣對人體沒有什麼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