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大官人

正文 第五八一章 英國公 文 / 三戒大師

    張輔是王賢在山西打過交道的張鯢的嫡親兄長,其父便是朱棣在靖難時的麾下第一大將河間王張玉靖難之役,朱棣起兵時,就是張玉率兵奪取北平九門,並在三日內控制北平全城,其後在極端敵強我弱的情況下,三破李景隆、耿炳文的百萬大軍,張玉都立下了頭功,一躍成為當世名將

    張輔當時已經成年,一直跟隨在父親身邊,這對父子兵參與了靖難前期的每次大戰。直到東昌之戰中,張玉為救身陷重圍、危在旦夕的朱棣,率軍闖入敵軍陣中,力竭戰死為止。東昌之戰後,朱棣數度大哭,為張玉舉行了隆重的喪禮,並親自為張玉寫悼文,還當著眾人的面脫下自己的衣服燒掉以示哀悼。登極後每每與老部下宴飲,朱棣還數次說自己最心痛的就是在座的沒有張玉。

    作為張玉的兒子,而且當日東昌之圍,張輔是跟其父一起衝入萬軍之中救駕的。張輔能在那種情況下捨身救駕,其忠誠自然比口頭說一萬句還要過硬,所以朱棣對張輔的信任,可以說超過了對世上任何一人。

    張玉戰死後,張輔便繼承了父親的職位,隨從朱棣轉戰南北,在靖難中立下赫赫戰功。隨從入南京後,被封為信安伯,食祿千石,給予世襲誥券,隨後又進封為新城侯,加祿米三百石。之後安南叛亂,張輔為副帥,輔佐成國公朱能率大軍討伐,孰料朱能到了廣西便病逝了,朱棣只能讓年輕的張輔掛帥出征,結果張輔大勝而歸,之後又兩度出征交趾,皆戰果輝煌,張輔也由此成就了不世威名,被封為世襲罔替英國公

    去年冬,張輔經過三年的艱苦作戰,終於將數降數叛的陳季擴及其妻子兒女抓住,綁送京師。平息了安南賊亂。並依照國家制度,將賊人所奪取的占城國的土地,分設升、華、思、義四州,增設衛所,授予投降者官職,便留下部隊駐守凱旋還朝。

    臘月裡張輔抵京時,皇帝曾親自出城迎接,又告拜太廟,以最高的禮節迎接自己的心腹愛將。之後張輔便得恩旨在家休養,皇上並未派他什麼差事,只是讓他不時伴駕、襄贊國政。朱棣對的張輔信任,是超過所有人的,他從來不反駁張輔說出的話,對張輔可謂言聽計從。但張輔卻愈發穩重沉默,很有『萬言萬當,不如一默,的意思,卻讓皇帝愈加器重,認為他是臣子中第一宣力可信之人

    世人無比羨慕張輔今日的榮寵風光,只有張輔自己知道,這份風光背後的凶險。他已經站在人臣的頂點,再不能更進一步,反而容易招來誹謗之言。雖然皇帝對他的信任無與倫比,但誰知道這位喜怒無常、深不可測的君王,下一刻會是什麼心情?

    因此伴駕以來他每日裡戰戰兢兢,唯恐有一句話說錯,每每回到家裡便累得動都不想動,簡直比在安南帶兵打仗還要辛苦。當然這話也只能在心裡想想,若讓旁人聽到了,只會覺著他矯情。

    不過好在他只要秉著一顆公心,不偏不倚的為皇帝襄贊軍政,也不會有什麼麻煩。然而聽說漢王遇刺,他知道麻煩來了……乍聽到這個消息,張輔的第一反應是難以置信,他十分瞭解漢王的武藝,那位人中呂布有萬夫不當之勇,一身武藝當世無人能敵,等閒幾十個壯漢無法近身。就算這些年天下太平,武藝鬆懈了,他身邊也還是高手護衛如雲呢

    漢王雖然平日托大了點,但張輔還是想像不出,誰能在重重護衛中行刺到漢王。再聯想到近日朝野關於漢王就藩青州的議論,讓張輔不得不打幾個問號……怎麼會這麼巧呢?莫非其中有什麼蹊蹺不成?難道漢王在演苦肉計不成?

    但這些疑問,張輔是絕對不會說出口的,因為他和朱高煦的感情非比尋常,他比漢王大五歲,兩人在洪武年間便跟隨朱棣遠征遼東漠北,在靖難中更是結下了深厚的袍澤之誼,朱高煦還曾經數次救過他的命,所謂過命的交情也不過如此。

    永樂初年那場儲位之爭,張輔和絕大多數武將一樣,自然都站在昔日袍澤朱高煦一方,只是他當時還年輕,有淇國公邱福、駙馬都尉王寧這些前輩在,還輪不著他個後輩來說話。而且以他沉默謹慎的性格,也不會在這種事情上出風頭。加之隨後他便三征交趾,把十年時間都耗在安南,卻也避開了朝中的明爭暗鬥。時至今日,他這個大明第一軍人,皇帝最信任的英國公,竟始終未曾表示過對哪位皇子的明確支持,這不得不說是個奇跡。

    可此次班師回朝,張輔便再也躲不開這個漩渦了,朱高煦對他的歸來喜出望外,覺著自己添了一位強援,他能幫著在皇帝面前說兩句話,比旁人說一萬句都管用。所以漢王三番五次的宴請張輔,還降尊紆貴,親自登門拜訪,雖然只是敘敘舊、拉拉家常,但張輔知道,漢王是在爭取自己的支持呢。

    然而今天的張輔已經不是十二年前的他的,十二年前他可以毫不猶豫的支持漢王,甚至為他衝鋒陷陣,但十二年後的今天,他卻很難表現出對漢王的支持。因為朱高熾已經當了十年的太子,雖然如今儲位飄搖,但他張輔作為永樂皇帝的領軍人物,豈能罔顧儲君,幫漢王一起覬覦神器?

    但哪怕他不公開支持漢王,只要和漢王像現在這樣過從甚密,那落在朝野百官的眼中,就是他和漢王交好,他英國公是漢王的人但讓他和漢王劃清界限、不相往來,他又實在無法忘恩負義。這位在戰場上指揮若定,決斷果敢的元帥,此刻左右為難起來。他感覺在京城的日子難捱,多半也是因為這個原因

    此次漢王遇刺,張輔乍一聽自然憤怒不已,但很快就產生了滿腹的疑問,但他很快就陷入矛盾中,待會兒面聖時,到底要不要將自己的疑問講給皇帝?但那樣就太對不起漢王了,可要是自己一味罔顧事實替漢王說話,豈不是辜負了皇上的信任?

    帶著滿腹心事,張輔來到了儀天殿前殿,大殿深深,帷幔層層,殿中即使是白天也需要點著數百盞無煙的油燈。空氣中還瀰漫著龍涎香的芬芳,那是從御座前的一對高兩尺半的紫金香爐中瀰漫出來的。

    香爐之後便是御座,御座此刻卻空空如也。身明黃圓領窄袖便袍,頭戴烏紗翼善冠的永樂皇帝,正在殿中煩躁的負手踱著步,那張本就黝黑的面膛,此刻更是陰沉的能滴出水來,顯然皇帝的心情糟糕到了極點。

    殿中侍立的宦官宮女唯恐被暴躁的皇帝遷怒,全都一點動靜不敢出,整個大殿就只有朱棣的來回踱步聲,氣氛十分瘆人。直到張輔的腳步聲響起,朱棣才站住腳,頭也不回道:「文弼,你來了。」這大明朝特許不經通傳便可上殿的只有兩人,一個是姚廣孝那個老和尚,另一個就是英國公張輔。這件事還不至於驚動老和尚,自然就只有皇帝讓人去請的英國公了。

    「是,陛下。」張輔點點頭,輕聲應道。

    「唉,」見了張輔,朱棣的心情才稍好些,不過眉頭依然緊鎖道:「快坐。」

    只要不是朝參,張輔在御前都是有座位的,雖然皇帝也會給一些七老八十的老臣設坐,但張輔今年才四十歲,又不像太子那樣腿有殘疾,卻依然被皇帝賜坐,這也是朱棣給他的殊榮。

    小太監搬來一個繡墩,張輔躬身謝過皇上,便端坐其上,等皇帝開口。

    朱棣也坐回了寶座上,對張輔道:「漢王遇刺的消息,你知道了?」

    「臣來時聽傳旨的公公提過。」張輔沉聲道:「不過皇上放心,漢王殿下是從刀山火海走出來的,豈會被小小刺客壞了性命?」

    「嗯」朱棣的臉色更平靜了些,他是皇帝不假,但也一個父親,聽到兒子遇襲昏迷,生死不知,滿懷的勾心鬥角都拋到一邊,心裡只剩下對兒子安危的擔心。然而當時伴駕的胡廣等人,竟然不問漢王的傷勢如何,卻旁敲側擊的講起什麼所謂的疑點來,讓心憂如焚的皇帝火冒三丈,強壓著火氣把胡廣幾個都攆了出去。

    這會兒見張輔一開口,是漢王的安危,皇帝的心情才好受點,道:「朕已經派了太醫迎出去,這會兒車駕應該已經回京城了。」

    「皇上,臣府中有位大夫,是臣從安南帶回來的,尤擅刀劍創傷,臣已經把他帶到宮外了……」張輔道。

    「你有心了,待會兒漢王到了,把他一併宣進來,說不定就能幫上忙。」朱棣道:「朕也把太子叫過來了,待會兒你幫朕看看,他到底是個什麼表情

    「怎麼?」張輔悚然道:「難道皇上懷疑……」

    「你多心了,太子最會假仁假義,這種事情他不敢做,也做不來。」朱棣有些輕蔑的哼一聲道:「朕是讓你看看,太子平素的溫厚友愛,到底是不是裝出來的」

    「是……」張輔這才應下,心下不禁有些黯然,原來天家父子相猜相忌若斯,真的不是傳言。

    唉,真想念在安南的日子啊……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