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田大著膽子說了織布作坊之事後,馬上得到不少鄉官的附和,這倒讓陳田大大鬆了口氣,看來也不止自己有這樣的問題啊。
說起蘇褔省的紡織手工業,就不得不提著名的江南三織造。江寧、蘇州、杭州三織造的歷史可以上朔到明代。
明代官府經營的絲織染業,督管此業的職官亦稱織造,明朝又直接以內官監督官局織造,稱織造太監。明在南京、蘇州、杭州三處設局織造宮廷應用的絲織品。
清初仍舊,順治五年,清廷改由戶部派員管理江南織造。十三年,仍歸內十三衙門(宦官機構)派人,每年更換。康熙二年,改由內務府派官久任。康熙時,織造有以密折報告各地情況的任務。雍正初曾繼續執行,雍正十三年廢。
明代織造按經營管理體制,可分朝廷官局和地方官局。朝廷官局包括:設在南京的內織染局,又名南局,隸工部,料造進宮各色絹布;設在北京的外織染局,即工部織染所,以染練絹布為主;另在南京設有神帛堂(隸司禮監)和留京供應機房,前者專造神帛,後者備不時織造。地方官局為分設在浙江、南直隸等八省直各府州的二十二處織染局,嘉靖七年後約為四省直十九處。各地方織染局歲造段匹(包括紵絲、羅、絹等)的原料為本府州民間交納的稅絲;經費多出自裡甲丁田稅銀。明代官局織造雖遍及各省,但其搜刮重心是江南地區。朝廷官局大半隻從事織品染練,而皇帝所用賞賜各項段匹,主要由蘇州、杭州等府地方織染局分別造解。歲造段匹雖有定額,但常在額造之外添派,且往往增造坐派遠較常額為大。明代又以太監督管織造。最初督造上供段匹,後發展為兼管地方織局的歲造。這些人憑借威權,搜劫不已,奸弊日滋。
織造主要建立在各地染織手工業者無償勞動的基礎之上,一般採取局織形式,集中生產。這些供役工匠通過匠籍制度強制征發而來,並以不同的勞役形式編入各地織染局。兩京織染局使用的工匠以住坐人匠為主;蘇、杭等府地方織染局則以存留匠為主,屬於輪班匠之類。有明一代官營織造迭經演變,蘇、杭織造曾因詔令停止織造而間行間止。
各織染局的生產經營方式也有過多次變化。變化內容主要圍繞局織、市買和領織三種形式交替實行。市買和領織通常是在局織產量不足或停頓的情況下,官局用以搜括歲解段匹的補充手段。
到明代後期。江南蘇、杭地區由於官局織造日趨衰落,私人手工機戶包攬領織的生產有較大發展,領織成為官府對民間絲織業進行控制和掠奪的主要方式。
滿清入關之後,清廷沿襲明制,設了江寧、杭州、蘇州三處織造署。因江寧織造多由皇帝親信的八旗人內務府大臣擔任,稱為「江寧織造部院」。其地位僅次於兩江總督。更受皇帝的信任,能直接向清政府提供江南地區的各種情報,所以權勢顯赫。在清朝,南京、蘇州、杭州地區的絲織業有著長期而優秀的傳統,當時僅江寧一處就擁有織機3萬多台,男女工人5萬左右。依靠絲織業為生的居民達20多萬人,年產值達白銀1200萬兩。
江寧織造在太平軍攻克南京之後毀於戰火,大量的紡織人口流亡蘇杭,而蘇杭地區本就是四大絲綢古都之一。可以說受困於洋布衝擊下的紡織人口不下七十萬,傳統的手工絲織業已經到了必須另尋出路的地步了。
若是在後世,手工的絲織品那時非常時尚而且昂貴的,但在這個時代,打破手工業傳統的卻是成本和數量。在蒸汽機和珍妮紡紗機出現後,歐洲靠著工業生產的力量,把紡織業帶入了全新的時代,機器代替手工極大的降低了生產成本,數量呈幾何級數上翻,而且zhi量有時候還優於手工紡織業,因此洋紗、洋布對蘇杭傳統紡織業的衝擊是非常巨大的。
上海開埠以來,蘇杭傳統紡織業已經沒落,就連富商大家都對舶來品趨之若鶩,一句話洋貨就是比土貨好。而太平軍攻下蘇杭後,廢除滿清的設卡釐金、關稅等內陸苛捐雜稅後,雖然極大的鼓舞了工商業流通,但也成為壓倒蘇杭傳統紡織業最後一根稻草,帶著時代變革陣痛的矛盾自然不可避免的爆發出來。
不過蘇杭鄉村手工業也有曾今輝煌的時候,在鴉片戰爭之前,因為手工土布的zhi量好,中國農村土布輸出到英國,數量仍超過英國輸入中國的洋布。同時由於封建等級制度,禁止民間穿用和仿造紡織精品,實行技術壟斷,又有阻礙技術普及的消極作用,以致有些紡織絕技常常失傳。加上蘇杭紡織手工業分佈的零散,難以形成合力對抗洋布,是以民間紡織業遭受了巨大的打擊。
對於提出問題的陳田他看不到也想不到造成這些衝擊的種種原因,他只是一廂情願的認為是外來的洋佈導致他們生產的土布賣不出去,是新政減除了那些苛捐雜稅之後,導致洋布的價格進一步低廉,讓他們血本無歸的。
西王似乎沒有解釋的打算,他只是沉聲說道:「江寧、蘇杭的織戶在籍的有二十七萬餘戶,大多都集中在蘇杭等地,蘇州的蘇繡又是天下一絕,蘇州吳縣的錢慧、曹墨琴,吳江的楊卯君、沈關關,無錫的丁佩、薛文華等人的佳作,皆名垂一時。時至今日,蘇杭的織戶也該當想想如何變通革新,就像鹽漕改革那樣,不改不變是沒有出路的。」
陳田等人聽了心頭都是一震,織坊還要如何變呢?只聽西王踱了幾步續道:「百姓們的吃穿用度那時過日子,所需所耗只圖價廉物美四字,並不是說咱們織戶出產的土布不如洋布,而是洋布在保證貨好的情況下,所售價錢只是土布的一半價錢,百姓們當然選擇洋布了。」
說到這裡西王擺擺手道:「大家隨本王移步,去看樣東西。」說罷西王走下寶階,十餘名親衛護在後面,陳田等鄉官急忙跟了上去。
眾人跟著西王出了西王府,來到城東封門內帶城橋下塘,帶城橋北堍東側塘岸,東起新造橋北堍迎楓橋弄口連接吳衙場,西於帶城橋北堍出鳳凰街,與滾繡坊隔街相對,這裡便是滿清世稱的蘇州織造署所在。
太平軍攻下蘇州之後,蘇州織造署的官吏工匠都逃散一空,隨後西殿的典衣館接手此處,復召工匠入內復工,專門替西殿官署造衣。內有男女織工、匠人兩千餘人,西殿大小官吏、參護服飾皆出於此處。
步入織造署的西花園,此處原來是康熙下江南的駐蹕之所,如今卻在這花園內豎起了一座高高的棚架。要是克利福德那小子看到如此美輪美奐的花園內蓋起這麼一座不倫不類的棚架來,一定會大呼這是在謀殺一座藝術精品!
棚架就在西花園的草地上,佔地頗廣,高有三丈,其上覆蓋了油布草蓋遮雨,四周以粗布做了簡單的圍擋,不少國中工匠正跟著幾名洋人進進出出的忙碌著。
陳田等人都甚是好奇,跟著西王走進那棚架內,只見裡面卻是一座巨大的機器和十餘部紡布機器。陳田不認識那最大的機器,但卻一眼認出那些紡布機,因為上面的紡輪和線錠他還是認得的。
西王指著那機器說道:「這是洋人的蒸汽機,主要由汽缸、底座、活塞、曲柄連桿機構、滑閥配汽機構、調速機構和飛輪等部分組成。」說到這裡西王才注意到陳田等人目瞪口呆,不知所云的模樣,西王微微有些尷尬的一笑,輕咳一聲接著說道:「好吧,大家先不用管這機器是什麼組成的,你們看看它是如何紡布的。」說罷西王向忙碌著的工匠和洋人們揮揮手,示意他們開動機器。
煤、水加好之後,蒸汽機開始動作起來,伴隨著嘈雜的噪音和特有的蒸汽轟鳴聲,十餘部紡布機器也開始了動作,線錠跟隨織機的動作飛快的轉動著,千絲萬縷的線頭在織機的編制下就變成了一卷卷的布匹,從另一頭慢慢的滾落下來。
陳田等人目瞪口呆的看著,這十餘部機器幾乎只需要幾個人操作,不一會兒功夫生產出來的布料幾乎是幾十個人一天的布料量了。
西王放大嗓門,蓋過蒸汽機的嘈雜聲,大聲說道:「洋人的紡織廠就是這樣生產洋布的,咱們的一個熟練手工紡織工要得花上數年功夫來教導,而他們只需要花三個月時間去教會工人怎麼操作機器!布匹的長短、花式、編織法通過織機都可以隨心所欲的改動!這就是洋人們所說的工業力量!」
陳田臉如死灰,他不甘心的衝上前去,抓起滾軸上落下的成品布料,發瘋似的想要扯壞它,以證明這布料的zhi量不可靠,但這布料的韌度卻十分牢固。終於陳田忍不住放聲大哭起來,他慢慢跪倒在機器面前,手中扯動的布匹慢慢的垂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