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美文名著 > 重生關雲長

正文 第173章 司徒王允 文 / 白氏傳奇

    董卓正襟危坐,神態怡然、紅光滿面、面露微笑,眼睛發出一道道寒光,這光芒頓時掃視著階下的群臣,董卓身邊一人赫然而立,文質彬彬,白臉眼睛若流星一般,整個人顯得十分的奸詐,這個人便是董卓的女婿李儒也,這李儒剛剛讀完詔書,書中這樣言道:大漢丞相領西鄉侯董,上承天運、下順民心,匡扶社稷,力挽狂瀾,虎牢關一戰徹底擊潰十八路叛軍逆黨,力保洛陽無失,力保天子平安無事,力保蒼生百姓免遭塗炭,居功至偉,堪比堯舜在世,雖周公呂望而不及也,誠於此,為上順天意、下安民心,特加冕為媚王,加九錫,行天子之儀!

    這詔書當即發佈,滿朝的文武大臣聞後無不驚駭,關羽位列武將第二位當即聞此,他面無表情,端坐在那裡,一言不發,這一幕也許遲早要到來,但他萬萬沒有想到的是董卓動手如此之快,不過好在自己先前就已經行動了,所以此時的他心如止水很平靜,倒是朝堂上的其他大臣坐立不住了,董卓這回的盤開的也太大了,居然要自立為王?這簡直就是登峰造極麼?

    董卓這次鬧騰的可謂動靜太大了,他的倒行逆施很快就招到了朝堂大臣的反對,第一個出頭就是太傅袁隗,這袁隗依仗自己四世三公的顯赫門第,還有遍佈天下的門生故吏,以為自己勢大,當即就反對開來,袁隗道:「太師有匡扶社稷之功,然畢竟是一臣子豈能自立為王?這不等於是欺君罔上?王莽在世了麼?如此豈能讓天下人信服?」

    袁隗措辭激烈當即便數落董卓開來,董卓聞後勃然大怒:「袁隗老賊汝侄兒袁紹前番率眾叛黨來犯洛陽,此等大逆不道之徒被吾擊潰。汝身為其叔,難咎其職,吾不追究汝,汝反而反咬一口,居然敢如此無禮謾罵與吾。真是天理不容,來人拉出去斬了!」

    董卓說完早有刀斧手上了階前將袁隗拉了出去,袁隗不禁大罵:「董賊我知道遲早有這一天的,你陷害忠良不得好死,老夫死不瞑目,亂臣賊子膽大包天居然枉殺朝廷大臣。天理不容、人神共誅,老夫做鬼也不會放過你!」袁隗邊罵邊被拉了出去。

    不一會兒功夫便有刀斧手上階將袁隗的首級呈了上來,一顆血淋淋的頭顱呈現在眾人面前,眾大臣見狀無不驚恐萬分,董卓見狀得意道:「看到了吧這就是反對的下場!怎麼樣大家對吾加冕一事還有沒有異議啊?」

    司徒王允出列道:「此事非同小可9望太師三思而後行,不可走錯一步遭致天下群雄再次。兵犯洛陽!現在這大好局面得來不易啊9望太師珍惜!」

    王允這是委婉的拒絕董卓稱王的托詞,說的比較委婉,措辭也不是那麼激昂,但柔中有剛,目的還是否定董卓這一主張,王允說完,太尉楊彪、國舅董承、太傅馬日憚等人、右中郎將、西鄉侯朱俊等人紛紛出列附和王允起來。紛紛表示擁護王允這一說法,大司馬董雯見狀馬上出列當即拔出佩劍:「順我者昌,逆我者亡!」

    整個場面頓時陷入了僵局,董雯高高在上,頤指氣使不可一世,階下群臣齊集全部都在階下站立絲毫不為所動,李儒見狀遂道:「這樣吧等天子下詔好了,我們不必在這裡因為這個鬧騰,天子自由安排,一切聽陛下裁斷!」

    李儒說完董卓憤恨而起斷然的離開來坐席。董雯也收齊了佩劍,轉身走下台階,眾大臣見狀面面相覷愣在了那裡,關羽目睹這一幕幕,沒有說話。當即也轉身離去了,王允望著關羽離去的背影漸行漸遠.

    這王允出身山西的名門望族,王氏家族世代擔任州郡的重要官職,在當地影響很大,威望頗高。王允天資聰穎,獨具慧質,深受上輩們的喜愛和賞識。在他們的影響和熏陶下,王允自小意氣非凡,立志長大後不僅要繼承和發揚父輩的傳統,而且還要心憂國家,有益於東漢社會。為了實現這一志向和目標,王允時時刻刻注意自身素質的修養。雖出生豪門世族,但他並不迷戀奢侈的生活和舒適的享受,而是充分利用家裡的優越環境,飽讀詩書和泛閱經傳。

    少年時期,王允就已經成為滿腹經綸、學富五車的才子,遠近文人學士都對他刮目相看。習文章、閱經典之餘,王允還堅持習武強身。他崇慕衛青、霍去病的威猛和氣度,同時也佩服他們誓死衛國的精神。認真不懈的文修武練不到數年,王允便出落為一名文韜武略無不精通的全才。

    由於出生上層士族世家,平日除了習文練武之外,王允也經常跟隨父輩們出入官場,結交許多世家名士。而且,王允更願意與下層人民接觸,因為這樣更能接近生活,體驗生活,積累豐富的經驗。一時之間,少年王允不僅在同輩中間脫穎而出,而且在整個山西也已經小有名氣。

    一次,同郡名士郭林宗因事拜訪王允的父親,正好逢上父親有事外出,王允便以主人身份招待客人,他講究禮節,大方自然。隨後,又與客人讀文論武,商討切磋,口若懸河,滔滔不絕,不僅條理清晰,而且見解深刻。在與王允短暫的接觸過程中,郭林宗見他舉止有度,談吐非凡,不禁深深嘖歎,對他如此年紀便具有如此非凡的學識和涵養而大感吃驚,當場拱手稱讚王允說:「王相公可謂是一日千里,曠世奇才啊今後一定能成為天子的肱股、國家的棟樑!」之後,郭林宗還主動與王允交好,結為朋友。從此,并州士人便習慣稱王允為「一日千里,王佐之才」。

    19歲那年,王允被推舉為郡吏。任職不久,便遇上一件極其複雜棘手的事情:山西晉陽地區有一名叫趙津的釁門,依仗自己的主子是朝廷當權宦官,便在當地橫行霸道,為所欲為。百姓懾於趙津的淫威,敢怒而不敢言。王允真可謂是初生牛犢不怕虎,當他得知這一情況後,氣憤地對手下衙吏們說:「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如此為非作歹,貪贓枉法,格殺勿論」隨即下令逮捕趙津,並立即將他解押東市,斬首示眾,以慰民心。

    晉陽百姓見他們深惡痛絕的禍害已除,個個拍手叫好,他們還紛紛前往王允所在官署,感謝慰問王允,稱讚他是為民作主,不畏強暴的好父母官。王允首次經受世事的考驗,並贏得眾人的稱讚和擁護,由衷地感到高興,更堅定了秉公為官的信心。

    東漢末年,由於朝廷**,導致中央和地方買官鬻爵的現象十分嚴重。特別是地方官官僚權錢交易極為普遍。與王允同郡的同鄉中有一個名叫路佛的游混無賴,從小嬌生慣養,既無學識,也無德行,他仗著家裡有錢,向太守王球行賄,要王球給他個官當。財迷心竅的王球是個見錢眼開的昏官,收下路佛的賂賄後,便給了他一個補吏的職位。王允對這種骯髒交易十分忿恨,當眾揭露路佛的醜行,並與王球變顏爭辯,指責他貪贓枉法,徇私舞弊。

    王球惱羞成怒,利用手中權力,立即將王允捉拿起來,投入牢中,準備隨時殺掉。刺史鄧盛很早就聽說過王允的事跡,很是欽佩他的才識和性格。當他得知王球要殺掉王允的消息後,立即親自騎上快馬,前往太守衙門,保釋王允,並且請他做自己府中的別駕從事。王允很感激鄧盛的救命之恩,同時也為鄧盛的正義行為所感動,於是一心一意為鄧盛效勞,兢兢業業,任勞任怨,鄧盛深感滿意。在鄧盛的提拔和宣揚下,王允的名聲越來越大,為他日後步入朝廷做官奠定了基礎。

    王允為官初露鋒芒,不僅贏得了州郡官吏和當地百姓的讚賞和欽佩,而且引起了朝廷的注意。鑒於他的才能和表現,王允不久被朝廷三公同時徵召,以司徒高第征為侍御史。從地方州郡遷到中央朝廷,這是王允人生道路的重大轉折,也為他實現忠心為國的政治抱負提供了廣泛的政治舞台。

    公元184年,即王允征為侍御史不久,全國各地便爆發了聲勢浩大的黃巾軍農民起義。為了迅速鎮壓起義,東漢政府特別選拜王允為豫州刺史,征辟尚爽、孔融等名士擔任王允的從事,率領重兵討伐黃巾軍。王允初次領兵打仗,便充分展示了他非同一般的文韜武略。預先,王允廣泛徵求從事和普通官兵的意見,設計了周密的作戰方案;戰鬥過程中,王允親自披掛上陣,大顯身手,徹底擊潰豫州一帶的黃巾軍。之後,王允和左中郎將皇甫嵩、右中郎將朱俊共同受降數十萬黃巾起義軍。在受降過程中,細心的王允從農民軍中搜查到一封中常侍張讓的賓客所寫的書信,信中涉及一些與黃巾軍有關的內容。張讓是當朝掌權的大宦官,權勢很大,極受皇帝寵愛。(。歡迎您來起點投推薦票、月票,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