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士成忿忿的道:「倭寇欺人太甚,竟然叫囂要到奉天過年,只要我聶士成在,拼了這條老命,也不能讓他們的計劃得逞。」
宋慶道:「我已經給李大人發了電報,關內的各路援軍,正陸陸續續的趕來,只要我們守住了鳳凰城和摩天嶺,那麼,就相當於守住了奉天的兩道大門。」
聶士成點了點頭道:「大人,末將願往。」
宋慶道:「如今日軍的海軍陸戰隊正在進攻旅順,奉皇上旨意,我即日率軍前往旅順,阻擊敵人的進攻,摩天嶺乃是奉天的門戶,奉天守得住守不住,就全靠大人了。」
聶士成道:「大人,只要末將在,絕不能讓倭寇跨過摩天嶺一步。」
宋慶道:「有你這樣說,我便放心了。」
當下,宋慶帶領毅軍,前往旅順,而摩天摩一線的重任,則落到了聶士成的身上。對於聶士成這樣一位悍將,朝廷還是相信他的,因為他對於遼東的地理非常的熟悉。1893年,因見日本、沙俄窺伺東北、朝鮮,主動請求踏勘東三省邊陲地形,測繪山川險要,帶領天津武備學堂學生馮國璋、張祖佑等數人,沿黑龍江烏蘇里江一線中俄邊境勘察,考察漠河金礦,經璦琿、海蘭泡、黑河、伯力,直至雙城子、海參崴,冒零下三四十的嚴寒,臥風雪,歷時半載,經由朝鮮北部鹹鏡道入朝,沿朝鮮東海岸遊遍元山海口,直至漢城折返經平壤回國,行程2.3萬餘裡。這一次出行,使他對東北的地理,瞭解甚深,故爾李鴻章建議光緒皇帝,下令,讓聶士成部防守摩天嶺,扼住敵人進攻奉天的門戶。
摩天嶺位於遼寧東部本溪南偏西80公里處,距其西北方向的遼陽50公里,是本溪和遼陽的東西界山,海拔969米,其山道險峻,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因此,此地無論古代、近代還是現代均是兵家必爭之地。唐太宗李世民征高麗時,高麗王曾重兵鎮守摩天嶺,後被大將薛仁貴率兵攻破。
守住摩天嶺,扼堵由鳳凰城通往遼陽之唯一通道,從正面阻擊日軍。阻止敵人進入奉天,另一將領依克唐阿率部駐守摩天嶺以東百餘里之賽馬一帶,從側面牽制鳳凰城日軍,以為犄角之勢。
聶士成奉命駐紮在摩天嶺,受命後,聶士成召開軍事會議,要求所有清軍北線部隊集中攻擊日軍從丹東至摩天嶺一帶的運輸,打斷日軍運輸線之後,就有可能將日軍第五師團包圍於此,這是反敗為勝的最好的機會,但聶士成的提議遭到了抵制,清軍將領大多畏戰。真正主戰的只有聶士成及黑龍江將軍依克唐阿、呂本元、孫顯寅、耿鳳鳴等將,聶士成能夠指揮的部隊不足萬人,其中依克唐阿部,還必須扼守著丹東以北的防線,不能僅僅只顧摩天嶺一處。
看到大部份將領畏戰,主帥宋慶又移師旅順,聶士成也感到無可奈何,他歎了一口氣,暗自道:「我軍從牙山,一直同倭寇交戰,但屢戰屢敗,並非火器不如人,而是人懼戰也。」
沒有辦法,聶士成只能依靠本部及呂本元、孫顯寅、耿鳳鳴部不足六千人的部隊,抵擋日軍第五師團的正面進攻。由於兵力懸殊,聶士成深感責任重大,他總結了數次與日軍作戰的經驗,每一次,清軍都是被動的防守,從沒有過主動出擊的先例,於是他決定引誘日軍主力出動,利用地形、天氣乃至當地百姓的抵抗情緒,與日軍一戰。聶士成以本部堅守摩天嶺。在摩天嶺的主陣地上,聶士成於要道設置了炮陣地,步兵陣地則形成戰壕網,這樣可互相支援,作縱深支持。為迷惑日軍,聶士成巧設疑兵計,在山林中佈置數千面旗幟,還在密林中安排了眾多的戰鼓和號角,並動員附近的百姓前來助戰。當地百姓聞之踴躍報名,聚集數百之眾。
這數百參戰的百姓,大多是當地的獵戶出身,由於剛剛參加到清軍中來,並無章法,急切的需要軍官指揮,於是,聶士成想到了陳慶。
陳慶由於在虎山的戰鬥中,作戰勇敢,被重新任命為哨長,在虎山被打散的本部人馬,陸陸續續的回來了他的帳下,聶榮、馬山的歸來,讓陳慶感到無比的興奮,只是老兵劉義戰死,讓陳慶高興之餘,不免有幾許傷感。
這一哨人馬,多是從鴨綠江潰敗而來的清軍,他們往奉天撤退的時候,被聶士成收編了過來,由於軍官們大都戰死了,沒有那麼多的人帶兵,所以,聶士成讓陳慶任新編步營一哨的哨長。
這一日,聶士成召集各營及部份哨官議事,陳慶也在了應邀之列,聶士成對眾人道:「諸位,宋大人移師旅順,去之前,宋大人有令,為了集中兵力,我們決定放棄鳳凰城,將主力集中在摩天嶺,利用摩天嶺的天險,阻敵於此,切斷倭寇進攻奉天的路徑。」
呂本元道:「大人,我們當面之敵,乃是倭寇的第五師團,兵力和火器都強於我軍,我們在摩天嶺的部隊,不足萬人,實難堅守,是否向朝廷稟報,請求朝廷派軍支援。」
耿鳳鳴也道:「大人,若宋大人的毅軍不走,那就好了,我們還多了一支生力軍。」
聶士成道:「朝廷正在關內集結重兵,不日即將開赴前線,我堂堂大清,能征慣戰之將,不下百萬,我從牙山與倭寇戰鬥到現在,我軍並不是敗在火器上,而是敗在眾人不能齊心協力上,牙山之役,諸軍在平壤不前,導致失去戰機,鴨綠江邊,各軍人自為戰,不能形成整一的作戰群體,兵力上不輸的情況下,被倭寇各個擊破,已致於敗落。兵在精而不在多,只要為將者不怕死,則兵不畏懼,況且,我們有摩天嶺的天險還是周圍百萬百姓,我要讓摩天嶺,成為倭寇的墳場,以祭我大清勇士的在天之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