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美文名著 > 明末小兵

龍騰世紀 第四十七章:救濟 文 / 老卒

    第四十七章:救濟

    第四十七章:救濟

    災民蜂擁進入朔平地界,轉而分散到馬邑,平虜,左雲,右玉等各處。就這樣,第一天來到殺胡堡下的災民就有近千人之多,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個個神色麻木,雙眼無神。秦明心中悲涼,沒有耽擱,立即組織人手,在堡外南門處開設粥廠,救濟前來災民。惟恐小吏耍滑,災民吃不飽,秦明對於粥飯也有明確規定,「插上筷不倒,解開布包不散。」這樣的熬粥標準,就是那些餓到在地的饑民,也能一鼓救活。

    崇禎九年二月五日。

    殺胡堡南門處開設了一個大粥廠,一鼓可救活數千人。饑民聞訊後,蜂擁聚於殺胡堡下。場面蔚然壯觀,而消息傳到大同府後,巡撫葉廷桂等人,對於秦明也是十分好奇,一個窮鄉僻壤的小堡,一個小小的守備官,哪裡來的魄力,錢財,能救濟這麼多災民?

    粥廠開設已有五天,每天湧到殺胡堡下的饑民就有千人上下,並且最近幾日,有愈來愈多的趨勢,但堡外設立的粥廠,一個粥廠最多只能同時供應三千人吃喝,為此,秦明特在南門不遠處又設立了兩個粥廠。

    殺胡堡南門周邊的空地上,堆滿了形體簡陋的破窩棚,

    窩棚之間,到處都是垃圾與糞便的排泄物,臭味令人作嘔。饑民們平日裡就住在這裡等待著救濟。

    秦明來到這個時代後,對於賑災已經不陌生了,這已經是第二次賑災救濟了,對於救濟災民也已經熟門熟路。如今,災民蜂擁來到殺胡堡,魚龍混雜,大家住的又是這種簡易窩棚,容易滋生事端。比如,偷盜,搶劫,甚至交易,在這個女人貞c不如一塊麵餅的時代,窩棚內的骯髒交易,混亂,豈是人能想像,所以秦明特令兩哨士兵,每天輪番巡守,維護治安,清除垃圾,幫忙饑民修搭窩棚等。

    ……

    轉眼又過去了十日,殺胡堡下聚集的饑民有近兩萬之數,壯丁更有五千多人。

    饑荒,雖然帶來了秦明需要的人口,但是這麼多災民,同樣也有一個消耗的問題。縱然他有從夏三家抄來的幾萬石糧米,但是饑民就像一個無底洞,賑災一日的消耗的糧米,光是米粥,十日下來就已經消耗掉五百石,達到令人咂舌的地步。

    不過,秦明有自己的計劃,他一面令陳玄組織人手,把饑民造名上冊,一面準備擴建殺胡堡,準備讓他們以工兼賑。任何人只要去做工,就能有飽飯吃,這也是讓災民們自力更生了。也減少了許多管理事端。

    而在秦明的計劃中,殺胡堡的擴建是勢在必行,隨著堡內人口的增多,住房就越發顯得稀少起來,秦明自是不可能把所有的災民都移居到涼城那邊,畢竟殺胡堡才是他的根本。加上此地商業繁榮,秦明就屬意把殺胡堡打造成晉蒙第一商業區。

    殺胡堡地處要害,但堡城偏小,若是來敵萬人下,勉強自保,若是超出萬人,則危矣。對於年中的清兵進犯,秦明沒有把握。雖然之前小挫了多爾袞,但也讓清兵有了準備,此戰勝負難料,殺胡堡終究還是太小了。

    所以秦明要把殺胡堡打造成為一個固若金湯的要塞。

    在這些饑民窩棚的西北方的土坡上,有幾個身著儒衫,頭戴四方平定巾,儒生打扮的人,正向堡下眺望。他們身上沒有那種富貴,驕橫,傲氣的形象,身上的儒衫也好幾處都漿洗的十分乾淨。

    「海剛兄,這秦明是何許人,竟能一鼓救活兩三萬災民,這種魄力,就是巡撫大人怕也是沒有?」

    被喚作海剛兄的是一個四旬上下的中年人,神色平靜,目光深邃。對於詢問,他秉承著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原則,淡然笑道:「老夫只聽說這秦明是員虎將,曾經驅多爾袞,逐袞楚克。其他的未必比你們瞭解的多。」

    「海剛兄,他在你的治下,你居然不瞭解。」

    那海剛兄毫無尷尬之色,淡淡道:「馬兄,他是武官,我是文臣,兩者並非直屬關係。不過,既然我等已經來到這裡,正好可以會會這位鎮國將軍。」

    不錯,來者正是朔平知府王建德,與他的一些同窗好友。

    當日他在巡撫大堂,以情服人,讓那些肚滿腸肥的官員們不得不捐出糧米,結果愣是湊出了一千多石的糧米,加上葉廷桂四處周濟的一千石,共計有兩千多石,算是延緩不少。但大同府雲集了山西各處的災民,不可謂不龐大,區區兩千多石也是杯水車薪,崇禎帝下撥山西河南兩處災荒的三千五百金,即使這些官吏沒有貪墨,全數用於賑災,山西分到的不過是兩千金。而兩千金也止能救活兩千多人而已。

    就拿崇禎四年來說,陝西大旱之時,崇禎帝撥銀14萬兩賑災陝北數十百萬饑民,職方李繼貞就奏報過:「前賑臣攜十萬金往,度一金一人,止可活十萬人,而斗米七錢,亦可止活五十日耳。」賑濟銀兩如此之少,尚且不說,就是賦稅蠲免也大都集中在山西各府縣及各衛堡,其餘地區非但沒有獲得應有的蠲賑,還要承擔鎮壓陝西農民軍叛亂的絕大部分軍費。所以這些糧米與災民無異於杯水車薪。

    無奈下,葉廷桂傚法吳甡,對於那些無動於衷的豪紳大戶實施「勸捐」。

    對於這個崇禎帝也是自知,所以他應允了葉廷桂的勸捐的奏疏,下撥賑災銀兩後,又授予了葉廷桂「責成州縣有司多方措處。設法湊濟,以贍窮黎」的權利。

    所以他也允了葉廷桂所奏的,官紳捐助多者可以旌表,不願捐者則「統籍之以聞於朝」,讓其遭受朝論的責難。富民捐助,則設立一定的獎勵標準,如:「輸百金以上者,或予之以冠帶,如儒壽例;捐千金以上者,或予以品級,如遙授例;即數十金上者,有司額其門。」

    但山西地方官紳在請蠲,請賑上雖然表現積極,但捐助的熱情並無葉廷桂想像的那般高漲。最後統計,這些藩王官紳總計捐助的不過銀36006兩,雜糧石。

    ……

    就賑濟錢糧的分配而言,這次賑災不同於簡單的救荒,不僅要救濟饑民,還需犒勞士卒,招撫叛逃民兵。正如葉廷桂所言:「臣從荊棘虎狼中廣佈皇仁,先城守良民以培元氣,次荷戈戍卒以結軍心,又次則歸正降民以示招徠。」而且推卸賑濟責任的地方各級官紳士民甚至包括朝廷,又無不虎視眈眈地盯著這為數極少的賑濟錢糧,都希望能從中分一杯羹。落到災民頭上的可想而知。

    所以大同府的賑災,一直是雷聲大,雨點小。這也讓王建德痛心不已。在聽聞殺胡堡也有救災後,且規模不小,王建德心中一動,就想來勘察下,就發生了剛剛那般的事情。

    ……

    當下幾人又說了一陣後,便下了土坡,直奔殺胡堡而來。

    恰好此時秦明正在堡上城頭處,觀看災民等情況,突見一行人向這裡行來,定睛看去。只見這一行人,淡然從容,渾身一股子儒雅氣質。當下好奇,又觀看了一陣,終於,秦明認出領頭的那個人了,連忙招呼林問好等人出堡迎接。

    要說秦明之前去州城時,與王建德也曾有過一面之緣。那時他還是大同知府,他對王建德的印象,為人剛直不阿,秦明對其還是比較有好感的。

    王建德一行穿過擁擠的災民潮,看著他們人手端著一碗粘稠的米粥,乾淨的窩棚區,又對比大同府的清水米粥,髒亂的窩棚區,一陣感概後,對於秦明更是透著濃濃好奇。

    當下,幾人臨到近前,秦明剛要見禮,卻聽那王建德朝著秦明肅然一躬道:「老夫帶這些受難災民感謝秦大人,秦大人雖未武將,然如此高義慷慨,令我等敬佩不已。州城的讀書人,糧商們,若有秦大人一半高義,百姓們又何至於此。」

    秦明自是不會受了他的禮,連忙閃身一邊,扶起王建德道:「無論文臣武將都是我大明的臣子,這些百姓更是我大明的百姓,如今,百姓遭此大難,秦某,斷不能坐視百姓死難,而袖手旁觀,此乃小事,大人勿要掛懷。」

    秦明此話,讓王建德暗暗點頭不已,也讓他身後的一幫文人們對秦明充滿好奇,如此談吐,此等胸襟,確實非一般武官可以比擬。當下幾人又閒聊了幾句。秦明就邀請王建德一行入殺胡堡。王建德對於秦明能養活這麼多人,新下好奇,當下也不推辭,欣然前往。

    幾人剛入殺胡堡,就感到一股清新之氣迎面撲來,看著堡內街道錯落有致,整齊乾淨,幾人的心情頓時也好了許多,讓人有入桃源一般。王建德暗暗驚奇,面色也平靜無波,他身邊的儒生們卻沒他那般從容淡定了,紛紛感歎不已。(未完待續。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