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的2月26日的早晨,孟新很難得地早早起了床,簡單地梳洗一番,到假期裡唯一繼續營業的學校四食堂用過了早點,就出發了。
孟新是上海xx大學的馬上要上三年級的二年級研究生,老家在江蘇北部靠近山東的一個縣的鄉下。作為一個普通的農村子弟,孟新家境並不富裕,因為十一的時候回去過一次,家裡面兄弟姐妹又是好幾個,一方面是為了省錢,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完成課題研究,多掙些錢,孟新索性就沒有回去過年,而是選擇了留校過春節。這樣一來,既省下了來回的路費,做課題賺了一些錢,年三十還能領到學校領導給的一百元紅包,很是划算。
今天按農曆算,才是正月十三,在學校裡面自然還是挺冷清的。孟新先趕到自己的研究室,帶齊了各種樣本和資料就出發了,因為他要奉譚老闆的命令把課題研究的成果送去給黃老闆。上海太大了,大學城這邊離黃老闆那裡又遠,兜兜轉轉的,一個白天差不多就交待了。不過,孟新還是很樂意跑這個腿的。因為,每次去雖然只是見到那個飯店的經理,碰不到黃老闆本人,但總是能在那邊吃頓套餐,別的不說,就那一杯香氣撲鼻的高麗參茶,絕對是冬日的極大享受,值得走上一回。
黃老闆據說叫做黃復華,就是他提供的研究課題,使得孟新留在學校,天天上研究室幹活拿錢。而譚老闆,則是孟新的研究生導師,一個原本混得挺慘的副教授。
如今在象牙塔裡,大傢伙私底下都管自己的導師叫老闆,甚至有人當面也是這麼叫的,而他們的導師也是欣然接受。確實,導師和研究生之間的關係,與老闆和僱員的關係幾乎是一樣的。每月發給研究生補貼的那四五百塊錢,其中的一部分,是要從導師的經費折子裡出的,研究生做課題研究的計算機等工具,也是那裡開支的。反過來,研究生也是做課題研究的實際主力,帶出一名研究生,研究生發表的文章,導師都是會有「績效點」收入的。
就像孟新的導師譚副教授,原本就好比是一個勉強維持生存的小企業主,手下的雇工只有孟新這樣一個研究生,生產工具老舊得很,孟新平時只能使用一台內存僅有512m,還是15英吋純平老彩顯的老式台式機。譚副教授作為一個當年曾經到瑞士交流學習的學者,偏重於理論研究多年,一直沒有做出什麼值得驕傲的成績。譚副教授出不了成果,就發不出論文,再加上接不到什麼課題,日子就不好過。每年,譚副教授就靠著給本科生和研究生上些專業課,指導一兩個碩士研究生,賺上一些「績效點」,就靠著那每月三千多元的死工資過日子。
因此,就連交黨費,譚副教授也總是交最低一檔的。要不是譚副教授資歷老,早年就評上了副教授,恐怕就連那套不到四十平方米的小房子也分不上,現在一家子人還得住著宿舍,和那些年輕教師一樣按「績效點」論高下,等著分房子。有誰會知道,表面光鮮亮麗的211名校教授的背後,卻是這樣的寒酸。
與譚副教授形成鮮明對比的,就是和他當年的研究生同學,如今本研究所的風雲人物,副所長王教授。王教授學術水平那是有名的「一般」,當年還是靠著譚副教授等同窗同學的幫忙,才在當年那種嚴格的學術環境下,勉強混了一個畢業。就是現在,「在百忙中堅持給本科生上課」的王教授也是只教了一門只需要「照本宣科」的專業課。他流露出來的學術修養,就是那些本科生,也是頗有微詞的。
然而,實際學術水平很一般的王教授在這個市場化大潮中卻是如魚得水。王教授十分善於交際,也能喝酒,長袖善舞的他先靠著學校的名望和同學等關係從企業裡拿到了許多項目,甚至包括為某大型國有企業用計算機重新繪製包括螺母墊片等零件圖紙這樣毫無創新性的項目。如此這般,靠著手下研究生的辛勤勞動,通過與研究所各同事的「精誠協作」,王教授順利地完成了起步。之後,名氣越來越大的他不斷地從各種企業裡拿到各種「橫向課題」,也完成了一些省部級科研基金等「縱向課題」,合作夥伴越來越多,手下的博士研究生,碩士研究生,包括各種企業實權人物在內的在職研究生也是越收越多,王教授署名第一作者或掛名第二、第三作者的重量級論文也是縷縷湧現,「績效點」每年都是名列前茅,很快就升上了教授,把譚副教授這樣的老同學遠遠甩在了後面。
孟新原本以為,跟著譚副教授就只能這麼過過苦日子,到時候隨便選個題目,寫一篇論文發表,混個畢業就了事。
然而,這位素未謀面的黃老闆就像從天上掉下來一般,很突然地就通過qq找到了譚副教授,委託譚副教授為他測試一些金屬試件的各種屬性。據說,這位富有的黃老闆愛好各種稀奇古怪的玩意,這些金屬試件都是他參照古代方法自己托人,手工生產出來的。
對於這些有錢人的想法孟新很是不解,不過,這並不妨礙他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這個項目的工作中,因為,錢途遠大啊。這樣的「橫向課題」,學校除了收取20%的管理費之外,那是一切放權的。也就是說,十萬元只要交給學校兩萬元,其它的八萬元,哪怕譚副教授拿去買輛小轎車,也完全沒有問題。
研究所裡有著現成的各種試驗平台,除開很少的一些損耗外,這個項目純粹就是個送錢的項目。很快,譚副教授研究室裡的計算機就換成了時下的主流配置,孟新每個月額外還能拿到三到五百元不等的辛苦費。
另外,孟新論文的題目也找到方向了。雖然這種試驗也沒有創新,可好歹有個學科交叉的優勢。《論明朝鋼鐵的技術水平》,諸如此類的題目,就是本專業和歷史專業的交叉,哪個專業的人看著都有些新鮮感,兩方面又對超出自己專業的東西不太熟悉,這樣的論文用來對付碩士畢業,那是綽綽有餘了,沒準還能發表一篇被ei檢索收錄的重量級論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