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攜明

龍騰世紀 第二十二章保衛大凌河一 文 / 圓明園主

    上一章說到,1631年3月10日,黃復華請來年近五十的船老大陳瀛為押運指引,開始了恢復元代海運的征程。

    在長達萬里的海運線上,水文地理比較複雜,氣候變幻莫測,困難險阻不言而喻。但象陳瀛這樣的船老大,在幾十年的航海實踐中,積累了不少寶貴的經驗,或「憑針路定向行船」,或「夜對紫微星直上」。他們「仰觀天象,以卜明晦」,利用風雨雷電和日象對海洋氣象和潮汐規律進行預測,並編成了口訣,背頌記誦,內容有「潮汐」、「風信」、「觀象」等等,「雖是俗說,屢驗皆應」。

    1631年3月22日清晨,一貫穩重的陳瀛,也有點壓抑不住激動的心情,站在船頭極目眺望。常年的海上生活,陳瀛的一張臉被海風吹成了醬紫色。但一雙特別明亮的眼睛,閃爍著船老大特有的精光。

    這次,黃老爺以五十兩白銀請自己來領航,還說如果成功,他陳瀛的名字就將和前朝的船老大李福四一樣,名留青史,萬古流傳。如今,眼看成功在即,他的心情如何能平靜得下來?

    所有船上乘員,除了需要堅守崗位的人以外,大家都集中在甲板上,和陳瀛一般,默默地眺望前方。根據陳瀛的經驗和黃煒等人描繪的海圖,成山頭就在前方,也許不到三十海里航程了。

    成山頭,又稱成山角,又名「天盡頭」,位於今天的山東省榮成市龍鬚島鎮,因地處膠東半島成山山脈最東端而得名。成山頭三面環海,一面接陸,是南北黃海的交接處,與韓國隔海相望,相距94海里。自古成山就被譽為「太陽啟升的地方」,春秋時稱「朝舞」,有「中國的好望角」之稱。

    成山頭海拔高度為200米,東西寬1.5公里,南北長2公里,佔地面積2.5平方公里。

    古時成山頭被認為是日神所居之地,據《史記》載,姜太公助周武王平商定天下後,曾經在這裡拜日神,迎日出,還修建了日主祠。秦始皇曾兩次駕臨此地,拜祭日主、求尋長生不老之藥,留下了「秦橋遺跡」、「秦代立石」、「射鮫台」、秦丞相李斯手書「天盡頭秦東門」等歷史遺跡和人文景觀。

    成山頭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三國、隋、唐、明、清均有兵事發生。震驚中外的甲午戰爭之黃海海戰,就發生在成山頭東10海里外的海面上。北洋水師愛國將領鄧世昌就殉難於此。

    「看到陸地了!臨海處山壁如削,應該就是成山頭。」爬到船桅桿上眺望的人忽然激動地喊叫了起來。

    不一會兒,大家都看到了遠處的景象。陳瀛肯定地點了點頭:「應該就是成山頭!」頓時,歡呼聲響徹在整個船隊的上空。

    從此,崇明到成山頭,再到遼東的航線就建立起來了。

    這一支船隊先在成山頭附近海域停船靠岸,一起進行休整。之後,在建立起一個臨時營地後,一部分人留下來,建立開拓黃老爺說的「榮成基地」,其餘大部分人,繼續前往登州和遼東的航程。

    今天的榮成市位於山東半島最東端,三面環海,總面積1392平方千米,全市總人口達到近七十萬。榮成屬於暖溫帶季風型濕潤氣候區,年平均氣溫為12c左右,年平均日照2600小時左右,年平均降雨量800毫米左右。

    然而,這麼一個風光優美,人煙阜盛的地方,此時還沒有成為一個縣。明初時,這裡屬文登縣地,洪武三十一年,即1398年,才析文登縣朝陽都地置成山衛。直到清雍正十三年才裁衛置榮成縣,因境內榮山、成山二山首字而得名,隸屬於山東省登州府。

    黃復華決定把這裡建設成支援遼東和發展勢力的大陸「農村」根據地,海運的重要中轉港口。畢竟,這裡只有一個腐爛的成山衛而已,自己完全可以和平地建基立業。從統治薄弱的兩不管地帶開始擴充勢力,加上白花花的銀子,黑洞洞的炮口,足以讓成山衛和文登縣的下屬官吏對此事在開始的時候視而不見,保持緘默。

    1631年6月1日清晨,已經成軍近兩個月的一連黃家護衛隊,在喧天的鑼鼓聲中,在鄉親們的夾道歡送下,前往碼頭。到了碼頭後,他們將在水軍的護送下,前往已初具模樣的「榮成基地」。在那裡,他們將繼續進行訓練,然後前往遼東和滿州韃子作戰。

    夾道相送的鄉親們,議論紛紛。

    「看這氣勢,真真的是不得了!」

    「聽說要先去山東,然後還要去遼東打滿州韃子呢!」

    「這黃老爺生意做得好好的,還有堅船利炮,跑到海上做生意也沒人敢欺負,幹嗎要跑去惹韃子呢?八竿子打不著啊。」

    「這位兄弟,你這段日子是不是不在這邊,沒上夜校啊?」

    「夜校啊?沒聽說,剛過正月十五我就出遠門了,前兩天才剛回來。到底怎麼回事,你給我聊聊?」

    「這夜校啊,正月剛過完,黃老爺就在這附近的五個村子都辦了一個。每個想認字的人都可以去,不收錢,說是有什麼無什麼的。由黃老爺帶過的學徒教大家每天認字,從一天一個開始,一直到每天三個字。都是一些天地人,一二三,十百千,分錢兩這些大家能用上的字。我就去了,一天也沒拉下,現在我都會寫了二十多個了呢。」

    「這近來啊,夜校裡就老跟大家說,為什麼黃老爺和我們要跟韃子對上。你知道前朝是蒙古人當皇上吧?哎,那個時候啊,我們漢人還是最低賤的一等人。據說,新媳婦都要先讓蒙古老爺先睡。這韃子吧,跟蒙古人,還有倭寇一樣凶殘,把我們不當人看。韃子他們在北邊關外鬧騰。原來京城的人跟我們一樣,認為這是在關外,離得老遠了,和自己有屁個關係。結果,前些年,韃子就打進來了,京師和山東那邊死了好多好多的人。黃老爺說了,現在不幫著遼東人打韃子,改天韃子也會打到這江南來。到時候,就沒人幫我們了。那時侯,我們就要和現在遼東的漢人一樣,被逼著剃頭,腦後面再留根豬尾巴一樣的辮子,和韃子一般醜模樣。所以,黃老爺說了,幫他們就是幫自己。」

    「什麼,剃頭留辮子,那太可怕了。黃老爺說的對,有道理啊。」

    ------------------------------------------------------------------------------------------------------------------

    大凌河城,在今天的凌海市,古時候凌海市叫錦縣。大凌河城在大凌河的西邊,小凌河的東邊,離錦州不到四十里,是屏蔽錦州的重要防線。明代時,這裡稱大凌河中左千戶所,屬錦州守備管轄。明宣德三年建城,周圍三里十二步,闊一丈。嘉靖四十二年,巡撫王之浩重修,築高二丈五尺,門一四角更房各一。

    如果大小凌河能夠修得像寧遠城一樣,就等於在山海關前又多了一道雄關。明軍如果要鞏固遼東,就極有必要修築此城。而後金方面,要想攻伐明朝,也就必拆此城。從袁崇煥時期起,雙方對大小凌河二城爭奪就非常激烈,已是兩建兩拆。

    老臣孫承宗臨危受命,不負崇禎皇帝所托,收復了永平四城,並於崇禎四年正月,以古稀之年再次掛帥,總督關外軍務,並按照既定方針搶第三次搶築大凌河。而這次搶修大凌河的任務,就落在了祖大壽的頭上。

    祖大壽,生於1579年,字復宇,明末清初寧遠(今遼寧興城)人。祖家世代為遼東望族,祖大壽是吳三桂的親舅舅。

    祖大壽開始時是大明的靖東營游擊。天啟初,廣寧巡撫王化貞很重用他,祖大壽任中軍游擊。後來,廣寧城被攻破,祖大壽率領部隊逃到了明末著名的覺華島。天啟二年,大學士孫承宗督師,讓祖大壽輔佐參將金冠守島。天啟三年時,祖大壽主持修築寧遠城。到了六年正月,努爾哈赤攻打寧遠,大壽佐袁崇煥領著祖大壽等人守城,大敗後金軍,祖大壽因功升任副總兵。天啟七年五月,皇太極率軍再攻寧遠,祖大壽與猛將滿桂率兵駐城外為犄角,與清兵激戰,六月,清軍敗走,史稱「寧錦大捷」。

    到了崇禎元年,即公元1628年,朝廷以袁崇煥督師遼東。六月,祖大壽升為遼東前鋒總兵,掛征遼前鋒將軍印,駐守錦州。後來,皇太極意識到錦州防線一時難以突破,率領清軍千里饒路蒙古南下,一直打到了北京城下。祖大壽又跟從袁崇煥入衛京師。

    後來,崇禎將袁崇煥下獄,祖大壽就率領部下毀了山海關回到遼東,震驚朝野。崇禎皇帝命令袁崇煥以書招之,老上級孫承宗也派人安撫。祖大壽為了能建立戰功,換回袁崇煥不死,又殺回關內,連克永平、遷安、灤洲等地。

    在遼東將領中,祖大壽是營救袁崇煥最用力的一員,曾經請求削職為民,以自己的官階贈蔭和軍功換取袁督師的性命。但明朝最終還是在崇禎三年的農曆八月,殺了袁崇煥。祖大壽回到了遼東後,從此十分小心,從不只身離開軍營,生怕叫東廠的人給抓了去殺頭。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