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美文名著 > 大唐之理工天下

龍騰世紀 第八十八節 買國債光榮 文 / 話糙理不糙

    西市衙門門口支起了一個橫幅,上書「購買國債全家光榮」。而門口則排起了長隊,有漢人,也有胡人,都是帶著僕役,牽著馱馬,背著錢袋來購買國債。

    西市門口更是有幾隊宮女在哪裡齊聲朗誦著廣告詞:「購買國債,全家光榮。」。「為國分憂,聖人垂青」,「泰山封禪,你也有份」,「每年得利,穩賺不賠」。等等一遍一遍洗腦廣告。

    不用說,這也是李治指點下的營銷手段。在他的干預下,首次沒有官員內部認購,而是把售賣處放在了西市上,不管是誰都可以來買。而與此同時,朝堂上茫然不知的一眾文官,還在那爭論不休呢。等他們散了朝,得知第一天就已經在西市賣出去了五六萬貫的國債,不禁震驚的牙都掉了一地。

    不管是漢商,還是胡商,拿到這一張薄薄的國債憑證,都是無比的高興。

    本來,他們要費盡心思走門路,拉關係,才能得到官府中人的支持。可是現在呢?掏錢就能看到聖人了!而且這還是賺錢的買賣!

    只要有了這東西,誰還敢那他們怎麼樣呢?原來是給人當孫子,現在終於拿到了人格尊嚴,可以挺著腰桿做人了。

    胡商蒲來福看到手裡的國債證明,心中無比的高興,那心情,就好像一個小商人拿到了國宴的邀請一樣。

    這樣的意義是能用錢來衡量的嗎?要不是每人限購五十貫,他甚至都想買他個一千貫。這樣一年下來,每個月的固定收成都要有兩貫多。這樣好的事,真是打著燈籠都難找。

    第二次朝會,更多的爭論開始了。

    「臣以為,商賈之流,怎可與聖人同車駕呢?他們根本就不配,更別提去登上泰山!」崔行功帶表唐儉出來說話了。他身後是河東郡姓,固執的認為士族才是從政的傳統。不管天下的皇帝姓楊,姓劉還是姓李,對他們而言,都是一群不懂治國之道,只是當著冤大頭老闆的武夫之輩而已。

    「臣以為,國債就算一定要發,那也得優先官員,內部發行啊!這等殊榮,怎能讓商賈,甚至胡人給搶了去呢?我華夏還是我漢人的華夏嗎?」一名御使提議道。

    李治面對著洶湧的批評,不慌不忙的開始解釋了:

    「出錢就是救國。救國的人,怎麼不應當受到聖人的接見?世人都說田舍漢最為輕賤,可是聖人每年還要祭農,皇后還要下地植蠶,你敢說這個也是不配嗎?世人雖然分為三六九等,可是既然都是聖人的臣子,在聖人看來,你自己所覺得這上等下等,確實沒有什麼區別,我說的有錯嗎?」

    崔行功頓時無語了。太子不僅學究天人,更是能言善辯,就算他不福氣,他也沒話說。

    「至於你,內部發行?什麼叫做內部發行。你是不是還以為自己身為朝廷命官,就忘了臣子的本分了?商賈的本分是掙錢,你的本分就是幹事。朝廷已經給予了你們這麼多特權和優惠,管吃管喝發這錢,沒有平日裡追究你們濫用職權欺壓百姓,已經很給面子了。怎麼到這個份上,還真以為當了朝廷命官,朝廷就是自己家的嗎?」

    這個大帽子一扣,再想要特權的人就嚇萎了。做慣了奴才,最怕的就是被主人說想自立門戶。給他自尊,他都不敢要。

    「那既然如此,那還會要繼續發行國債嗎?」有人問。

    「這幾天銷售已經超過了十萬貫。考慮到這國債是要付利息的,因此不再發行。等三個月後如果封禪項目還需要資金,那就再發行一批國債。放心,這個消息,我會提前告訴你們的。」

    李治也不傻,知道有些人搶的晚了,還想後悔搭上末班車賺錢。對不起,這個機會沒了。等著吧。

    ::分割線:

    錢的問題不費吹灰之力就解決了。接下來的問題就是運輸工具了,肯定是要造船的。早在隋代的大運河,就將水路從長安經過廣通渠連接到黃河。隋煬帝下揚州,也是坐的樓船船隊。這直接導致了唐代商業的興盛和水路的發達。唐代最大的船號稱是俞大娘船,載重可達萬石以上。

    相傳,俞大娘是唐代貞元年間的茶葉商人,她訂購的船超過了原來的「水不載萬」的限制,超過了一萬石,也就是80萬公斤左右,相當於800噸的噸位。現代內河航行的船大概也就是滿載排水量2000噸到3000噸左右,可見唐代造船技術之高。

    這也說明了,第一,茶葉貿易是暴利。第二,運輸業走水運是最好的選擇。

    在唐初,造一艘至少**千石,也就是滿載排水量一千噸左右的船是沒有問題的。相對比之下,哥倫布環球航行的三艘船的噸位大概是60,55,55噸,最大的尼尼亞號,大概是長23米。明代福船的大船長度是四十四丈,也就是大約130米,寬54米。如果按照平均吃水深度3米計算,這船的噸位是兩萬噸,超過了很多二戰時期的日本航母:日本鳳翔航母,滿載排水量1萬噸,飛行甲板長183米。

    和現代的貨輪相比,木船的長寬比很小,這是因為木材的結構強度決定的。如果做得像現代輪船一樣細長,水流的壓力都會讓木船解體。

    因此,參考到當時的技術狀況,李志堅的目標就是打開金手指,利用正在改進的蒸汽機,設計建造一款適合內河航行的蒸汽動力船。

    首先是選擇尺寸。隋代大運河航路能通航的最大的船隻,大概就是隋煬帝的座駕樓船,根據記載,隋煬帝的龍舟長70米,寬17米,船上的建築4層。保守排水量能達到兩千噸左右。

    如果按照每噸船的動力需求五分之一個馬力,那麼它需要400匹馬來拉動,或者是1200名縴夫,或者是2400名宮女。而這貨的船隊竟然有五千艘大小各異的船。船隊大概也就是200里長。這樣的數據實在是太像捏造的了。

    然而各種記載表明,這貨的船隊乘客12萬,縴夫八萬人。路上的速度也是龜速,一路走來,消耗可想而知。

    難怪長孫無忌一聽李世民要去泰山封禪,就嚇的跟什麼一樣。這消耗實在是太大了!

    如果蒸汽機的轉速提高上來,那麼他手頭可用的動力,就有足足200匹馬力。裝在一個一千噸的船上已經綽綽有餘。那麼一個兩百艘的船隊可以實現動力自給自足,並不需要供養額外的幾萬民夫來拉縴。

    除此之外,如果使用民夫拉縴,船隊的速度大概是多少呢?人步行的速度大概是每小時4公里,那麼拉縴的速度肯定達不到這個速度,也就是按照速度2.5公里計算,從長安到泰山至少800公里的水路,少說也得二十來天。

    使用了蒸汽機大概可以到10節的航速,也就是18公里每小時,而且也不用休息,那麼只需要2天就能到了。

    這也正是李治讓李世民的泰山封禪具備可行性的關鍵原因。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