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完成此作戰方針**主要進行了大量的大規模戰役,例如淞滬會戰,日此戰日軍投入10個師28萬人的兵力,中國投入70個師的兵力,雖裝備惡劣但士兵大都拚死殺敵,此役斃傷日軍4萬多人,粉碎了日本帝國主義速戰速決的迷夢。有效的化解了日軍三月亡中國的戰略,雖然最後失去了上海並隨即丟失了南京,但也使得日軍在華北,華中上千公里的戰線上陷入消耗戰,而國民政府趁機完成了企業和國家機關的轉移。
為阻止日軍西犯,和**聯合組織了太原會戰。此會戰以閻錫山為國民政府第二戰區司令長官,從一九三七年八月開始至十一月結束。此次會戰有效的呼應了淞滬會戰,日軍傷亡近3萬人,消耗了日軍的作戰力量,阻擊了日軍沿平漢南下作戰的計劃。
為了阻止日軍華北軍沿津浦鐵路南下和華中日軍會合,國民政府由第五戰區司令官李宗仁指揮組織了徐州會戰。此會戰**調集了60萬的兵力,在台兒莊取得大捷,又一次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此次會戰歷時4個月,為剛剛遷都至重慶的國民政府組織武漢地區的防禦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通過數次會戰,國民政府初步實現了以空間換時間戰略目標,而日軍因為戰線太長,兵力分散,戰略物資嚴重消耗,被迫改變對華策略。實行以拉攏分化國民政府內部汪精衛等親日派,建立偽政權為主。兵力進攻為輔的對華戰略。
第四步是最後一步,也是老蔣一直以來堅持的從來都沒有動搖過的一步,這一步就是積極尋求國際幫助,加入反法西斯戰爭同盟獲得大國支持。老蔣的政治眼光高明就高明到這裡。他很清楚日本雖然在亞洲是數一數二的大國,但是放到國際上也不過是一個二流流氓國家,與真正的大國比起來日本還差得遠,作為既得利益者,美英法等國是不希望日本崛起的,因此日本在崛起的過程中是必要與這幾個國家發生衝突,所以很早以前老蔣就打算抱大腿了。
抗戰初期國民政府就很明確的主張要和英國、美國、蘇聯結成統一戰線並主要期望聯美抗戰。在日軍挑起中日事端後,國民政府依照《九國公約》多次上告國聯,期望西方大國出面調停局勢。不管是九一八事變後的國聯調停還是之後的各國介入,督促中日和談。這都是老蔣希望西方大國介入積極尋求國際幫助的有力證明。
然而令國民政府沮喪的是。英美法等大國雖然和德日意等有尖刻的矛盾。但為了緩和本國的內部危機,以及期望靠德日意來壓制蘇聯的構想都採取了綏靖政策。英國甚至和日本簽訂了《中國海關協定》,將中國在日占區的海關移交給日本。而此時美國同時和中日維持友好的貿易關係,同時明裡暗裡支持縱容日本侵華。
直到不久前日本拋出《基本國策綱要》。明確了南進為主要侵略方向,加強與德意聯盟,希望吞併歐美大國在太平洋上的殖民地,同年8月,日本脅迫英國撤出上海,強迫荷蘭同意對他的石油供應……
而德國在歐洲已經所向無敵,僅英國依靠英吉利海峽頑強抵抗。這一系列的事件使得美國認為自身的利益已經受到了嚴重的威脅。為了抵製法西斯國家在全球的擴張,美國參、眾兩院通過的《租借法案》。法案授權總統可以以出售、交換、轉讓或租借的形式向被認為其防禦對美國安全具有重大意義的國家提供武器、物資、食品等任何軍需品,由此揭開了美國全面援華的序幕。
這次美國答應立即給國民政府提供緊急貸款,這在老蔣看來是他的四步策略的偉大實踐。認為他的整個抗日戰略都是正確的,不免有些沾沾自喜。
同時,美國總統羅斯福親自致電老蔣,同意在中國空軍服役的美國飛行教官陳納德從美國招募退役飛行員,組建美國援華空軍志願軍。
事實上早在1937年7月初,美國退役飛行上尉陳納德就抵達中國,協助當時的空軍總負責人宋美齡考察空軍,幾天之後,中日戰爭全面爆發,陳納德接受宋美齡的建議,在昆明市郊組建航校,以美軍標準訓練中國國民黨空軍,他還積極協助中國國民黨空軍對日作戰,並且親自駕機投入戰鬥,迫於日本外交壓力,陳納德的活動逐漸轉為非公開。
不久前,羅斯福總統致電陳納德,言明美國政府可以暗中支持他,以私人機構名義,重金招募美軍飛行員和機械師,以平民身份參戰。同時美國政府可以提前讓一批飛行員退役,直接到中國參加戰爭。
美國的決定令老蔣極為欣喜,雖然說國民政府的空軍在得到陳鋒所部的資助之後,已經補充了一批陳鋒所部淘汰下來的伊系列戰機,現在整個中國空軍擁有4個飛行大隊384架戰機。
但是由於日軍的零式戰鬥機的技術已經成熟,並且這種新式戰機已經達到了量產,單單在華中地區就佈置了不下300架,因此中國空軍每次與零式戰鬥機對決,損失都不小。儘管樂以琴等人特意研究出了一種以伊16戰機聯合應對日軍零式戰鬥機的戰術,但是日本空軍在華中地區還是處於絕對的優勢。
制空權對於此時的世界各國來說已經不是什麼新鮮詞彙了,意大利著名軍事學家杜黑在他的多本著作裡面就制空權的重要性做了詳細的闡述,他一生中關於制空權的著作主要有4部,1921年修訂的全面闡述其理論觀點的《制空權》,1928年出版的強調新兵器在未來作戰中作用的《未來戰爭的可能面貌》,1929年出版的論戰性著作《扼要的重述》,1930年出版的描述未來歐洲大戰可能面貌的《19xx年的戰爭》,1937年,這4部著作被合編後以《制空權》為名在羅馬出版。該書全面闡述了其制空權理論的基本觀點,是資產階級空軍軍事理論的奠基作,流傳較廣,至今頗有影響。
杜黑理論的核心是空軍制勝。他認為空軍在奪取制空權後,即可襲擊敵人的國家中心和經濟中心,獨自取得戰爭的勝利。他的理論雖誇大了空軍的作用,如:連續的空襲會使民心和鬥志迅速瓦解的觀點,否定局部制空權思想以及防空無用論等等。但是在當時具有革命性和先進性,得到了西方某些軍事家的支持,造成了極大的影響。在法西斯德國的「閃擊戰」理論,美英及其他資產階級國家的轟炸航空兵戰鬥使用的理論和實踐中都有反映。
尤其是對近在咫尺的德國有著極大的影響,德國在二戰之處使用的閃擊戰,裡面就有著濃厚的杜黑色彩。
隨著杜黑理論在世界範圍內得到認可,制空權的重要性也被世界各國所重視,老蔣雖然不是個戰略家,也不是一個合格的戰術指揮家,但是作為一個國家的領袖一個軍隊的統帥,他還是很敏銳的發現了制空權的重要性。
因此,1928年11月,南京國民政府軍政部內設立航空署,職掌空軍建設事務。1933年,航空署組織機構漸臻完善。航空署設署長、副署長各1人,署內設參事室軍務科、航務科、管理科,各設室科長1人。航空署下轄航空隊、艦空站、飛機修理廠和中央航空學校等。
1935年,航空署改名為航空委員會,直屬軍委,職掌空軍行政和作戰事項,蔣介石自兼委員長,宋美齡任秘書長,周至柔任辦公室主任。航空委員會內分處、科,並增設政治部。隨後,國民政府從美國購進大批飛機,同時陸續收編原來東北空軍、廣東空軍,空軍力量得到加強,並確定大隊為其基本建制,大隊下設3隊,每隊下設3個分隊,每分隊有飛行員3人或4人;大隊設大隊長1人,隊設隊長1人,分隊設分隊長1人;並配以機械和事務人員。至抗戰前,國民政府建成7個飛行大隊。
為了加強空軍機場的營建和警衛,特設特務旅5個,每旅轄3個團。並成立了2個航空工兵團、空軍通信隊和汽車運輸部隊。空軍官制也分三等九級,但銓敘較陸軍嚴格,空軍軍官要以飛行時間、技術、戰功等作為陞遷的核定根據;其餘人員待遇也高於陸軍三分之一,但各類職務官階均低於陸軍,如空軍總司令只定為中將級,大隊長只定為上校或中校級。
即便是國民政府上下都極為重視空軍的發展,但是中日兩國國力的巨大差距,還是令中國空軍無法與日本空軍抗衡。截止1937年8月14日,日本陸軍航空隊約有飛機1480架,海軍航空隊約有飛機1220架。日本工業基礎較堅實,能夠生產各類飛機和技術裝備,作戰損耗後能及時得到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