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寧王抵達鄱陽湖黃家渡的同日,王守仁也帶領軍隊主力趕到這裡,於對岸紮營,準備最後的戰鬥。
至正二十三年(1363),朱元璋與平生最大宿敵陳友諒在鄱陽湖決一死戰,大獲全勝,掃清了奪取天下之路上的最大障礙。
一百五十二年後,當年曾激戰三十六天,火光滔天,陳屍無數的鄱陽湖又一次即將成為決戰的舞台。一百年前兩個人的那次大戰最終決定了天下的歸屬和無數人的命運。這一次似乎也一樣。
但與之前那次不同的是,這確實是一場正義和邪惡的戰爭。
因為交戰的雙方抱持著不同的目的和意志——一個為了權勢和地位,另一個,是為了挽救無數無辜者的生命。
決戰即將開始,我們先來介紹一下雙方的主要出場隊員,因為這實在是兩套十分有意思的陣容。
朱宸濠方
總司令:朱宸濠
先鋒:凌十一(強盜)
中軍:閔二十四(海匪)等
後軍接應:吳十三(強盜)王綸(降官)等
參謀:李士實、劉養正
王守仁方
總司令:王守仁
先鋒:伍文定(吉安知府)
中軍:戴德孺(臨江知府)、邢珣(贛州知府)等
後軍:胡堯元(通判)、徐文英(推官)、王冕(知縣)等。
如果你還在等待名將出場的話,那就要失望了。一百多年前奮戰於此的徐達、常遇chun、張定邊等人早已成為傳說中的人物。參加這次戰役的除了王守仁外,其餘大多沒有啥名氣。
再說明一下,以上列出的這些名字你全都不用記,因為他們大多數人都沒啥露臉機會,只是擺個造型,亮亮身份而已。
總結雙方「將領」的身份陣型,對陣形勢大致可以概括為——流氓強盜vs書生文官
這也沒辦法,事情發生得太過突然,雙方都是倉促上陣,能拿出手的人才實在不多,只能湊合著用了,請大家多多原諒。
但這場鄱陽湖之戰雖然沒有一百年前的將星雲集,波瀾壯闊,卻更有意思。
因為除了雙方陣容比較搞笑之外,兩方的軍隊也包含著一個共同的特點——流氓眾多。其實,這也是中國歷史中一個十分值得研究的問題。
之前介紹過,由於時間過於緊張,雙方招兵時都沒有經過政審,軍隊中都有大量的流氓強盜,但這絕不僅僅是他們這兩支軍隊的特色。如果認真分析一下史料,就會發現一個有趣的歷史普遍現象——軍隊流氓化(或是流氓軍隊化)。
在春秋時期,參軍打仗曾經是貴族的專利,那年頭將領還要自備武器裝備,打得起仗的人也不多,所以士兵的素質比較高。
可隨著戰爭規模越來越大,死人的速度也快了起來,靠自願已經不行了,平民甚至囚犯也被編入軍隊,之後又出現了常備軍、僱傭軍。
到了唐宋時期,國家常備軍制度日益完善,比如宋朝,長期養兵花費大量財物,卻經常被打得落花流水,原因之一就是軍隊體制問題。那時也沒有什麼參軍光榮、軍屬優待的政策,一旦參了軍那幾乎就是終身職業,也沒有轉業退伍這一說。君不見《水滸傳》中犯人犯了罪,動不動就是刺字充軍幾百里。可見那時候當兵實在不是個好工作。
出於前途考慮,當時的有志青年們基本都去讀書當官了,軍隊裡游手好閒、想混碗飯吃的流氓地痞卻是越來越多。這幫人打仗不咋地,欺負老百姓卻是個頂個的強,而且還不聽指揮,這樣的軍隊,戰鬥力自然是很難指望。
比如有一次,宋朝禁軍(中央軍)的一位高級將領奉命出征,可分到手裡的都是這麼一幫子不聽話不賣命的二流子,政治工作愛國教育也不頂用,這幫人也不怕他,無奈之下,他竟然出下策,請來一幫流氓老千來自己軍營開賭局,並指使這幫人出千騙手下那幫流氓兵痞的錢。
一來二去,士兵們的錢都輸得精光,還欠了賭債,要知道,流氓也是要還賭債的,此時他才光輝出場,鼓動大家奮勇作戰,回來之後他重重有賞,幫大家把債還了。
就這麼一拉二騙,才算是把這幫大爺請上了戰場,其作戰效果也是可想而知。
當然了,軍隊裡的流氓兵雖然很多,但良民兵還是存在的,況且流氓兵的戰鬥力有時候也很強。只不過他們會表現出很多與常人不同的地方。
在明代初期,就有這麼兩個典型例子,一個良民兵,名字叫徐達。另一個流氓兵,名字叫常遇chun。
這都是有檔案可查的,比如徐達,史載「世業農」,革命前是個老實的農民。再看常遇chun:「初從劉聚為盜」,強盜出身,確實不同凡響。
這兩個人的戰鬥力都很強,就不說了,但不同的出身似乎也決定了他們的某種表現,徐達是「婦女無所愛,財寶無所取」,高風亮節,佩服佩服。
可常遇chun先生卻是「好殺降,屢教不改」,連投降的人都要殺,實在不講信用,體現了其流氓習氣之本色。
所以綜合以上,可以看出,流氓當兵是當時的一個普遍趨勢和特點,大凡開國之時良民兵居多(迫於無奈造反),但隨著社會發展,流氓兵的比重會越來越大(那年頭當兵不光榮),這倒也不見得是壞事,畢竟流氓強盜們好勇鬥狠,戰鬥力總歸要比老百姓強。
而到了明代中期,隨著社會流動性加大,地痞強盜二流子也日漸增多,於是在情況緊急,時間急迫的情況下,大量吸收流氓強盜參軍就成了作戰雙方共同的必然選擇。
現在,王守仁和寧王將駕馭這幫特殊的將領,指揮這群特殊的士兵,去進行殊死的決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