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能攻擊南昌。」
這就是王司令的判斷,鑒於他一貫和別人看法不同,所以大家也不怎麼吃驚,只是睜大眼睛,想看看王司令這次又能玩出什麼花樣來。
「你們的看法不對,南昌在安慶的上游,如果我軍越過南昌直接攻擊安慶,則南昌守敵必然會攻擊我軍後部,斷我軍糧道,腹背受敵,失敗必在所難免,而安慶守軍只能自保,怎麼可能與我軍前後夾擊敵軍呢?」
當然了,聽眾的疑問還是有的:
「南昌城池堅固,一時之間如何攻下?」
對於這個問題,王司令胸中早就有了一大把竹子:
「諸位沒有分析過軍情嗎,此次寧王率全軍警銳進攻安慶,南昌必然十分空虛,此時進攻,自然十拿九穩!」
「南昌一破,寧王必定回救,首尾不相顧,無需時日,叛軍必敗!」
王守仁有才,太有才了。
因為他作出了正確的判斷。
在明代的最高軍事決策機構兵部衙門裡,有這樣一句嚇唬人的話——「敢鬧事,就發配你去職方司!」
這句話但凡說出來,一般的兵部小官就會立馬服氣,老老實實地幹活。這其中可謂大有奧妙:兵部下設四個司,類似於今天中央部委的司局級單位,而職方司之所以如此著名,是由於它在明朝官場中有一個十分特別的評價——最窮最忙。
但就是這個最窮最忙的衙門,卻在軍事戰爭中起著最為重要的作用。
因為這個所謂的職方司,主要職責是根據軍事態勢作出判斷,擬定軍事計劃,進行軍事統籌。大致就相當於今天的總參謀部,職方司最高長官是郎中,相當於總參謀長。
這職位聽起來很威風,很多人卻打死也不去,躲都躲不及。原因很簡單,可以用六個字概括——沒油水,背黑鍋。
千里做官只為錢,撈不到錢誰有動力豁出命去幹?更要命的是,這個職位收益極小,風險極大,比如王守仁曾經當過主事(相當於處長)的武選司,就是兵部下屬的著名肥衙門,專門負責武將人事選拔調動工作,下去調研有好酒好肉好娛樂招待,提拔個把人上來就能收錢,就算這人不能打仗,歸根結底也是他自己的問題,不至於追究到人事部門來。
職方司就不同了,它不但沒有油水可撈,靠死工資過日子,還要作出正確的軍事判斷,並據此擬定計劃,一旦統籌出了問題,打了敗仗追究責任,那是一抓一個准,根本跑不掉。
可偏偏戰爭中最有趣也最殘酷的,就是判斷。
《三國演義》裡面的諸位名將們是不用擔心判斷的,因為他們的勝負都是天注定,比如曹操兄看到大風刮倒了自己營帳裡的帥旗,就能斷定劉備先生晚上來劫營。
如果這是真的,那麼有志報國的各位青年就不同再讀兵書了,可惜的是,在時間機器尚未發明之前,戰場上的任何一方都不可能預知對手的策略和戰爭的結局,將領們只能根據種種蛛絲馬跡和戰場經驗來作出預測,當然了,根據史料記載,某些實在拿不定主意的將領們,會使用最後的絕招——算命。
但無論你有多麼精明或是愚蠢,最後你總會搞出一個自己的戰場判斷,該打哪裡,何時打,該守何處,怎麼守。
於是最能體現戰爭藝術奧妙的時刻終於來到了,一千個指揮官可能有一千個判斷,而讓人啼笑皆非的是,在戰爭結局揭曉之前,這一千個判斷似乎都是正確的,都有著確鑿的理由和證據。
可是戰爭這道完美的數學題,只有一個正確的答案。
王守仁放棄了看似無比正確的安慶,決定進攻南昌,後來的形勢發展證明,他的抉擇是正確的。
但得到眾人認同的王守仁心中仍然是不安的,因為他知道,這個計劃還存在著一個極大的變數——攻取南昌之後,寧王卻不回兵救援,而是全力攻下安慶,直取南京,該怎麼辦?
管不了那麼多了,先攻擊南昌!
正德十四年(1519)七月戍申,王守仁正式起兵。
他向江西全境發佈勤王軍令,並率領直屬軍隊日夜進軍,很快抵達臨江府,在那裡,他再次會合了臨江、贛州、袁州各地趕來的「義軍」(成分極其複雜,大都是流氓強盜),總兵力達到八萬餘人。王守仁馬不停蹄,命令軍隊加快速度,逼近那最後的目標。
南昌,七月十七日,王守仁站在城外,眺望著這座堅固的城池。
一個月前,他從這裡逃走,滿懷悲憤,孤身奔命。
一個月後,他回到了這裡,兵強馬壯,銳氣逼人。
無論如何,了結的時刻終於還是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