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明朝那些事兒

龍騰世紀 第二十章、兵臨城下 文 / 當年明月

    正統十四年(1449)十月十一ri,běijing城頭的士兵正在巡哨,突然,滿天的塵土呼嘯而來,隨後傳來的是急促的馬蹄聲和叫喊聲。

    出人意料的是,城防士兵們並不驚慌,反而有一種放鬆的感覺,因為他們都十分清楚來的是什麼人,以及來幹什麼。

    該來的遲早會來的。

    城外瓦剌軍主營

    也先的情緒已經高漲到了極點,兩個多月前,他在土木堡擊潰了明軍二十萬大軍,立下不朽奇功,還活捉了明朝皇帝,事後他才得知,這二十萬大軍已經是明朝的最精銳部隊。

    既然明軍最強部隊都被自己輕易打垮,所謂的三大營也已經全軍覆沒,明朝還有什麼能力和自己對抗?

    這次出征的進程更加增強了他的信心,此次他一路攻擊前行,只用了十一天就打到了京城,此刻,這座宏偉的didu已經完全暴露在也先的面前。

    在也先看來,進城只是個儀式而已,他不相信主力已經被擊潰的明軍還能做什麼樣的抵抗(視京城旦夕可破)。只要叫喊兩聲,嚇唬一下,城內的人就會嚇破膽,乖乖地出來辦理城防交接。

    在攻擊前的軍事會議上,他自信地看著部落的其他首領們,用洪亮的聲音告訴他們,眼前的這座城市不堪一擊,大明的壯美河山,無數的金銀財寶、古玩希珍都將歸瓦剌所有,偉大的大元帝國將再一次屹立起來!

    「京城必破,大元必興,只在明日!」

    據說以前曾有一些餐館會在門前掛上一塊牌子,寫著「明日吃飯不要錢」七字。

    當然,這些飯館絕對不是慈善機構,因為那塊牌子上的日期永遠都是「明日」兩個字,而這個明日是永遠不會到來的,如此做法不過是拿窮人開心而已。

    歷史已經證明,也先的這個明日最終也沒到來。他又被耍弄了一回,但這次耍弄他的不是楊洪,而是命運。

    六天後的也先可能會奇怪,自己的兵力強過土木堡之時數倍,且士氣高漲,士兵強悍,最終為什麼會失敗?

    其實這個問題不用別人回答,他的祖父馬哈木先生應該知道答案。

    決定戰爭勝負的最終因素,是人。

    就在一個月前,也先眼前的這座城池還是那樣的不堪一擊,那樣的柔弱,經常還有外逃的百姓和士兵,但僅僅過了一個月,這裡又恢復了didu的氣勢,守城的士兵已經為也先的到來等待了很久,他們的眼神中透露出很多東西,有仇恨,有興奮,有焦慮,也有恐懼。

    但並沒有畏縮。

    他們的眼神中透露的信息其實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我們不會後退。

    在這個月中,京城發生了很多變化,兵多了,糧足了,防護增強了,但最根本的變化卻絕不是這些。

    真正的變化在人們的心中,透過失敗的陰雲,他們已經從開始的絕望中走了出來,並逐漸相信自己終將贏得這場戰爭的勝利。

    這是意志和信念的力量。

    這才是那些守護京城的人們最為強大的武器。

    當然,當時的也先是意識不到這些的,畢竟到目前為止,他還是很有信心的,他絕對想不到,自己前進的步伐和恢復大元的夢想將在這裡被一個人終止。

    一個有勇氣的人。

    正統十四年(1449)十月八日,兵部尚書于謙下達總動員令。

    得知也先進軍紫荊關後,于謙敏銳地判斷出,這次也先的目標是京城。

    雖然現在京城內的士兵數量已經將近二十萬,但畢竟作戰經驗不足,為以防萬一,他立刻下令派出十五位御史去各地徵集士兵充任預備隊。到十月八日,全部兵力集合完畢,總計二十二萬人。

    勉強夠用了

    可能有人會覺得奇怪,也先的兵力總計也不過幾萬人,為什麼城內有二十幾萬人還只是勉強夠用呢?

    這是由具體情況決定的,絕不是于謙的能力不行,當年的朱文正能夠以數萬人馬擋住陳友諒六十萬大軍,是因為洪都城池不大,陳友諒雖然兵多,但在同一時間內無法全部展開,只有一批批地上,其實際攻擊效果並不好。

    但現在于謙守衛的是京城,是大明王朝的首都,這是真正的大城市,並不是比較大的城市(比如鐵嶺)。

    也先攻擊的目標是běijing外城九門,此九門分別是:德勝門、安定門、東直門、朝陽門、西直門、阜成門、正陽門、崇文門、宣武門這九門的位置大致相當於今天běijing市的二環到三環之間,當年的běijing雖然遠遠比不上今天běijing市的規模,但也是相當大的。

    簡單做一個除法會發現,每個門的守衛兵力也就在二萬人左右,而也先的兵力在單一攻擊其中一門時是佔據優勢的。更大的問題在於,也先的士兵素質要強於明軍,而且幾乎全部是騎兵,機動性很強,一旦打開缺口,就能夠立刻集中兵力攻擊。

    軍隊的戰鬥力並不單單決定於人數,還有機動力。

    所以明軍雖然在總的人數上佔優,但平均到每個門的防守卻是不折不扣的劣勢。

    在這個世界上,很多事情只要一平均就會原形畢露。

    這就是于謙所面臨的形勢,敵軍十分強大,己方兵力雖然也不少,但並不佔據優勢,形勢並不樂觀,但與此同時,于謙也找到了一個得力的助手,這位助手將幫助他完成防禦běijing的任務,並成為他的親密戰友,並肩作戰。

    當然了,于謙絕對想不到的是,他的這位助手在八年後還會做出一件驚天動地的事情——致自己於死地。

    從戰友到敵人,從朋友到對頭,那位完成這一戲劇性轉變的親密助手,就是石亨。

    石亨,陝西渭南人,父親就是武官,他承襲父業,也幹了這一行,此人自幼好勇鬥狠,極為驍勇,被稱為正統第一勇將,與楊洪並稱。

    據說在石亨年青時,一次去街上玩,被一個算命的盯上了,那位算命先生抓住他仔細端詳,以極為驚訝的口氣說出了這樣一句話:「如今太平盛世,你怎麼會有封侯的面相!」

    且不說這個故事是真是假,算命先生有沒有收費,但起碼他總結出了一個規律:亂世方出英雄。

    話雖如此,但正統十四年七月身處陽和的石亨卻絕對不能算是個英雄,因為那個時候,他正在逃跑。

    數萬大軍全部覆滅,主將被殺,也先的騎兵肆無忌憚地踩踏著明軍的屍體,這一切的一切全部發生在石亨的眼前,可是他無能為力,因為他還有更為重要的事情要做——逃命。

    作為統兵的將領,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統領的軍隊被敵人殲滅,士兵被殘殺、被俘虜,而自己卻無能為力。對於一個武將而言,這是最大的侮辱和折磨。

    窩囊,真是窩囊埃

    窩囊的石亨活著回來了,然而等待著他的並不是安慰和撫恤,由於他也是軍隊主將之一,根據軍令,他要負領導責任。於是他被罷免職務,貶為事官。

    在他人生最為失意的時候,于謙幫助了他。

    在于謙看來,這個失敗的將領並不是無能之輩,只要能夠善加使用,他是能夠成就大器的。

    事實證明,于謙的判斷是正確的,石亨將成為一柄鋒利的復仇之劍,插入瓦剌的胸膛。

    也先的軍旗在城外飄揚,蒙古騎兵們在城前騎馬來回馳騁,向城內的明軍顯示著他們的軍威,八十多年過去了,他們終於又回到了這個地方。他們中的很多人都相信,在不久之後,他們將再次成為這裡的主人。

    也就在幾乎同一個時刻,城內的于謙正在召開他戰前的最後一次軍事會議。

    參加會議的包括朝廷的主要大臣和石亨等防衛běijing的武將,這是一次氣氛壓抑的會議。因為與會的每一個人都知道,他們將要面對的是什麼。現在敵軍已經兵臨城下,只有戰勝敵人,才能保住didu,才能挽救國運,除此之外,別無他途!

    會議就在這樣的氣氛下開始,首先討論的是如何退敵的問題。

    石亨發言認為,在目前的局勢下,敵軍的實力要強於明軍,要想退敵,最好的方法就是堅壁清野,等待敵軍疲憊,自然就會退軍了。

    毫無疑問,這是一個很好的方法,因為也先的士兵並不是機器人,他們也要吃飯,只要堅守城池,等到他們吃光了所有的糧食,自然是要走人的。

    石亨深通兵法,他的這個提議也是行得通的。

    大多數人支持

    只有一個人反對

    按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石亨的提議應該是會獲得通過的。但這次,即使贊成的人再多也沒有用,因為這個反對的人手中掌握著否決權。

    此人正是于謙。

    于謙是兵部尚書,也是會議召集人,在這個會議上雖然誰都可以說話,但只有他說了才算數。

    他站起來,說出了自己的觀點:

    「也先率大軍前來,氣焰已經十分囂張,如果堅守不出,只會長他們的氣焰,我大明開國至今已近百年,昔日高皇帝布衣出身,尚可縱橫天下,橫掃暴元,我輩豈懼小小瓦剌!」

    他環顧周圍眾人,停頓了一下,厲聲下達了他的第一道命令:「大軍全部開出九門之外,列陣迎敵!」

    眾臣鴉雀無聲。

    確實也不用說話了,反正我們說了也不算,你看著辦就是了。

    于謙接著下達了他的第二條命令:

    「錦衣衛巡查城內,但凡查到有盔甲軍士不出城作戰者,格殺勿論!」

    此言一出,舉座皆驚,文臣們萬萬想不到,平日看上去溫文爾雅的于謙竟然如此強悍,軍令之嚴厲,前所未聞,甚至連戰場殺慣了人的石亨也感到心驚。

    還沒等他們喘過氣來,于謙那沉穩又富含威嚴的聲音再次響起:「九門為京城門戶,現分派諸將守護,如有丟失者,立斬!」

    「安定門,陶瑾!」

    「東直門,劉安!」

    「朝陽門,朱瑛!」

    「西直門,劉聚!」

    「鎮陽門,李端!」

    「崇文門,劉得新!」

    「宣武門,楊節!」

    「阜成門,顧興祖!」

    他停了下來。

    這不是一個尋常的停頓,因為所有的人都知道,還有一個門他沒有說,這個門就是德勝門。

    德勝門是最為重要的門戶,因為它在běijing的北面,且正面對著也先的大軍。一旦開戰,這裡必然是最為激烈的戰常這裡實在不是個好去處埃眾人並沒有等待多久,因為于謙很快就說出了鎮守者:「德勝門,于謙!」

    他用堅定的眼光看著每一個人,這種眼光也告訴了眾人,他沒有開玩笑。

    文武大臣們又一次吃驚了,可讓他們更吃驚的還在後面,因為于謙馬上要頒布的是一道他們聞所未聞的軍令。

    「凡守城將士,必英勇殺敵,戰端一開,即為死戰之時!」

    「臨陣,將不顧軍先退者,立斬!」

    「臨陣,軍不顧將先退者,後隊斬前隊!」

    「敢違軍令者,格殺勿論!」

    這就是明代歷史上著名的軍戰連坐法,此後的明代名將大都曾採用過這一方法。

    聽到這殺氣騰騰的語言,眾人彷彿不認識這個正在說話的于謙了,就在一個月前,他還是一個從未指揮過戰爭的書生,還是儒雅的文官,是一個言談溫和,臉上始終保持著沉著鎮定的表情的人。

    此刻的于謙依然沉著鎮定,卻似乎變了一個人,他已經成為了一位意志堅定,果斷嚴厲的戰場指揮官。

    在殘酷的戰場上,弱者是無法生存下去的,只有最為堅強、剛毅的強者才能活下來,並獲取最後的勝利。

    于謙就是這樣的強者。

    看起來會議要談的問題已經談完了,似乎也該散會了,正當眾人慶幸從于謙那令人窒息的軍令中解脫出來的時候,于謙下達了他的最後一道命令。

    于謙把手指向了兵部侍郎吳寧,下達了他的最後一道命令:「大軍開戰之日,眾將率軍出城之後,立即關閉九門,有敢擅自放入城者立斬!」

    聽到這道命令,連石亨這些殺人不眨眼的武將也被震驚了,這就意味著但凡出城者,只能死戰退敵,方有生路,如果不能取勝,必死無疑!

    真的豁出去了

    所有的人都驚訝地看著于謙,他們這才意識到,于謙這次是準備玩命了,不但玩他自己的命,還有大家的命。

    于謙毫無懼意地看著這些驚訝的人,對他們說出了最後的話:「數十萬大軍毀於一旦,上皇被俘,敵軍兵臨城下,國家到了如此境地,難道還有什麼顧慮嗎,若此戰失敗,大明必蹈前宋之覆轍,諸位有何面目去見天下之人!」

    「拚死一戰,只在此時!」

    于謙是對的,這是一場不能失敗的戰爭,如果失敗,北方半壁江山必然不保,大明的國運也將從此改變。

    這場戰爭,于謙輸不起,大明也輸不起。

    所以于謙為守護城池的人和他自己留下了唯一的選擇:不勝,就死!

    與會眾人終於散去了,于謙也回到了他的住處準備出發作戰,之前那堅定強硬的講話已經成為過去,現在他要做的,是實踐他許下的承諾。

    自古以來,發言演講是容易的,但實幹起來卻是艱難無比。很多人口若懸河,豪言壯語呼之即來,能講得江水倒流,天花亂墜,但做起事來,卻是一無是處,瞻前怕後。

    古代雅典的雄辯家們口才極好,擅長罵陣,指東喝西,十分威風,但馬其頓的亞歷山大長槍一指,便把他們打得東倒西歪,四散奔逃。

    辯論和演講從來不能解決問題,因為這個世界是靠實力說話的。

    下命令是容易的,但最終的目的是要擊敗敵人,如果不能達到這一目的,無論說什麼都是沒有用的。

    所以對于于謙而言,真正的挑戰才剛剛開始。

    于謙看著房中準備齊備的盔甲,他知道,不久之後,他就要脫下身上的公服,穿上這套只有武將才會穿的鎧甲,第一次走上戰常于謙,你真的毫無畏懼嗎?

    不,我畏懼過,我並不是武將,我沒有指揮過戰爭,沒有打過仗,沒有親手殺過人,在過去二十餘年中,我的工作只是在文案前處理公務和政事。

    那你為什麼要站出來挽救危局,指揮戰爭?

    在我看來,這是我應盡的責任。

    你真的準備好了嗎,走上戰場,去指揮你從未經歷過的戰爭?

    是的,我已經準備好了,少年時,我曾立志做一個像文天祥那樣的人,無論寒暑,我在孤燈下苦讀不輟,踏入仕途,我曾青雲直上,也曾郁不得志,曾經登堂入室,也曾身陷牢獄,經歷了數十年的磨礪和考驗,我終於走到了這一步。

    我已無所畏懼。

    于謙實踐了他的抉擇,穿上了那套沉重的鎧甲,離開了他的住所,向德勝門走去。

    在那裡,他將獲得他人生中的最大光榮。

    十月十一ri,běijing保衛戰前鋒戰開始。

    也先原先認為,京城已經是個空架子,只要兵臨城下,自然會不戰而勝,可當他來到běijing城下,整兵出戰時,才驚奇的發現,那些他認為絕對不堪一擊的明軍已經擺好陣勢,在城外等待著他。

    也先是一個有著豐富軍事經驗的人,單從氣勢上,他就已經看出,守在門前的這幫人是來拚命的,實在不好惹。

    但既然已經來了,就不能不打,於是他決定先試探一下。

    他選擇的目標是西直門。

    在他的命令下,上千名瓦剌士兵挾持著俘獲的百姓向西直門發動了試探性進攻。

    西直門的守將是劉聚,他迅速作出了反應,派遣部將高禮、毛福壽迎敵。

    瓦剌士兵還沒有從土木堡的勝利中清醒過來,他們依然認為眼前的明軍會像土木堡的那些人一樣任他們宰割。

    其實在戰爭中,惡狼和綿羊的角色是經常替換的,這一次,主演惡狼的是明軍。

    在土木堡之戰中,他們很多人都失去了自己的戰友甚至親屬,滿腔怒火正無處宣洩,現在這些殺戮自己同胞的仇人竟然還敢找上門來,真正是豈有此理!

    此仇不報,更待何時!

    於是他們抽出腰刀,睜著發紅的眼睛,大呼「殺敵」,以萬鈞不當之勢向瓦剌兵衝去。

    瓦剌兵驚呆了,在他們的想像中,這其實是一個美差,那英明神武的也先派他們前來是接受投降的,他們可以優先進城搶奪一番。

    可是到了這裡,他們才發現,迎接他們的是一群殺氣騰騰的人和他們的大刀。

    瓦剌軍一觸即潰,四散奔逃,數百人被殺,挾持的百姓也被明軍救走。

    當也先看到逃回來狼狽不堪的瓦剌士兵時,他已經明白,眼前的敵人不是牛羊,而是虎狼。

    對付這樣的敵人,如果硬拚是十分危險的,正在他躊躇之時,超級賣國賊喜寧出場了。

    他向也先建議,目前不要與明軍開戰,應該躲避其兵鋒,自己已經想好了一條計謀,必能不戰而勝。

    喜寧的計劃是這樣的,首先在城外紮營,然後派人通知明朝大臣,就說太上皇(朱祁鎮)在這裡,要他們派人出來迎駕。

    這條計策的毒辣之處在於,有意把朱祁鎮放在顯眼的位置,並公開通知對方前來迎接,如果對方來接,就可以談條件,索要錢財和利益,如果不來的話,明朝就會理虧,從禮法上講也是一件丟人的事情。

    賣國賊更為人所痛恨,實在不是沒有來由的。

    一道難題擺在了于謙面前,他會怎麼應對呢?

    這個在我們看來很難的問題,在于謙那裡卻十分簡單,他立刻派出了兩個人去辦這件事。

    這兩個人一個叫趙榮,另一個叫王復。

    值得注意的是這兩個人的官職,王復是通政司參議,趙榮是中書舍人,在去談判之前臨時才分別提升為右通政和太常少卿。

    這是一個意味深長的人事陞遷和派遣決定。

    奧秘在哪裡呢?

    只要分析一下他們的官職就明白了,通政司參議和中書舍人是多大的官呢?一個是正六品,一個是從七品,也就是說,王復和趙榮這兩個人都是芝麻官,這種人在下層官員中一抓一大把。

    那麼他們陞遷後的官職有多大呢?右通政和太常少卿一樣,都是正四品。

    正四品,也就是個廳局級幹部。

    于謙的意思很清楚,他壓根就沒有把也先說的話當回事,派這麼兩個小官出去,無非是做做樣子,應付一下而已。

    也先同志在城外苦苦等待著朝廷大員來和他談判,來懇求他放回朱祁鎮,然後拿到大批的金銀珠寶,風光一把。

    可他等來的是什麼呢?兩個六七品的小官,臨時給了四品級別,跑來和他談判。

    這不是談判,這是調侃,是侮辱。

    更可笑的是,也先對於明朝的官制和人員並不清楚,他還一本正經的要和對方談判,因為在他看來,這兩個人應該是大人物。

    而王復和趙榮也是一頭霧水,他們本就默默無聞,別說代表國家出來談判,平日他們連上朝面聖的資格都沒有,在高官雲集的京城,說他們是官都是抬舉了他們。

    這兩位仁兄估計不久之前還在大堂坐班,瞬息之間就被告知自己官升四品,並被派任駐瓦剌代表,即刻出行。

    即未勞其筋骨,餓其體膚,更談不上什麼空乏其身,忽然就天降大任了。

    談判雙方一個心裡沒底,一個自以為是,這談的是個什麼判。

    眼看也先就要成為外交史上的笑柄,死太監、賣國賊喜寧先生又出場了。

    他十分清楚這兩個所謂的談判代表不過是兩個小人物,便告訴了也先,回報王復和趙榮,拒絕和他們談,並表示他們的談判對像僅限以下四人:于謙、石亨、胡濴、王直。

    除此四人之外,其他人不予考慮。

    于謙對此的答覆是:不作答覆。

    你嫌小,大爺我還不伺候了!

    他撂下了一句十分凶狠的話,算是給了個回復:「我只知道手上有軍隊,其他的事情不知道!」(今日只知有軍旅,他非所敢聞)也先,別廢話了,你不是要打嗎,那就來吧!看看你有什麼本事!

    也先真的憤怒了,他曾經天真地以為城裡還會派人出來,並滿懷誠意地站在土坡上張望,但時間慢慢地過去,別說人,連狗也沒一條。

    他的心靈又一次受到了嚴重的傷害,因為他已經意識到,自己又被忽悠了。

    他自己也應該為多次上當被騙負一定的責任,我查過也先同志的年齡,正統十四年,他已經四十二歲了,所謂四十不惑,到了這個年紀,性格竟然還這麼天真,被騙也實在不算冤枉。

    要說到打仗,也先算是一把好手,但要論搞政治權謀,他和明朝那些久經考驗的官吏們比,水平還差得太遠。

    到了這個地步,玩手段玩不過,退回去也不可能了,只剩下了一條路。

    攻擊!用武力去征服你們!

    běijing保衛戰正式打響。

    此刻的于謙穿戴整齊,躍馬出城,立於大軍之前。

    在他的身後,德勝門緩緩地關閉。

    于謙面對著士兵們驚異的目光,斬釘截鐵地用一句話表達了他的心意:「終日談論忠義,又有何用,現在才是展現忠義之時!報國殺敵,死而不棄!」

    士兵們這才明白,這位京城的最高守護者,兵部尚書大人,是抱著必死的決心出戰的,他根本就沒有打算活著回去。

    此刻的于謙已經不僅僅是一位指揮官,對於戰場上的士兵們來說,這個瘦弱的身影代表著的是勇氣和必勝的信念。

    秉持著信念的軍隊是不會畏懼任何敵人的,是不可戰勝的。

    也先失敗的命運就在這一刻被決定。

    瓦剌大軍終於發動了進攻,他們的目標是德勝門。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