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明朝那些事兒

龍騰世紀 八帝王的財產三 文 / 當年明月

    第二個人足智多謀楊榮

    我們接著介紹的楊榮是三楊中的第二楊,他雖然沒有楊士奇那樣出眾的政務才能和學問基礎,卻有一項他人不及的能力——準確的判斷力。

    楊榮,洪武四年生,福建人,原名楊子榮,他雖然沒有深入虎穴,剿滅土匪的壯舉,但其大智大勇卻著實可以和後來的那位戰鬥英雄相比。

    與楊士奇不同,他小時候沒有吃過那麼多苦,家裡環境不錯的他走的正是讀書、應試、做官的這條老路。建文二年,他考中進士,由於成績優秀,被授予編修之職,即所謂的翰林。

    建文帝時代翰林院可謂書獃子雲集之地,這也難怪,畢竟掌權的就是黃子澄、方孝孺那樣的人,上行下效也很正常。

    然而後來的事實證明,楊榮這位優等生與他的那些同事們有很大的不同,他實在不是個書獃子,而應該算是一位心思縝密的謀士。

    與楊士奇一樣,這個足智多謀的人也是在永樂時期才被重用的,但他飛黃騰達的經過卻很有點傳奇色彩,因為他憑借的不是才學,而是一句話。

    建文四年,朱棣終於打敗了頑強的南軍,進入京城,奪得了皇位,現在他只剩下一件事要辦——登基即位。

    然而就在他騎馬向大殿進發時,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

    一個人站了出來,阻擋了他的去路。

    這個人正是楊榮。

    由於當時情況還比較混亂,敵友難分,難保某些忠於建文帝的大臣不會玩類似恐怖分子和荊軻那樣的把戲,周圍的人十分緊張,而朱棣本人也大為吃驚,但他不會想到,更讓他吃驚的還在後面。

    楊榮竟然對他說,現在不應該進宮即位。

    不應該即位?笑話!打了那麼多年的仗,裝了那麼久的傻,死了那麼多的人,無非只是為了皇位,可眼前的這個書生竟然敢阻止我即位,憑什麼!真是可笑!

    在場的人幾乎已經認定楊榮發瘋了,準備替他收屍。

    但楊榮真的阻止了朱棣的即位,還讓朱棣心悅誠服照辦,而他完成這個不可能的任務竟然只用了一句話。

    「殿下是應該先去即位呢,還是先去祭陵呢?」

    一語驚醒夢中人。

    我們前面說過,朱棣造反是披著合法外衣的,說得粗一點就是即要當婊子,又要立牌坊,勝利沖昏了他的頭腦,竟然一時之間忘記了立牌坊,只是一心要當婊子。無論怎麼說,如果不先拜一下老爹的墳,那是很不妥當的,朱棣連忙撥轉馬頭,去給老爹上墳。

    從這件事情上,我們可以看出楊榮已經精明到了極點,他摸透了朱棣的心理,也看透了遮羞布下權力鬥爭的真相。這樣的一個人比他的上級方孝孺、黃子澄不知要高明多少倍。

    同樣老奸巨猾的朱棣從此記住了這個叫楊榮的人,在他即位後便重用楊榮,並將其召入內閣,成為七人內閣中的一員。

    當時的內閣七人都是名滿天下之輩,而在他們中間,楊榮並不顯眼,他沒有解縉的才學,也沒有楊士奇的政務能力,並不是個引人注目的人,但這決不是他的能力不行,事實上,他所擅長的是另一種本領——謀斷。

    所謂謀斷就是謀略和判斷,這些本應是姚廣孝那一類人的專長,而從小熟讀四書五經,應該是個老實讀書人的楊榮居然會擅長這些,實在令人費解,但他善於判斷形勢卻是不爭的事實,下面的這個事例就很能說明問題。

    一天晚上,邊關突然傳來急報,寧夏被蒙古軍隊圍攻,守將派人幾百里加急報信,這是緊急軍情,朱棣也連忙起身去內閣找閣臣討論如何處理,偏巧那天晚上,值班的正是楊榮。

    朱棣風風火火地來到內閣,把奏報交給楊榮看,問他有什麼意見。

    出乎朱棣預料,楊榮看完後沒有絲毫慌亂,表情輕鬆自然,大有一副太監不急皇帝急的勢頭。

    朱棣又氣又急,楊榮卻慢條斯理的對他說:「請陛下再等一會,寧夏一定會有第二份解圍奏報送來的。」

    朱棣好奇地看著他,讓他說出理由,楊榮此刻也不敢再玩深沉,因為朱棣不是一個對大臣很有耐心的人。

    楊榮胸有成竹地說道:「我瞭解寧夏的情況,那裡城防堅固,而且長期作戰,士兵經驗豐富,足以抵禦周圍的蒙古軍隊。從他們發出第一份奏報的日期來看,距離今天已過去十餘天,此刻寧夏應該已經解圍了,必然會發出第二份奏報。」

    不久之後,朱棣果然收到了第二份解圍的奏報,自認料事如神的朱棣對楊榮也十分佩服,並交給他一個更為光榮的任務——從軍。

    朱棣認識到,楊榮是一個能謀善斷的人,在對蒙古作戰中,這樣的人才正是他所需要的,於是在永樂十二年的那次遠征中,楊榮隨同朱棣出行,表現良好,獲得了朱棣的信任。朱棣便將軍隊中最為重要的東西——印信交給楊榮保管,而且軍中但凡宣詔等事務,必須得到楊榮的奏報才會發出,可以說,楊榮就是朱棣的私人秘書。

    朱棣之所以如此信任楊榮,很大的一個原因就在於他這個人處事不偏不倚,也不參與朱高熾與朱高煦的奪位之爭,沒有幫派背景,當然,這僅僅是朱棣的想法而已。

    朱棣想不到的是,這個看上去十分聽話的楊榮並不像他表面上那麼簡單,朱棣將印信和奏報之權授予楊榮,只是為了要他好好幹活,然而這位楊榮卻利用這一便利條件,在關鍵時刻做出了一件關鍵的事情。

    永樂二十二年七月,朱棣病逝之時,那個當機立斷,馳奔上千里向太子報告朱棣已死的消息,為太子登基爭取寶貴時間,制定周密計劃的人,正是一向為人低調的楊榮。因為他的真實身份和楊士奇一樣,是不折不扣的太子黨。

    第三個人臨危不懼楊溥

    下面要說的這位楊溥,其名氣與功績和前面介紹過的兩位相比有不小的差距,但他卻是三人中最具傳奇色彩的一個,別人出名、受重用依靠的是才學和能力,他靠的卻是蹲監獄。

    楊溥,洪武五年生,湖北石首人,建文二年中進士,是楊榮的進士同學,更為難得的是,他也被授予編修,又成為了楊榮的同事,但與楊榮不同的是,楊溥是天生的太子黨,因為在永樂元年,他就被派去服侍朱高熾,算是早期黨員。

    朱棣畢竟還是太天真了,楊榮和楊溥這種同學加同事的關係,外加內閣七人文臣集團固有的擁立太子的政治立場,說楊榮不是太子黨,真是鬼都不信。

    楊溥沒有楊士奇和楊榮那樣突出的才能,他輔佐太子十餘年,並沒有什麼大的成就,也不引人注目,這樣下去,即使將來太子即位,他也不會有什麼前途,但永樂十二年發生的一個突發事件卻改變了他的命運,不過,這個突發事件實在不是一件好事。

    永樂十二年,「東宮迎駕事件」事發,這是一個有著極深政治背景的事件,真正的幕後策劃者正是朱高煦。在這次事件中,太子黨受到嚴重打擊,幾乎一蹶不振,許多大臣被關進監獄當替罪羊,而楊溥正是那無數普普通通的替罪羊中的一隻。

    由於楊溥的工作單位就是太子東宮,所以他被認定為直接責任者,享受特殊待遇,被關進了特級監獄——錦衣衛的詔獄。

    錦衣衛詔獄是一所歷史悠久,知名度極高的監獄,級別低者是與之無緣的,能進去人的不是窮凶極惡就是達官顯貴。所謂身不能至,心嚮往之,有些普通犯人對這所籠罩神秘色彩的監獄也有著好奇心,這種心理也可以理解,從古至今,蹲監獄一直都是吹牛的資本,如「兄弟我當年在裡面的時候」,說出來十分威風。

    此外,蹲出名的人也絕不在少數。反正在哪裡都是坐牢,找個知名度最高的監獄蹲著,將來出來後還可以吹牛「兄弟我當年蹲詔獄的時候」,應該也能嚇住不少同道中人。

    這樣看來,蹲監獄也算是出名的一條捷徑。

    然而事實上,在當年,想靠蹲詔獄出名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要夠級別,其次你還要有足夠的運氣。

    因為一旦進了詔獄,就不太容易活著出來了。

    詔獄是真正的人間地獄,陰冷潮濕,環境惡劣,雖然是高等級監獄,卻絕不是衛生模範監獄,蚊蟲老鼠到處跑,監獄也從來不搞衛生評比,反正這些東西騷擾的也不是自己。

    雖然環境惡劣,但北鎮撫司的錦衣衛們卻從來沒有放鬆過對犯人們的關照,他們秉承著寬於律己,嚴於待人的管理理念,對犯人們嚴格要求,並堅持抗拒從嚴,坦白也從嚴的審訊原則,經常用犯人練習拳腳功夫,以達到鍛煉身體的目的,同時他們還開展各項刑具的科研攻關工作,並無私地在犯人身上試驗刑具的實際效果。

    最初進入詔獄的犯人每天的生活都是在等待——被審訊——被毆打——等待中度過的,等到每人審你也沒人打你的時候,說明你的人生開始出現了三種變數,1、即將被砍頭2、即將被釋放3、你已經被遺忘了

    相信所有的犯人都會選擇第二種結果,但可惜的是,選擇權從來不在他們的手上。

    這就是詔獄,這裡的犯人沒有外出放風的機會,沒有打牌消遣等娛樂活動,自然更不可能在晚上排隊到禮堂看新聞報道。

    明朝著名的鐵漢楊繼盛、左光斗等人都蹲過詔獄,他們腿被打斷後,骨頭露了出來也沒人管,任他們自生自滅。所以我們說,這裡是真正的地獄。

    楊溥進的就是這種監獄,剛進來時總是要吃點苦頭的,不久之後,他也陷入了坐牢苦等的境況,但楊溥想不到的是,這一等就是十年。

    更慘的是,楊溥的生命時刻都籠罩著死亡的陰影,「東宮迎駕事件」始終沒有了結,而朱高煦更是處心積慮要借此事徹底消滅太子黨,在這種情況下,楊溥隨時都有被拉出去砍頭的危險,然而楊溥卻以一種誰也想不到的行為來應對死亡的威脅。

    如果明天生命就可能結束,而你卻無能為力,你會幹些什麼?

    我相信很多人在這種狀況下是準備寫遺書或是大吃一頓,把以前沒玩的都補上,更多的人則是怨天尤人,抱怨上天不公。

    這些都是人的正常反應,可楊溥奇就奇在他的反應不正常。

    明天就可能被拉出去砍頭,他卻仍在讀書,而且是不停地讀,讀了很多書,這實在是讓人難以理解,在那種險惡的環境下,性命隨時不保,讀書還有什麼用呢?

    可這個人卻渾似坐牢的不是自己,每天在散發惡臭、骯髒潮濕的牢房裡,卻如同身在自己書房裡一樣,不停地用功讀書,他的自學行為讓其他犯人很驚訝,到後來,連看守他的獄卒都懷疑他精神不正常。

    他的這種舉動也引起了朱棣的主意,有一次朱棣突然想起他,便問楊溥現在在幹什麼,大臣告訴他楊溥在監獄裡每天都不停地讀書。

    朱棣聽到這個答案後,沉思良久,向錦衣衛指揮使紀綱下達了命令,要他務必好好看守楊溥,不能出任何問題。

    我們前面說過,朱棣是一個很有水平的領導,這種水平就體現在對人的認識上,他很清楚楊溥的境況和心理狀態,然而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楊溥卻能視死如歸,毫不畏懼,也絕非偽裝,這是很不容易的。

    很明顯,這個叫楊溥的人心中根本就沒有害怕這兩個字。

    自古以來,最可怕的事情並不是死,而是每天在死亡的威脅下等死。

    不知何時發生,只知隨時可能發生,這種等死的感受才是最為痛苦的

    楊溥不怕死,也不怕等死,這樣的人,天下還有何可怕?!

    真是個人才啊!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朱棣才特意讓人關照楊溥,他雖然不願用楊溥,卻可以留給自己的兒子用。

    也多虧了朱棣的這種關照,楊溥才能在詔獄中度過長達十年的艱苦生活,最終熬到刑滿釋放,光榮出獄,並被明仁宗委以重任,成為一代名臣。

    看了以上這三位的人生經歷,我們就能知道:在這個世界上,要混出頭實在不容易啊。

    之所以在這裡介紹三楊的經歷,不但因為他們將在後來的明代歷史中扮演重要角色,更重要的是,他們都參加了那場慘烈的皇位之爭,並擔任了主角,以上的內容不過是參與這場鬥爭演員的個人簡介,下面我們將開始講述這場殘酷的政治搏鬥。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