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恐怖靈異 > 穿越清朝當皇帝

龍騰世紀 第一百二十五章 異軍突起 文 / 2010-08-06

    光緒17年二月初九(公元1891年),大清正式向日本宣戰。關緒清指派東北集團軍大將軍董梁為入朝總指揮,統帥麾下第13師、29師、30師與先前入朝部隊第1師、第7師組成遠征軍。征討日本及與日本聯盟之一切武裝力量。

    另外北洋艦隊精英盡出,「鎮遠」、「定遠」、「威遠」、「濟遠」、「乘風」、「勝利」、「凱旋」、「破浪」、「揚帆」、「飛鷹」、「海獅」、「崛起」十二艘主力艦及「經遠」、「來遠」、「致遠」、「靖遠」、「平遠」、「廣甲」、「廣已」、「廣丙」、「廣丁」五艘2000噸排水量的「遠」級炮艦,及1000噸排水量的4艘「廣」級魚雷艦。如此龐大的一支北洋軍艦在黃海儼然組成了一道海上長城。

    可是就是這樣,關緒清仍然不放心。從南洋艦隊中緊急抽調了一支由「長勝」、「不敗」、「南吉」、「南祥」、「大清一號」、「大清二號」(俘虜的英軍皇家一號、二號萬噸輪)六支主力艦組成的艦隊,北上增援。

    旅順軍港、大沽軍港、吳淞造船廠全部停下正在進行的造船工作,全部待命,準備對軍艦緊急趕修。一場大戰即將上演。

    京城附近、東南沿海的主要城市茶館、酒樓裡各地商人、學生都對日本在朝鮮的舉動和即將上演的大戰討論紛紛,都認為此次日本無異於以卵擊石,自討沒趣。

    朝廷內,各地兵馬調動的折子都由關緒清親自批復完成。另外,密電給趙秉鈞,令其今後有任何軍情可以先直接與董梁單線聯繫,之後再上奏。

    國際上,大清對日宣戰引起了德、美、俄、英、法等各國的關注。畢竟之前大清打的兩次戰爭不論是英國還是法國都受到了國內各種局勢的影響,雖然大清表現出來的戰鬥力相當強悍,但是幾次勝利都存在僥倖的因素。德國對大清是最重視的,一方面想通過日本來檢驗一下這個東方的盟友的實力、另一方面也想好好的再在大清身上賺一筆軍火費。俄國不論是對大清還是日本都沒有好感,樂得看熱鬧,無論誰敗都是俄國向其擴張的最好時機。英、法的想法就更簡單了,只是希望日本能通過戰爭消磨正在日益強大的大清,最好這場戰爭永遠無法分出勝負,就這樣耗著。那麼英國就可以在處理完非洲的事情之後,轉身對緬甸和大清的西北三省動手了。他們不在意多給日本提供更多的貸款,甚至說整個日本都可以成為英國的僱傭兵。如果日本戰敗,那麼就無需對這個沒有能力的走狗客氣了,停止贊助之後就該讓他們還錢了。根據日本目前的情況,無法戰勝大清肯定是沒有還款能力的,到時候在日本割幾塊殖民地也是不錯的選擇。美國關注的是大清的工業能力,看看大清在這幾年的發展之後,是否有能力可以跟美國在工業上多做交流。畢竟全世界都對中國的手榴彈和迫擊炮羨慕不已,不知道這場戰爭中國又會出現什麼新玩意。誰知道呢?

    就在全世界把目光都聚焦在東方的中國和日本身上之時,在朝鮮突然出現了一場激戰。一路勢如破竹的日軍在繼續向北推進時,遇到中國兩個師的包圍。

    桂太郎中將的第三師團被全殲,國際上一片嘩然。稱之為天降神兵,日本在東北的「菊」機關明確的給出了大清至今未向朝鮮派兵,還在集結部隊的消息。可是在朝鮮桂太郎中將的第三師團的的確確遭到了一支火力強大、穿戴著大清軍服軍隊的襲擊,幾乎全軍覆沒!

    日本在遭到突然的襲擊之後,整個師團一路向南撤退。直到退出平壤才在漢城站住了腳,這還得益與野津道貫中將的第五師團在漢城的牢固工事。

    大清第七師在進攻受挫之後,也退回平壤堅守待援。這次反擊打的日軍措手不及,甚至都不知道大清的部隊是何時入的朝鮮,連日本國內「菊」機關的最高領導人也被連降兩級。

    而趙秉鈞卻對日本的軍隊數量、防守重點及東學黨的兵力配置都一份一份詳細的報告向董梁的指揮部發去。這一紛紛的情報都對大清有針對性的部署兵力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董梁在還沒有進入朝鮮,就對朝鮮的敵我態勢分析的相當透徹,都不得不說都是得益與趙秉鈞的各種詳細的敵情分析和報告。

    由於南洋艦隊的增援部隊還沒有到,鄧世昌的北洋艦隊也不敢插的太深。幾次看到1萬海裡以外的日本艦隊也不敢衝上,怕後路被斷,只有在黃海地區巡邏,待命。

    而日本在朝鮮受到恥辱性的失敗後,又從國內調集了5個野戰步兵師團,總計10萬人。其「吉野」、「高千穗」、「秋津洲」、「浪速」、「松島」、「千代田」、「嚴島」、「橋立」等航速超過19節的巡洋艦也時不時的來黃海觀察北洋艦隊的佈防。

    北洋艦隊中能與日本巡洋艦比一下速度的就只有「乘風」、「破浪」、「崛起」三艘巡洋艦。鄧世昌的「鎮遠」等鐵甲艦雖然經過改進都已經達到了16.5的航速,但是還是無法跟傳統的巡洋艦比,所以只能任由日本巡洋艦在黃海和日本海之間來回穿梭,不敢貿然進攻。

    在無法控制日本海、黃海的情況下,日本仍然能夠源源不斷的向朝鮮運兵、運補給。所以在南洋艦隊增援部隊沒到之前,鄧世昌不敢貿然進攻的原因也是怕兩支艦隊被日本艦隊分而滅之。暫時的容忍也是為了將來的揚眉吐氣。

    就像馮相華所說,要麼不打要打就要直接把小日本打的爬不起來。所以鄧世昌幾次按住了進攻的衝動,焦急的等待著南洋艦隊的增援。

    與此同時,董梁的3個師也浩浩蕩蕩的跨過了鴨綠江。與前期入朝的兩個師匯合了,雙方調兵遣將,劍拔弩張。一場大戰就在眼前。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