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科幻小說 > 小寒資料集

正文 形意拳入門 文 / 心隨夢寒

    形意拳是一種傳播年久,習者較多的優秀拳種之一……它具有體用兼優、老幼咸宜、內外兼修、剛柔兼長的優點.並有形簡意賅、拳械同功的特色;加之它動作簡樸無華,故深為人們所喜愛。只要持之以恆,就可達到怯病、強身的目的。

    一、拳法淵源

    此拳的創始人以及前幾代的傳人雖有過爭議,但就譜、史和今人考證,此拳系明末清初姬際可所創;姬際可傳曹繼武,傳戴龍邦,傳李洛能,傳郭雲深、劉奇蘭等及山西宋世榮、車般齋等的說法,是得到多數人承認的。

    就拳技的歷史情況看,姬際可所傳的拳技與現在的形意拳大不相同。從少林寺秘不外傳的「心意把十二大勢」,和河南馬學禮所傳的「心意擎十大形」等來看,最明顯的不同點,在於步型和步法上,他們所傳的都是用側身弓箭步。在拳法上雖都著重單勢的磨礪,精於技擊,利於實戰,但在動作、名稱、內容和技法上,不僅實質不同,而且面貌不一樣。

    戴龍邦在山西祁縣一帶所傳的**拳或心意**拳,用的是側身弓箭步,尚未形成現代形意拳所用的雞腿和槐蟲步。但在技法上卻強調了內外合一,開始著重內在的意識和呼吸,以及勁力和動作的內外相合。以丹田為本,以意領氣,手腳相合,攻防一體。從這些技法要領來看,戴龍邦先生開始從動作、招法的傳統中,突出對內意、內勁以及神、氣的運用。這一轉變是技法上的昇華,無疑是一個貢獻。為**拳衍變成形意拳創建了技法前提。李洛能學自戴龍邦,傳入向北,曾叫意拳,後改名形意拳,他使此拳進一步發揚光大。他用似斧、似閃,豐富了拳法的內涵。他對拳械套路也作了提煉和充實,改掉了側身弓箭步,而代之以兩腿彎屈、前三後七、具有夾剪勁的雞腿和進身跟後腳的槐蟲步,使形意拳打破武術以弓、馬、僕、虛、歇為主要步型的慣例,形成獨具一格的「行如槐?quot;的獨特步型和步法。成為繼戴龍邦之後一大創新。正因為李先生深入精微、窮其奧秘,才在技法上達到「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的造詣,被稱為「神拳」。

    李門一源的形意拳,由車毅齋、宋世榮為主在山西廣泛傳播開來,時人稱為「山西派」。而以郭雲深、劉奇蘭先生為首,又成為河北一支。此拳從李至今已見八、九代傳人,可見渾樸的拳法風格,普遍受到人們的熱愛。

    形意拳由,心意拳,心意**拳,**拳以至意拳真中有不少說法是與形意拳的技法要求起相反作用,如講「三節」時,提出「蓋梢節起,中節隨、則根節要追,三節相應,不至有長短曲直之病,亦無參差俯仰之虞,所以三節貴乎明也」。所說三節「起、隨、追」的作用是指其技法要領主動在梢節,而中、根兩節只是隨、追而已,這樣則梢節一空,中、根則無能為力矣。形意所要求的「三節要催」,主動在根節,如「腰催胯,胯催膝,膝催足」,這樣才能使腰起到主宰的作用,丹田內勁才能得發,才能發揮「拳打三節不見形」的威力。從以上兩種不同技法和勁路來看,其作用正是相反的。該文也講:「四梢」,只是著眼於外形的發動。實際上人的血梢、骨梢、肉梢、筋梢沒有內意的發動是起不到作用的;而形意卻講「驚起四梢」。只有發揮這個「驚」的作用,才能煥發內在的精神。這兩者技法的涵意,又是大有差別的。再如該文講「起落」,雖分別講到手法、肘法、足法,但實質是表現在使用招法上,如雙手「起如舉鼎,落如分瓶也」;「肘護心肋,手撩陰起,而其起如虎之撲人,其落如鷹之抓物也」「蓋足起、膝往懷,膝打膝分而出,其形上翻,如手起撩陰是也。至於落即如以石鑽物也」等等,與形意所講的涵義相差極為懸殊。如形意講「起橫不見橫,落順不見順」是顧中有打,打中有顧,非得明師指教難明其竅,足見其涵義之深。又如「起是去也,落是打也,打起落如水之翻浪」,這正是人們只聽傳言,難見實際的技法竅要。所謂「摩挲勁」,有人叫它「劃勁」,實際是「翻浪勁」,這與該文所講的「以石鑽物」和如「鷹之抓物」,其技法內涵相差何遠?諸如此類,毋庸一一枚舉。這足以說明,現時技藝已高度發展了的並幾經衍變了的形意拳,再去參照舊拳譜,不僅無益,而且有害,會墮入迷霧不知所向。現在仍有人引證所謂「曹繼武的十法」進行傳習顯然是不當的。只有傳自河北,附有戴龍邦於乾隆十五年作《**拳序》的這個手抄本《**拳譜》,其內容除尚保留戴家的《**拳譜》的部分內容外,又增加了許多技術理論,雖文字淺顯而內涵深邃。可惜這個拳譜由於輾轉傳抄,諸文遺漏和錯誤很多。有的是在轉抄中憑個人認識和需要,就擅加增減或修改,這也是造成紊亂的主要原因之一。此外還有的所謂「拳經」或「拳譜」,或有關該拳法的一些文章著作,或借古人之名,或故弄玄虛,或把形意拳法說成仙道之術。因之我們應該多作比較,辯證認識,擇宜而用,不能人云亦云,貽誤自己,有害後人。

    二、技法、風格、特點及尚氏所傳殊論

    獨特的技法

    形意拳在技法上有三乘功夫、三步練法的不同進階。要想求得深知,練有所得,就需要按這三步不同進程去追求。

    1.特有的樁功——三體式和與之有關的技法理論。

    形意拳的基本功,據尚雲祥先生所傳,在正式練拳之前要先站好樁,站的就是三體式。按尚先生所要求的難度、精度要求較高,由腿顫、氣浮,變得意氣貫四梢,手、腳心發熱,繼而手關節和膝關節吱吱作響,不但他人用手可以摸到,響得聲大時,還能聽到手指、膝蓋處的吱吱響聲。這個樁功確有增強體力,押筋拔骨,充實丹田,氣貫四梢的作用。

    有人說尚先生教人,得先站三年樁,雖言過其實,但站樁是為築基、定型,找勁增力。故站三年樁還遠遠不夠,應經常不斷地站才行。如長時間不站樁,不但腿弱、週身勁散,而且會使姿式變形,因雲,為了長功力,堅下盤,舒筋理氣就得經常站樁。

    如不是專這治病養生的需要,僅為練好形意拳,以求達到體用兼修,就尚先生所傳是不需要再練別的樁功。先生常說「怎麼講。走起來一般就是「行如槐蟲」的「槐蟲步」。不管前腳怎麼腳怎麼蹬,定型動作還是離不開三體式這因為練為所用,熟能生巧,功純自精,所以說三體式才是形意拳萬法歸一的樁功。故人們把它視為「入道之門」,稱它為「母式」。

    人們練樁功最初都覺得苦澀難熬,久之才會回味無窮,乃至樁實根固,內外充實;體質增強,**勁整。故前輩常說:「樁功是個寶,得它才能好。」如果不這樣做,什麼「不動如山嶽」,「打要遠,氣要摧,拳似炮,龍折身」等技能,那只能是空談。因為根不固欲發無力,又怎能放人制敵。

    形意拳技法,從站樁開始到正式動作,不論是練外形,還是究內意,從靜到動,從簡到繁,從練到用,都有它內涵深邃的技法理論,是初學者必須掌握的,應該對它練熟悟通,形成自然,使之一動即有,不思自得才好。這些技法理論是根據古代哲學、道家養生中醫內經陰陽五行之說結合武術技法形成的,故其技法多用哲學用語概括之。

    在練三體式之前,先作自然直立的預備式,目的是為了調息、靜心、寧神,排除雜念。正因為它是「無思無意,無形無象」,故前人稱之為「無極式」。靜立是為了準備練動作,由「無為變有為」,雖然外形未動,而「精神確有所專注『,故有「無極轉為有極」之說。接著就屈臂、屈腿,但左右陰陽不分,兩臂貼身抬起,雙手相依下按置於腹前,上下束而為一,為做動作作好準備,即所謂:「太極是天地萬物之根源。」故前輩稱之為「太極式」。從上述三體式前的三步曲,從「無思無意」到「神有專注」而至「動作即發」這三步曲正是由靜到動的,是對內在精神意識的良好訓練。經曰:「靜為本體,動為作用。若言其靜,未露真機;若言其動,未見其跡」;「不動如山嶽,難知如陰陽」,這些論述在技擊上都能起到使對方難知動靜、虛實,起到震撼軍心的作用。經曰「無物氣行,氣行絕象,絕象絕明,覺明則神氣相通,萬物歸根合成一氣」。尚先生說:「形意拳主要練的就是神與氣。」丹書云:「靜為性,動則為意,妙用則為神。」練習時,只有定心寧神,才能意氣流行,只有絕於雜念和物象,使神有專注.才會啟發靈性。只有這樣在鍛煉上才能扶入精微,神氣貫通;在使用上才能靈感過人。因之在學練中對這默默無為的過程切莫忽視。

    當開始做動作,兩手握拳由肚臍向左右拉開,這一動作包括以兩前臂貼身向左右擰轉撐開的束身之力。左右陰陽既分,故稱為「兩儀式」。《內經輯要》說:「它是一個機動的代名詞,用來說明一切事物的相對性和統一性。」用在形意技法上,是泛指人體的相對部位和在動作上反映既相反、又相輔相成的關係。如上下,前後,左右,向背,仰伏,動靜,虛實,剛柔,束展,伸縮,收放等等動作和作用,兩者既相反、相成,又相稱和相撐,因之在技法上概以「陰陽」代之論之。

    所謂「三體」,又叫「三才」,原指天、地、人。而在形意拳經中稱人體也是個小天地,故亦有三體之說,這就是形意拳「三體式」的名稱由來。也叫「三才式」或「鷹捉式」。所謂「三體」即泛指上、中、下三盤,亦即頭、上肢、下肢,亦包羅上下、內外、通體。前輩的經驗告訴我們通過鍛煉扶微功到.如能做到陰陽相合,內外一氣,三體純一,在練功找勁上則能「無可無不可」,故曰「三體重生萬物張」。

    拳經所講的「四象」,更是屬於純技術的象形取意的一身之法,與所謂太陽,太陰,少陽,少陰無關。它指的是「雞腿,龍身,熊膀,虎抱頭」,謂之「四象『。藉以求得夾剪勁的雞腿,三折之勢的龍身,沉肩豎項的熊膀,宜顧宜打的虎抱頭。這四種象形技法正是形意拳一身之法的概括指南。在鍛煉中時時處處能做到要求,則練之增益,用之得力。拳經所講的「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中醫用它來說明五臟和人體有關機制在生理功能上的相互生化和制約的關係。形意拳就是根據中醫內經陰陽五行之說用以怯病,健身,變化器質,培養體力和技術的,因之練五行拳既是為了對身體增益,故要遵循相生之理來練;遇有病理變化,又要用相乘和反侮加以制約,故而運用這生剋制化之理。但在五行拳技擊的使用上,卻不能生搬硬套地來運用這生剋之理,因為技擊使用是千變萬化的,必須「隨機應變」,「用無定法」,故也不存在必須用什麼拳克制什麼拳,否則就犯了教條主義的錯誤。

    形意拳對「**」這一技法的要求是至關重要的,也可以說「**」是形意拳的技術之本,故形意拳的前身就曾叫「心意**拳」和「**拳」,說明「**」是構成形意拳的技法核心。練形意拳的人磨礪以求的「上下相隨,內外合一,週身完整一氣」,是為了向更高級的技法造詣進軍的基礎,而「**」是最直接的為它建立技法前提的,就是「**」。當然這個「**」不是指哲學的「天地四方謂之**」而是指人體的內外三合。外三合是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是要求上下肢的各個根節、中節與梢節做到上下相合。三催勁整,動作如一,才算做到外三合。所謂內三合是: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只有做到心動意發,氣力齊行,才算做到內三合的技法要求。但還必須與外三合的上下相合,三催勁整,動作如一這三者完成一體,才算做到內外**,達到「週身完整一氣」。所謂的「三催勁整」即是上肢肩催肘,肘催手;下肢的腰催胯,胯催膝,膝催足。上下肢的三催勁完整一氣,動作如一,才算做到「三催勁整」。

    拳經所講的「七拳」就是「頭、肩、肘、手、胯、膝、足」。也就是人體用以發揮進擊作用的七處發勁的突出點,人們比作閃爍發光的「七星」,故也叫它「七星」。而是利用**整勁散發威力的七處發勁點。

    尚先生在講到**勁整、七拳發威時,又提到人體練功要練有「八面勁」,只有抓住這個技法要領,才能逐漸追求到「哪沾哪有」的技法高超境地。實質也正是掌握了「以上、以下十五處打法,俱不脫丹田之氣」這一技法竅要。

    形意拳按地域分主要有河北山西兩派近代河北、山西,交流頻繁且同為李洛能傳人故兩派拳法內容風格技擊特點及練法較接近,河北一派以郭雲深,劉奇蘭、李存義、孫祿堂等為代表,拳勢舒展,穩健紮實,山西一派以車永宏、宋世榮、布學寬、宋虎臣、宋鐵鹿等為代表拳勢緊湊,勁力精巧,然山西派又可分為車、宋兩支。車派拳勢古樸動作明快,宋派發力顫抖,內功精微。()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