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霸秦

龍騰世紀 【第189章】 舉族歸順 文 / 嬴無敵

    接下來的交流有老山民和蠶夏在一旁相互轉譯,自然是在一片友好和諧的氣氛中雙方達成了共識。原本按照無敵的想法,首要解決的是這支蠶羌人部族騷擾修路大軍的問題,在和蠶充分的交流之後,蠶不但答應不再騷擾修路大軍,甚至還提出想要整族遷徙到大秦去,這個消息在經過蠶夏與贏玉的確認後,很是讓無敵吃驚。

    按說,當年諸葛亮收服孟獲不是還要七擒七縱麼?怎麼這支能讓上萬人的修路大軍裹足不前的蠶羌部族,一見面就開口提出要歸復?對於這個問題蠶的回答很是讓人驚訝,只見他招呼一聲,跟他來的族人當中就走出了三十多個青壯的漢子,然後一字排開,並且高高的昂起頭,露出了肥大的脖子,而蠶則從圖騰柱下抱起那壇青鹽抓出一把在手上,指著那些漢子脖子下高高隆起的那團甲狀腺,然後很是形象的比劃著對無敵道:「呼……嘩啦……鹽巴……鹽巴……」

    看著他用嘴學著海風的呼嘯,用手比劃著大海的波濤,無敵立時默然了。想不到這些居住在大山深處的蠶羌族山民們,在人類知道碘這個微量元素的兩千多年前就已經瞭解青色的海鹽是治療大脖子病的關鍵。

    當即無敵就拍板決斷,接受他們歸復大秦。並且讓贏玉告訴蠶夏,大秦將會接受全部的蠶羌人,讓她告訴蠶現在就可以回去將部落裡的所有人都叫來,大秦有足夠的鹽巴。保證他們人人都能吃上,而且今天晚上就讓他們好好嘗嘗這青色地海鹽是個什麼味道。當即無敵立時命人在山口的谷地架起大鍋,拿出糧食和肉食開始生火造飯。聽明白無敵意思地蠶自然激動的熱淚盈眶,但他也十分理智地沒有將感情表露出來。也是立時派人回去通知族人。

    不過蠶也留了一個心眼,只讓族中的老弱來。並且肩負地照看部族使命的老巫師也不能來。

    當夜,兩千餘蠶羌族地老弱族人聚集在山下的谷地裡,他們將那根圖騰柱請到了谷地的中央,婦女們至在腰下繫著一塊獸皮,裸露著**圍在圖騰柱下跳著讓無敵看著都十分驚訝和驚艷的蠶羌舞蹈。默默的向蜀地地先祖「蠶從」祈禱。當用足了鹽巴和五香粉的各種食物被抬上來時,蠶羌人聞著這誘人地香味。嘗著口中濃濃的鹹味道,不論男女,無論老幼,全部了起來。幾乎是同一時間,蠶羌老人帶著幼童默默的哼唱起蠶羌人歌頌先祖的歌謠,來到無敵面前以祭拜天地才用的五體投地大禮膜拜,而他們的頭人蠶看在眼裡也是熱淚橫流,幾次想要爬起身來加入族人的行列向無敵行以大禮,卻是被無敵給強行制止。

    有時候,當一個人的閱歷達到一定的程度。便會很難被人或事打動。正如無敵。一早當孟安告訴他突襲了幾座山民的村寨,抓獲了幾百女奴時。這些生活在蜀山之中地山民在他眼中,不過是一堆數字,一個模糊地影像和概念。可現在,看著這些彪悍得連孟安手下的精銳秦軍將士都要避其鋒芒地蠶羌山民,僅僅是因為一口青鹽便能獲得他們發至內心的敬意,這讓無敵的觸動很深。

    無敵將正在踞案大嚼的孟安喚來,交代他立即在已經順服的山民中尋找懂得秦腔的舌人,讓他們發散開去,向方圓百里之內所有的山民傳達消息,告訴這些山民,只要服順大秦,大秦將會給他們提供肥沃的土地和上好的青鹽,讓他們走出大山,過上在天上一般的美好生活。

    收服蠶羌部族,前後只花了五天時間。

    當五千多蠶羌人背負著少得可憐的家當走出大山時,無敵早已為他們將來的日子做好了謀劃。在蜀道的出口處,也就是「沔水」的中游至南鄭的這一塊區域眼下還是一片未能開墾發展的蠻荒之地,無敵當即從修路大軍當中抽出五千民夫,便在距離南鄭和出口之間相距大致六十里的一塊河谷動手興建起一座小型的城寨,起名蠶羌寨。又讓衛鞅從河西徵調來部分的種子耕牛,並讓國府從隴西戎狄部族調來數萬頭羊,為蠶羌人的落地做好準備工作。

    在這個過程中,無敵也發現蠶羌人手中有大量與三星堆淵源極深的青銅器,並且從蠶夏的口中得知,蠶羌族人當中也有知道青銅器鑄造方法的匠人。三星堆的青銅器在後世或許是價值連城的古董,但在這個時代卻價值不大,不過讓無敵有些意外的是,蠶羌人的青銅器鑄造方法並不原始。甚至他們造出的青銅劍在硬度和強度上比秦國匠師還要厲害。一次蠶的兒子蠶鬲和無敵的親衛斗嬉,竟然用一把半尺長的青銅匕首一刀斬斷了親衛手中岐山陽谷出產的鐵劍。

    愕然之下,無敵取來蠶鬲的青銅匕首細細觀察,發現這把匕首竟然鋒利的有些像是神話,並且光潔的表面讓無敵察覺出這很有可能是一把鍍有鉻的青銅劍。之後從蠶口中得知,這種鑄造工藝是他們祖上傳下來的秘技,古蜀國的開國先祖名叫蠶從,而蠶羌人的先祖蠶羌正是蠶從的兒子當中最會鑄造青銅器的一個。但是在開明四世王時,蠶羌族人因為不願向開明四世王交出鑄造的技術,而被開明四世舉族驅趕到了岷山,成為蜀國的棄民。

    瞭解這段典故之後,無敵便對蠶羌人的青銅器鑄造工藝大感興趣,立時又讓國府從櫟陽的國鑄場將一些鑄青銅兵器的老匠人調來,就在「沔水」邊上建起了鑄造作坊,讓蠶羌族的匠人試制蠶鬲所使的那種半尺長的青銅短劍。

    蠶提出要制這種銅劍,需要一種「地石」,眼下族中只有十幾塊這樣的地石,最多只能製出三把劍。無敵便要蠶拿出地石給秦國的工匠辨認,看看是否大秦便有這種地石,並且無敵自己也要了一塊來研究,哪知無敵一看這種黑色的帶有金屬光澤的礦石之後,立時看出這就是一塊鉻鐵礦。

    秦始皇的兵馬俑,在後世可謂天下皆知,而其中流傳的最為讓人歎為觀止的便是伴隨兵馬俑一起出土的青銅劍。陪伴著兵馬俑埋在地下兩千多年的青銅劍,不但出土時光亮如新,並且還擁有不腐、不銹、鋒利,甚至是吹毛短髮的變態能力,這其中的奧妙便是這些青銅劍的劍身鍍有一層鉻。

    鉻是一種極其堅硬,並且具有強力抗腐蝕性的金屬,由於它多與鐵礦半生,但又熔點極高,需要1800鍍以上的高溫才能被溶解,幾次在古代的鑄造演變中幾乎沒有關於這種金屬一星半點的記載,因此後世的專家無法理解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代,古人是如何擁有此項高科技的技術來鑄造青銅劍,而漢代以後的兩千年間卻失去了這種技術。

    更讓讓無敵納悶的是,根據他的瞭解,此時的秦國並未掌握這項神秘的工藝,而原本他還認為這項工藝是鬼谷子和老墨子這兩個穿越前輩帶來。可他又從大哥嬴虔的那把傳說中的蚩尤之劍天月劍上看出了有鉻的塗層,並且一些此時傳說中的名劍也多是用不腐、不銹、極度鋒利來描述,比如對歐冶子所制的純鉤劍,便有「光乎如屈陽之華,沉沉如芙蓉始生於湖,其文如列星之行,其光如水之溢塘」的評語。此外,太阿劍「巍巍翼翼如流水之波」、工布劍「文若流水不絕」,以及龜紋、縵理、列星、溢水、冰釋、高山、深淵、水波、珠衽、流泉等等形容,均是指劍身上的摺疊花紋而言。

    而這些花紋之所以能夠表現出如此的炫彩,原因就在於它們的表面有著一層極薄的,只有幾微米厚的鍍鉻層!春秋時著名的鑄劍大師、歐冶子、干將、莫邪等人,鑄造出一批千古名劍譬如:干將、莫邪、湛盧、巨闕、純鉤、龍淵、太阿、工布、魚腸等,無一不是具有這種鍍鉻層的。

    帶著強烈的求知慾,無敵將築路的事情全部交給孟安,帶著贏玉就在蠶羌寨住下,想要看看這些蠶羌人究竟使用何種方法來為青銅劍鍍上這層鉻。恰好秦國的工匠能夠認出蠶羌人手中的鉻鐵礦石,並且隴西也有出產,當即無敵便讓人大力收購,以備蠶羌人的需求。

    很快,三座按照蠶羌人的鑄造要求建造的鍛爐被樹立起來,老蠶發動族人進入大山開始為鑄劍收集各種材料,比如說燒製木炭所用的青岡木,各種千奇百怪的礦石和岩石,甚至還有上百種植物和野果、樹膠、動物骨骼等等。

    而蠶羌人的鑄劍技術根據從旁協助的秦國工匠觀察,與秦人的鑄造工序並無太大差別,將上好的銅礦進行遴選、粉碎、熔煉、去除雜質,然後按照比率加入一定的錫和鉛,並且在最後塑型階段加入了鉻鐵礦粉和動物骨骼粉末作為輔助劑,然後便告訴無敵只要將劍坯經過淬火、打磨、開鋒便可成劍。

    從頭到尾都在關注鑄造進程的無敵看到這裡立時納悶了,難道這個被後人苦思不得其解的工藝就在這最後的的淬火、打磨、開鋒這三道工序裡?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